文物修复师王徐悦:留住历史的痕迹

2020-04-20 11:20李蕊娟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纸张文物

李蕊娟

还记得电影《博物馆奇妙夜3》中的大英博物馆吗?它藏有800多万件文物珍品,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90后”女孩王徐悦正因被这部影片所吸引,才到伦敦留学,把“修复文物”的舞台搬到了这里。如今,她不忘初心,学成归国,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做了一名文物修复师,她想用自己的技艺,留住历史的痕迹。

学习与沉淀:初涉文物修复领域

今年24岁的王徐悦,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书画世家。母亲是一位美术老师,她小时候就跟着母亲看过很多书画展览,对书画艺术和历史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耳濡目染,2013年报考大学时,王徐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文物修复与鉴赏专业。当看到书画修复老师为清洗画心上的污迹,用滚烫的开水直接淋在画上时,不仅没有把画心烫坏,反而起到了清洁的效果,这一场景让王徐悦感到格外好奇,也使她对书画修复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文物修复被王徐悦称为“最难学的专业”。除了基本的修复装裱技能,鉴定分析纸张成分,了解不同植物纤维的纸张韧性,还要涉猎化学、昆虫学、地理学等等。而作为主攻中国书画装裱修复方面的王徐悦,还非常认真的学习中国绘画技巧,这让她一方面提高了鉴定能力,另一方面也夯实了自己修复中补缺全色的基本功。

王徐悦一般先给画作“号脉”,如果是绢本画,就首先看画掉不掉色:不掉色,就用热水来洗;掉色,就用温水或冷水洗。洗完后把画卷背后的覆褙纸揭掉,重新找到补纸,重新托,重新补,补好破洞再补缺全色。这些流程看似一分钟就能说完,但每个步骤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幅画,通过清洗到修补再到晒干等工序,往往需要耗费几个月时间,一位成熟的修复师一年最多也只能修复4~5幅古画。

2014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相继开放。王徐悦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看了不少展览。此后,她还一直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做志愿者。2015年,科幻大片《博物馆奇妙夜3》上映,这部脑洞大开的电影让法老王和圆桌骑士在深夜“复活”,王徐悦看后,对影片拍摄地——神秘的伦敦大英博物馆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实践与探索:在大英博物馆修文物

2016年本科毕业后,王徐悦的很多同学都选择进入拍卖行工作,但王徐悦却决定到伦敦艺术学院攻读文物保护专业硕士。她希望通过学习,了解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西方纸张修复的知识,再结合国内外的纸张修复技术,加以灵活运用,找到更好的修复文物的方法。

正因为这一决定,才让王徐悦有机会走近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2017年10月,王徐悦终于获得了大英博物馆的实习机会。之后的半年,王徐悦每天都会走进仿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大门,穿过游客尚未到来的古希腊馆、埃及木乃伊馆。在实习间隙,她还抓住每一次机会到各个场馆观赏,每一件文物都让她欣喜。其中,中国陈列室就占了好几个大厅,作为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在这里的中国文物藏品总数有2.3万余件,珍品如山。在那里她修复的第一件作品,就推翻了馆方的鉴定结果。这幅作品是活跃于18~19世纪的著名英国版画家爱德华,为英国历史上最著名演员、剧作家之一的大卫·加里克绘制的石膏素描,原被大英博物馆的专家鉴定为印刷品。但在修复过程中,纸张表面的一层闪光固定液,引起了王徐悦的怀疑,随后她发现有细微的石墨粉末掉下来,通过显微镜对比,她判断这是一张素描原稿。后来在众多专家的反复研究下,确认了王徐悦的判断,而这张素描也因此价值飙升百倍。

王徐悦最难忘的是,在大英博物馆第一次看到《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她凑近看了许久,整幅画极其细致精美,人物神态极为传神,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它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绢画,由东晋顾恺之所作,真迹不存,如今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中一幅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的这件唐代摹本。

由于大英博物馆当时没有专业的中国画修复师,对中国卷轴画并没有非常好的了解,所以这幅中国绢画卷轴被硬生生地切割成三段,再用日本的屏风风格形式裱在了木板上面。经过一百多年的消耗,在这件珍宝上,现在已经能够看到明显的开裂与掉粉的“病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伤,导致该画每年只能公开展示几周。幸运的是,后来负责修复《女史箴图》的邱锦仙大师,成为王徐悦的带教师傅,手把手地传授给了她自己的修复和装裱绝活。

吸收与传承:文物修复师的使命

大英博物馆虽然是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但可惜的是,很多文物因为不当运输和修复造成了永久的损伤。王徐悦每天修复的中国文物,大部分是被各种各样不尽人意的方式,贩运到这里。每当看到它们陈列在大英博物馆,或损毁或失去了以往的光彩,王徐悦心里都隐隐发痛。

王徐悦在英国学习时深深感受到,中外在文物修复领域的不同。不仅仅是纸张、修复材料的差异,修复技术与理念也大有不同。欧洲人注重科学技术与化学分析,并在文物现状条件允许下,对文物进行最小干预处理。在他们看来,一条裂缝、一个缺口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这些历史痕迹不应该在修复中被完全掩盖。而传统的中国书画修复,则更希望经过修复之后,裂痕、缺失的损伤可以被掩盖,让观赏者看不到破损之处。

除此之外,王徐悦还系统学习了西方纸质修复技术,这期间,她接触到大量18世纪、19世纪的纸张与西方书籍。在国内时她就了解到,明末之后不少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创办的报刊、印刷的书籍很多用的是西方印刷技术与纸张,也因此,近现代的纸质文物与传统中国书画用的宣纸、麻纸、棉纸、绢帛很不一样。而纸质的不同使得修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残缺、裂缝,表面覆盖酸性物质或是硬结物,这些都是文物的常见病害。如果不对它们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那么文物寿命就会大大缩短。或许几个月、几年、十几年之后,这件文物就会像灭绝的恐龙一样,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就如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王徐悦道:“虽然生活在智能时代,但我的这门手艺却有着上千年的生命,我希望尽全力留住历史的痕迹。”2019年,在伦敦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王徐悦不顾欧洲多家博物馆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做了一名文物修复师。新馆落成以来,有关部门采购了不少高科技仪器,王徐悦和同行们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修复手艺,也在不断地学习、引进并运用一些高科技技术,提高完善文物修复、保护的手段。

编辑 鲍琦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纸张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近期国内市场纸张价格(2020年3月)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不用一张纸,NENDO就描述出了纸张形态的千变万化
文物掉包案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