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合加强高校学文化建设

2020-04-20 10:53杨丽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国际化

杨丽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在国际化进程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既要保持民族情怀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内外兼修。保持民族情怀要注重构建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国际视野要求大学教育开放自由、包容多元、批判创新、以人为本。

【关键词】国际化;大学文化;内外兼修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文化发源与传承的重要集散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学生成长、对于国家复兴都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文化建设中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至关重要,既要“守土”,又要“拓疆”,如何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1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育人效果要保持民族情怀

当今时代,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科学技术是体现国家硬实力的主要标志,文化成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发展先进文化,是对国际形势的科学把握,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关系到文化育人效果,也关系到大学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

1.1保护珍稀传统资源,构建大学物质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建设是构建大学文化的关键,大学物质文化的体现形式和渲染形式更多的是通过环境建设来体现。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历史的发展,从建立到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校园中无数物质环境见证其风雨经历,一棵苍松,一件文物,一栋建筑,一塑雕像,都将成为大学文化的积淀。大学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对大学物质文化的积淀和发扬。保护珍稀传统资源就是对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最大的贡献。每一所大学中都有许多值得纪念的资源,对于建筑类资源要加强保护,即使装修甚至拆迁也要尽量保持原貌,将古老的文化流传下来。对于纪念品、文物、古籍等资源可通过建立纪念馆等方式将其保存,供后人参观研究。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看得见摸得到的,是大学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校园环境建设也是大学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我们在保护珍稀传统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大学现代化设施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求。历史的积淀、优美的校园和现代的设施都将成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组成部分。

1.2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精神文化内涵

5000年的文明史给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夏商西周敬德保民阴阳五行,到春秋战国儒墨道法百家争鸣,从秦汉王朝同轨同文史记汉书,再到宋元明清诗词曲说书画科技,统一和谐,实事求是,以德治国等传统理念一直影响着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勤劳的中华子女将其代代相传。21世界的今天我们依然有这样的责任将其传承。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总结中国文化发展时曾说:“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成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遺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唯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者也!”。中华文化是世界最古老而又唯一没有中断,具有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生命力的文化。

但在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和西方科技、经济的发展,在以西方为主体的现代文化建设中,东方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随着我们经济的腾飞,随着许多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中国文化逐渐在国际上有了更多声音,中华文化对国际的影响力在不断加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当感到骄傲。大学是古老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是新鲜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与发扬者。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因为有了文化才更具发展动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关键,让中华儿女沐浴在祖先们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产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珍惜当下,创造未来。越在国际化的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愈发重要。

1.3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抵制西方文化侵蚀

19世纪4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历史上最惨痛的侵略,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生活在外侵与内乱之中。100年的时间也让历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了重新选择,无数仁人志士在中国大地上抛头颅,酒热血,为救国难,为求国富民强而奔起四方,从孙中山到蒋介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的命运此起彼伏,最终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然而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个新崛起大国的“侵略”,对这个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改造”,由枪炮的侵略变成了思想意识的侵略。在国际化进程加快的这三十年间,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国内的落后,更多的人选择国外求学甚至移居国外。文化是建立在国情土壤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国情,西方文化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国情基础之上的,不适合我国国情。西方文化侵蚀的力量在中国已经显现,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定青年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

1.4加强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引导理性爱国思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的最大动力。爱国主义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多次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国际化进程中,大学文化建设要将爱国主义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国际化进程的加深加快,对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已经有所冲击。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多元化理解也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许多难点,当下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一直是大学生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表现表现出非理性行为,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国外对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评论增加了些负面评论。这些爱国主义思想是好的,大学一定要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好,理性爱国,文明爱国。

2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育人效果要具有国际视野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今时代,发展文化光“守土”的做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拓疆”时代已经到来,文化的发展必须基于全球背景的思考,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和胸怀包容世界。

2.1开放自由,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随着开放的领域不断增加,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对外开放,紧跟国际潮流。中外合作办学体制就是教育开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教育也是不能成功的,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有利于寻求更好的办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养质量,拓宽学生视野。对于当下我国、我省的教育情况,教育开放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软实力”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们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按照《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二款和第三十六条的規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缔结校际交流协议、互换人员(包括留学人员、讲学人员等)、科研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合作办学、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及其学术活动、学术考察等。《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来华(辽宁)留学生教育,推进“走出去”战略。高校要根据国家法律、教育部通知以及省政府有关规定,逐步有规划的扩大教育开放。学生可通过长短期交流或留学的方式在国外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培养更全面的能力。高校同时也可以引进外籍教师授课,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与外语能力。开放自由的大学文化才能够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2.2包容多元,求同存异百家争鸣

大学文化开放即“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同时要求大学包容多元,能有心胸引进多元文化,更有能力将其吸收为己所用。学术无止境,学术无国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先进的文化,每一项先进文化都是人类历史上灿烂的一页,都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因此,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任何国家和民族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环节和基本条件。对于不同的文化,大学当有一种包容的心胸,允许多元的文化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允许学生学习不同的文化,允许不同文化的持有者有不同的观点,在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下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在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中,“教育多样观”应该成为大学育人的指导思想,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允许多元的文化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而包容的文化能够将多种文化交流融汇,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化。

2.3批判创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共性的特点,文化的三性特点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总是在批判继承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民族优秀文化再进行综合创新而来。

首先要对本国文化进行批判创新。毛泽东曾经说过:“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华儿女几千年的时间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要辩证的看待本国文化传统,甄别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与腐朽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其次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更应该提高甄别意识。小平同志在我国面临困难,要突破旧体制,进行改革开放时,都没有放松警惕,他说:“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我们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任何文化都根植于本地或本国土壤,外来文化的根在外国,在中国的土地能否成长开花,还有待研究。在种子引起时,我们就需要做谨慎的判断。

2.4个性发展,以人为本目标明确

个性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二是高校个性发展与国家需求相适应。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对青年同学提出的三点希望中提出:希望同学们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在当今国际化进程中,更多的大学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性,“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大师” 的钱学森之问还萦绕在我们心头。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但学生个性发展不能背离集体和社会需求,一定要与其需求相吻合。此外大学文化建设还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形成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我国的大学都根植于中国的大环境中,具有中国大学的共性,在文化建设中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研究学校自身的文化发展历史,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同时,大学的文化发展要符合国家的需求,如果学校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则培养不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大学文化研究和建设,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从党和国家政策、领导人的讲话及文献资料中,到处都能找到“以人为本”的身影,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的教育平等为本,以人的个性发展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这也是借鉴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大学在其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特别要注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会规划人生的方法。

3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育人效果需要内外兼修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2001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努力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我们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1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大学校园与我国传统文化融汇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中外学术交流的频繁发展,中国境内留学生的增加,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加,国内外大学生互换交流的增加,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的增加等等,这些都标志着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这就要求我国、我省高校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育人效果,既要保持民族情怀,又要具有国际视野,二者缺一不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开放自由与包容多元,批判创新与个性发展,这些我们都要继承与发展。

国际化进程中,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引导大学发展的巨大力量,优秀的大学文化是推动学生进步的无限动力,优秀的大学文化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包容世界文化的巨大熔炉。敞开心胸,迎接世界,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构建国际型大学,兼收国际化文化,培养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3)

[3]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6]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7]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对话论坛[N].光明日报.2011-01-22

[8] 《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9.5.25

[9]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六章.2010

[10] 彭思铭.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D].2011.6.30

[1] 吕福军 高汉运.和而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J].中国科技大学教育与现代化.2005(2)

[2] 张洪亮.大学文化 育人为本[N].淄博日报.2011.11.29.第007版

[3] 龚育之 逢先知 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2009.201

[4]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规定》.2011.10.18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6] 胡锦涛.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

[7] 冉昌光.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J].天府新论.2011.6.111

[8] 《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章第二节.2011.6

[9] 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5

[20] 吕福军.构建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文化[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6.第14卷第2期.2

[2] 江泽民.慶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

[22] 胡锦涛.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

[23]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18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国际化大学的定义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