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治理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路探析

2020-04-20 11:37王华华王延隆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2期

王华华 王延隆

[摘 要]网络空间成为网络新常态下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域。意识形态斗争以镜像的方式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具有隐蔽性、多媒体化、开放性特点。囿于网络空间的治理现实,高校亟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坚持推进网络空间治理与意识形态建设的联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空间治理并举,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安全屏障。

[关键词]网络空间治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路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038-05

互联网不仅塑造了新型的社会生活形态,还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崭新阵地。网络空间中,打牢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基,也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构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网络的快速发展,打通了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弥合,但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化,主流意识形态存在邊缘化态势。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1]可见,在信息爆炸时代,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不仅是高校建构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同样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之义。

一、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点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斗争哲学,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2]。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处在矛盾积累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复杂。与传统传播模式相比,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舆论思想交锋的最前沿,不同思想意识交相激荡,竞相占领宣传思想阵地,形成不同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竞争,产生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不同的新特点。

第一,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主体的隐蔽性。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人们从物理空间扩展到拟态空间,所谓的拟态空间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具有一定思想倾向性的虚拟仿真空间,具有虚拟性和现实性双重属性。与传统意识形态斗争主体相比,网络拟态空间中意识形态斗争主体的身份不再“透明”,以符号代码代替,具有不可感知性和虚拟性。斗争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具有不可控性,能够以“虚拟出场”的方式,借助数字化通过声音、文字、图片等载体随意发布“符号化”信息。由此观之,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斗争既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方式,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其斗争主体的客观实在性和直接现实性在网上被遮蔽,达到了一种去角色化的状态。这在扩大意识形态斗争主体的同时虚化了网络主体身份的性质,容易混淆意识形态的敌我界限,分不清对方立场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使得心怀不良之人借机大肆攻击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制度。这就要求高校重视网络空间这一意识形态传播平台,致力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二,网络的融合性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媒介的多媒体化。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形态变革影响着意识形态斗争传播媒介的图景,意识形态斗争逐渐由以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形式转向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形式。现代网络媒体集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打破了平面媒介与电子媒介之间的藩篱,促使媒介形态趋向融合,呈现出“立体化”的特质,融合化的传播媒介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大标识。可见,受传媒生态格局的影响,信息渠道日益多元化,意识形态渗透工作呈现出从“单向传播”走向“多向交互传播”的新特征。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的多维立体性使得意识形态建设难以在防范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因为传播渠道是双向对等的,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同时会壮大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声势,导致不同意识形态在传播渠道中针锋相对,一定条件下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

第三,网络的自由性特点决定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形式的开放性。去中心化是互联网思维的中心内核,互联网力求打破固化的身份藩篱和言论自由的时空边界,努力塑造一个无国界的“自由王国”,使意识形态斗争形式多样、开放交互。以所谓的理论争鸣掩盖意识形态冲突,表现出对抗性的意识形态斗争。譬如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终结论”,企图以理论争鸣的形式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淡化群众的共产主义理想,侵蚀政治系统合法性的基础。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植入式传播手段,通过经济活动对中国持续植入文化元素,进行文化渗透,企图以“商业化”的形式消解社会主义文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空间中不同思想观点产生的言论争斗,源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认识方法的不同,以及各级阶层所处环境和利益的差异,可归结为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就要求高校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做好网络信息的“把关人”。

二、网络空间治理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

网络空间拓展了意识形态建设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领域。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网络空间作为科学技术的衍生物,与意识形态存在固有关联,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完善。高校应厘清网络空间治理与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认识到网络空间的有效治理能够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能够助力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两者休戚相关、相依共存。

第一,网络空间治理的首要目标是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当前,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交锋的主阵地,多元化社会思潮日渐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价值多元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边缘化态势,意识形态工作复杂而艰难。各类社会思潮的交织激荡不仅仅是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的碰撞,更是价值观的角逐,其本质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试图颠覆马克思主义。譬如,某些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的隐蔽性,打着关怀人民利益的幌子,进行“碎片化”“情感化”的传播,极易对群众造成较强的迷惑性。由于部分民众的信息辨别能力较弱,会无意识地受到错误意识形态的蛊惑。正如埃瑟·戴森曾指出的那样:“数字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量,但它同样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3]面对这种局势,高校坚持以网络空间为着力点,切实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使主流意识形态盖住其它舆论潜流。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指向,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本体价值,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理论诠释力。要善于引导群众敢于对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亮剑”,善于掌握网络舆论引导权,凝聚价值共识,凸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任务是防范“去意识形态化”风险。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信息传播逐渐由单一中心转为多元中心,公民可以自由接收多种意识形态,并根据自身内在诉求随时转变角色成为意识形态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使得部分群众出现“去意识形态化”趋向。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群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淡化。网络空间中,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技术和文化优势,通过编造政治谣言、丑化英雄人物、诋毁党和国家形象,肆意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使有些群众陷入理论误区,降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二是对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弱化。网络的“去中心化”和“去权威性”,提升了群众对信息掌控的自主权,但同时加大了高校对意识形态筛选和管控的难度,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得群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不再被动接受,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可见,网络空间治理通过对人们进行价值导向和精神激发,严格防范“去意识形态化”风险,从而做到对内构建“网络空间政治共同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消解异质意识形态信息对主旋律的冲击;对外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积极克服意识形态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强化各主体的网络管理责任。

第三,网络空间治理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新要求。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型空间形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4]。网络空间不是游离于人类社会的“虚幻区”,而是现实教学的延伸。在网络空间中,高校可以运用符号表达的多变性,与现实世界相契合,塑造意识形态的生活化状态,可以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更加鲜活化;与学生诉求相切合,强化意识形态的平民化色彩,以此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亲和力,夯实意识形态的传播根基。网络空间的治理要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前,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难度、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高校应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这一载体,以人民群众为轴心,以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为目的,定期更新、推送主流意识形态快餐,抢占理论制高点,从而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强化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认同。同时,还应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现实问题、群众需求相结合,用先进理论阐释社会实践、解决群众难题,让主流意识形态更“接地气”,增强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高校、网络媒体等形成共同体,加快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现代性更迭,推动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互动融合。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以主流形态为主导,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差异中求共存,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唱响和谐之音,力求营造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保持网络空间的“亚稳定”。

三、网络空间治理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理路

网络空间治理理念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善治思维,意识形态建设所呈现出积极应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理论自觉姿态,内在规定着社会治理的目标和方向。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多元社会思潮相互交融、交锋,对意识形态建设的作用各不相同,对此高校必须强化网络空间治理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自觉遵循媒体传播规律,积极搭建现实与虚拟的逻辑桥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在网络日益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时代,高校要坚持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网络空间中多元思想意识的共存并不意味着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列宁指出:“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5]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要加强理论辨析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驳斥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另外,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阐释现代社会现象,变理论话语为生活话语,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觉遵循。二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强大精神力量,能够助力培育网络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6]。一方面,网络空间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不断汲取传统文化营养,提高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软实力”,树立网络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还要深挖校园的网络文化资源,统筹校风、学风、教风等精神文化和环境格局、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宣传栏、学生社团等物质文化,打造出具有“内生性”的网络文化,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三是开展网络社群活动。重视网络社群活动的内在指引,强化群体的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中,社群成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常态化场域,具有“圈子化”共同体的特性。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要注重增强社群思维,学会运用社群生态探寻意识形态的认同群体,达到唤起群体共鸣、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教育效果。通过促进群体之间的对话互动,增强群体对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弥合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之间的隔膜。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义务劳动、志愿服务、专家讲座、宣讲会、节日庆典活动等虚拟活动,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转化和践履。

(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空间治理并举

网络这一拟态空间逐渐衍生出虚实交融、信息交互的生活样态,去中心化的特点导致网络空間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亟需高校转变治理方法,变“网络管理”为“网络善治”。一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建设。网络时代,人们所倾向的个性化表达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宏大叙事难以真正融通。高校应该培育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主动打破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叙事模式,以专业的政治话语和灵活的解读方式做实网上宣传思想工作,实现宏观叙事与微观表达的无缝衔接。二是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新时代,网络行为逐渐成为现实行为的自然延伸,理应把网络治理纳入法治的轨道。高校要依法明确网络主体的法律责任,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审核制度或程序严谨的评估制度,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实名制注册,避免谣言传播的随意化。应把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网络伦理的道德教化作用,提升网民的自律意识。三是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技术。当前,网络谣言、价值冲突、文化霸权、变味广告等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网络作为技术主导型的产业,技术力是抢占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制高点的关键。高校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技术思维,科学把握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属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要积极推进新媒体技术创新,学习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信息系统等技术,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强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结构要素内部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高校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三个维度提出系统化的对策。一是优化话语主体。马克思说过:“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7]话语主体的建构是凝聚网络空间治理合力的坚实保障。高校应在党政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培育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引导他们加强专业理论和网络技术学习,努力提高网络信息素质和媒介素养,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守卫者。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鼓励他们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四个自信”,积极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解释力。二是丰富话语内涵。高校既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精神,同时要关照时代发展的诉求,做到文本与时代的相统一,既要批判借鉴国外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又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堡垒作用,做到批判与继承的相统一。要把深邃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大众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意义转化为形象的表达,满足网民个性化表达的需要,不断消弭意识形态话语与话语对象之间的距离感,扩展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空间。要不断活化话语方式,树立“融媒体”理念,既注重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又强调新媒体的无界性,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形成立体传播矩阵,打通信息孤岛,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三是推进话语方式创新。要适应网络空间特点,创新教育话语和生活话语。若一味坚守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与网络时代特征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影响力。高校要在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抓住网络技术发展的契机,开拓新的理论传播渠道和思想表达形式,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

(四)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随着网民参与网络舆情热情的高涨,高校理应持续优化动力机制和协同机制,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公众的接受力。一是领导机制。意识形态建设要加强高校党委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8]。网络空间治理下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要强化高校党委的组织力、执行力,明晰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合作、师生参与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監督问责机制、考核奖惩等,切实增强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和话语权。二是动力机制。要促进多元主体的融合,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组织、企业、网民、师生、媒体等多方主体,戮力凝聚“最大公约数”。推进意识形态传播场域的融合,规避场域生态位异化,加快推进理论宣讲主课堂、实践创新大课堂和网络空间新课堂的融合建设,竭力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建强守好网络阵地,不断增强媒体融合理念,积极打造“立体式”的网络空间宣传格局,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坚固堡垒。三是协同机制。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身份门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成为可能。要以党政领导为核心,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网络媒体、广大网民共同参与,促进部门间的有机协调和主体间的有效互动,力求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高校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需求,推进网上工作与网下工作的协同,做到开展理论教学与网上教育相结合、网下实践活动与网上虚拟实践相结合,实现网上网下联动。四是保障机制。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理念,高校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树立与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相适应的教学理念,使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公信力。要以掌控舆论导向为关键,加强网络技术保障,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护能力。要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加强网络信息管控,注重信息甄别审核,确保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安全性,防范意识形态渗透。

互联网作为时代变革的工具,逐渐推动网络虚拟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领域、主阵地。互联网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网络空间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维护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应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剑合璧、共存相融,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要以治理思维,将学校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空间治理统筹考虑,探索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教育多元表达和良性互动的方式,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03.

[3]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4]李辉,庄新岸.马克思空间思想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9(2):23.

[5]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

[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新华日报,2018-08-23.

(责任编辑:宇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