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发展的三维厘析

2020-04-20 11:37王雪纯
现代教育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发展规律高校思政课发展历程

王雪纯

[摘 要]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发生了四大转变:从分类别设课向整体性设课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无到有的转变、从理论脱离实际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从传统教学到现代化教学的转变。为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执政党层面,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权;在教师层面,要配备、建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科层面,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学科建设。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并形成了三大规律,即思政课与经济的辩证发展规律、思政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以及思政课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这三大规律,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课程发展;发展历程;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0)02-0077-04

高校思政课作为一项国家课程,不断响应时代召唤、履行时代使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1949年以来,高校思政课不断守正创新、开拓发展。深刻把握其转变历程、经验启示与规律总结,对新时代下持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借鉴价值。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继续推动思政课的创新性发展。

一、历程之维:从四大转变透视高校思政课发展

(一)从分类别设课向整体性设课的转变

1.1949—1985年,各高校分门别类设置思政课。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教育领域也受其影响,期间的思政课主要是借鉴苏联的教学经验而进行分门别类的课程设置,将具有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分为不同的模块进行设课,即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分割开来。例如,开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时事政策》《政治经济学》等课程,课程设置忽视了各部分内容的联系,破坏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散和凌乱。

2.1985—1998年,开始进行整体性设课。此期间,胡乔木主持改革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制定了“85”方案,逐步进行整体性设课,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每门课程都将马克思主义系统性地贯穿其中,它们所表现的终极理想也是一致的,即实现共产主义。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是由于当时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改革不深入等原因,“85”方案最终没有顺利落实,主要表现为该专业在各高校中的硕士点少之又少,远远不能适应其现实需要;各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毕业于分门别类设课的专业中,对于整体性的授课内容难免存在知识上的漏洞,不能适应当前思政课的发展现状,难以驾驭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因此,虽然在此期间逐步探索整体性设课方式,但仍旧收效甚微。

3.1998—2005年,“98”方案仍回归到分门别类的设课方式。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张重要人物思想的宣传,开设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并将此类课程推进于教材、课堂和学生的头脑中;第二,众多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隐性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心理健康等众多实践活动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但是这一时期的课程设置仍存在不足:一是分门别类设置课程,特别是停开《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此门课难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且开设的课程数目偏多且混杂,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二是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分开来设置,导致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进行整合,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

4.2006年至今,国家执行“05”方案,调整了思政课的课程设置。“05”方案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列为本科课程的必修课。这一方案弥补了前两次方案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思政课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在此期间,配套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各高校加紧培养师资队伍,以适应当前思政课的发展现状。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的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关键课程的关键人物,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知识层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6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此,各高校加大了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为打造更高水平的思政课,教育部特举办“周末理论大讲堂”活动,各高校组织全校思政课教师共同观看,以此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总之,改革的决策与措施是配套的、贯彻与落实是有力的,“05”方案开启了思政课顺利实施的良好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无到有的轉变

1997年,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但是受当时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遭受着各种错误思潮的攻击;加之西方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处于边缘化困境。在此背景下,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应运而生,其发展历经十几载,现已迈上新台阶,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科实力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7个学科方向,这一学科体系对于繁荣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优质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如人、财、力、平台等要素还不能达到充足且均衡的状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缺口大、科研经费少,都影响着优质学科的建设。因此,各高校应采用从规模提升转向合理布局的思路来调控各类要素在思政课中的分配,以实现东、中、西部和沿海、内陆等各高校的资源均衡配置;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至今,已呈现出学术繁荣的局面,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需增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做到“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练就扎实的学术功底,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术拔高,加深对重大基础理论的研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三,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产生的时间不长,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先厘清自身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导致与其他学科交流少,容易拘于自身的学术圈子。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碰撞的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走出去”,吸取各学科优势,转向开放式发展。

(三)从理论脱离实践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原则之一,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能否正确地把握理论与实践在时、效、度上的契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关系到思政课的顺利建设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反“五风”等一系列运动,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民众以及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深入到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实行”大跃进”运动。受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了“跃进”的因素,大学生纷纷走进农村进行生产劳动,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指导下,冲击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只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之后,出现了“以干代学”、停课闹革命的情况。在不断进行“政治运动”的背景下,学生将注意力投入运动而忽视理论学习,必然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20世纪80年代,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学界围绕教育方针展开讨论,并对实行“教劳结合”作出说明。多所高校从实际出发,构建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例如,某些轻工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严重脱离实际,在此背景下,各轻工业院校在党的教育指导下,实行“教劳结合”的改革方案,从教育规律出发,探索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机制,将思政课贯穿于各类课程之中。此外,建立高校与社区合作机制,与社区签订协议,社区成为高校学生的特定活动场所,开展“勤工俭学”“志愿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模式。这不仅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而且真正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助力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

(四)从传统教学到现代化教学的转变

思政课长期坚持“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单向灌输方式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产生误解,认为思政课仅仅是晦涩的专有名词和深奥的理论,不能对其本质做出正确的理解。此外,思政课教学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体现为各高校、各课程重量轻质的教学行为、并肩走的教学进度、单调的教学方式等,这成为各大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弊病。网络推动教育领域逐渐实现信息化,信息技术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改革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当前,思政课教学已引入慕课教学模式和反轉课堂模式,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机遇。这两种模式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机制:课前引导学生自学整合知识,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相应热点制作视频、课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以案例为切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中进行互动学习,小组推荐学生上台展示课前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进行提问并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课后进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网络和社会两个层面展开实践。在网络实践中,引导学生利用时事资源、红色资源等进行学习,使他们更有感受、更有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组织各种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学活动、创意比赛等,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可见,将信息技术融于课程教学之中,是思政课走向现代化、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经验之维:从三大层面深化思政课改革

(一)在执政党层面,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是推动思政课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整风整党运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党风党性教育等活动,始终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党委应将思政课建设提上议程,把上好思政课作为主要工作之一。第一,各高校党委应成立领导班子,着手解决影响思政课顺利开展的问题,推进学校思想建设;第二,形成党委抓思政课的长效机制,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将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党委工作考核标准;第三,明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培养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且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当今,我党更要加强对教育领域的领导,确保思政课建设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保证思政课对学生恰当的思想引领和正确的理论武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教师层面,配备、建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了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为确保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各高校应着手打造更高层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一,思政课教师要苦练内功、深化知识,做到“勤看经典、常悟原理”。特别要从新时代角度出发,探讨前沿问题,夯实理论基础。第二,确保思政课教师的优良素质。思政课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不仅在教学中立德,更要在自身品质中保证以德立身。第三,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决定了其紧跟时代的必要性和不断创新的工作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准确把握学情,赋予思政课堂创新性与时代性,具备关注时政并从中挖掘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以新颖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眼球,使思政课更具活力,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思政课。

(三)在学科层面,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学科建设

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历经“吸收经验—总结规律—守正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仍具备建设提升的空间,各高校应抓住机遇,推动思政课学科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第一,强化学科意识。思政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清其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目标中的责任。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也应因时而进,用新成果丰富新理论,用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第二,坚定学科立场。思政课应具有明确的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清楚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一切要经得起检验。第三,提升学科话语权。随着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著作、论文的发表,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体系基本形成,但是这一话语体系在彰显学科特色与优势方面还不突出,要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搭建思想政治理论的国际对话平台,在国际和国内舞台上敢于亮剑。

三、规律之维:从三大规律掌握思政课发展方向

(一)思政课与经济的辩证发展规律

思政课与经济的辩证发展体现为两者的双向作用(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第一,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层面的范畴,构成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 [2]个人在生存的过程中与周围事物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包含经济关系,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思想关系形成,从而出现法律、制度、国家等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属于上层建筑。与社会运动规律相适应,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思政课的发展。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思政课体系不完善、内容狭隘、方法落后,效果微乎其微;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深受高校乃至社会的关注,在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已成为共识,思政课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政课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确立等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政课的培养对象为社会服务,其目的在于巩固和维持社会的经济关系。可见,思政课与经济是辩证发展的,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二)思政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呈螺旋式曲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认识形式,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大背景来看,其经历的各个不同时代确证了发展的不断进步。氏族部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对氏族儿女进行道德教育,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奴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奴隶主服务,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统治;封建社会形成了以“纲常礼教”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期通过对社会思想的统一管理来维护君王统治。相较于以往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对受教育者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很多合理因素,如“学而优则仕”“爱国忠君”等思想,为国家培养文人武士,从而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另一方面,建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经曲折而不断前进,思政课建设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取得成效。高校思政课建设承接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从道德的启蒙过渡到政治素养的提高,再提升为使命擔当的增强,环环相扣,体现了思政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三)思政课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

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体现为思政课通过发现自身不足而进行修正及创新,进而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第一,思政课的载体创新。传统的思政课多以口头教育、书面宣传为主,伴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思政课的载体不断拓展到新领域,各种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式成为思政课必不可少的宣传途径。第二,思政课的方法改进。过去 “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通过一味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理论宣传、信念灌输,企图受教育者能够将其内化于心,当今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更加注重启发式教育和民主式教育。启发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循循善诱,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开展教育,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民主式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以往的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地位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并以民主式的关系存在。第三,思政课的内容优化。以往的思政课内容主要是对理论的教条背诵与传播,而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加以运用,使其成为武装头脑的工具,更是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思政课与社会实践同向而行。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07):23-26.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3]张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责任编辑:申寅子)

猜你喜欢
发展规律高校思政课发展历程
幼儿美术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国际与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对比与发展规律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