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中的艺术处理

2020-04-21 07:03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310012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李斯特踏板弹奏

(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 310012)

一、绪论

(一)被称作“莫扎特转世”的神童

1811年10月22日,弗朗茨·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厄登堡区的村庄,雷丁。自幼表现出非凡的钢琴演奏天赋,九岁出席音乐会演出,并到维也纳拜车尔尼为师。在《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李斯特》中车尔尼认为学生李斯特非常充满激情、富有天才以及勤奋好学。1822年12月1日,贝多芬在李斯特成功举办的首场音乐会上亲吻了他的额头。

(二)伟大的钢琴家

Alfred Brendel评价李斯特“是一位具有崇高境界的全能演奏家”1。Patricia Fallows-Hammond编注的《钢琴艺术三百年》中这样评述:“李斯特作为指挥家、作曲家、管理者、钢琴家所作的贡献包罗万象,从而已接近于实现其音乐应具体地表达出整个世界的梦想。”2李斯特对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构成了现代钢琴演奏的起点。柏辽兹也曾评价,在技巧方面,李斯特作品中的音响效果有着前所未有的对重音和细微部分的处理。3

(三)钢琴练习曲创作

19世纪20至60年代,李斯特所创作的钢琴练习曲打破了传统练习曲单调且长的练习方法,大部分作品在炫技同时都融合了艺术情感和钢琴技术的表现形式。

二、《叹息》的创作

(一)创作背景

《叹息》是李斯特在魏玛宫廷担任乐队指挥的巅峰时期创作的。即使反对的保守者对李斯特的作品进行谩骂,他也没有改变对音乐的理解与创作的个人风格,并在音乐中加以体现。该段时间同时也是李斯特爱情的甜蜜阶段,他将情感与音乐相融合,创作了包A括《叹息》,以及《轻盈》《悲歌》等作品。

(二)创作风格

李斯特的练习曲既注重技巧练习又注重情感表达。《叹息》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如歌的旋律时而于伴奏音型之下,时而夹杂其中,犹如飘荡海面的小船。琶音的跑动、主题融入、左右手技术交替,情绪随调性、和声色彩、音区的频繁变换而起伏,不仅凝聚了重要的技术因素,也搭建了情感表达的重要平台。在十九世纪初文学、绘画、戏剧等影响下,浪漫主义音乐也有“标题”。标题音乐具有明确主题和音乐表现围绕标题展开两个特征。《叹息》尾声瞬间下行全音阶及大三度,如同意犹未尽的叹气。全曲充分体现李斯特极致的浪漫主义思想和炫技。

三、演奏分析

(一)技巧

1.节奏

《叹息》中的节奏构思巧妙,具有显著的独特性。作品虽以普通的4/4拍子为基础,整体构建直观上具有工整规矩的印象,但伴奏织体中三、六、七连音等节奏的变化,不仅具有流动而不激进、平缓而不拖延的听觉体验,由此带来的左右手二对三、二对七等多种节奏技巧,更给练习者以音乐性和技巧极大的考验。仅举以下两例:

例一,第13小节要将重心放在包含三对七不规则节奏对位的主旋律声部的旋律线条上。

例二,第40小节通过运用手臂带动指尖触键弹奏均匀的三度音和双音进行的主题旋律,第42小节右手大跨度琶音在演奏时应尽量注意缩短弹奏时间、不拖沓、动作平稳。

2.触键

触键是钢琴弹奏中技术的重要因素,但对于《叹息》尤为重要。奔流不息的琶音需要触键均匀,融入并穿插在分解和弦和琶音中的旋律,既不能破坏分解其流动性,又要彰显旋律本身的线条。

前两小节奠定全曲的情绪基调,要求弹奏时掌握力度、控制音量,同时突出隐藏在琶音中具有“钟声”般的引子旋律声部。类似的许多地方,触键时应用指尖轻触以避免敲击琴键,同时更好地勾勒旋律线条以营造意境。

第53小节需左右手交替进行来体现隐藏在每排第一个音中的主题旋律,添加重音记号的音节突出同时要与琶音无缝衔接。

第55小节第二拍注意大拇指和手腕的配合,并保持跳动时的准确度。

第30小节包含的三个声部都出现在右手,并且带有双音,左手中声部的旋律添加了重音记号。依旧通过腕臂配合营造澎湃壮阔的效果。

3.呼吸

呼吸是声乐演唱中显而易见的重要技巧。作为气息支撑发声,呼吸似乎专属于声乐演唱,但这仅指物理发声中气息对声带的冲击。

而这里的“呼吸”,更多的是指情绪表达中句子、段落结构及音乐形象的重要媒介,如“喜怒哀乐”中呼吸、语气、轻重缓急所引起的情绪自然反应。

如第11小节主旋律声部出现了附点以及复附点的节奏音型,其旋律像自由散板模式的呼吸和走向,过于死板会影响音色。

再如第21小节右手大指上的旋律连贯流畅且有线条感,结尾要按旋律线条的呼吸和流畅以及结合任意延长与rit渐慢演奏,不能够生硬。

4.踏板

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说:“从事钢琴演奏的时间越长,就越感到踏板是钢琴音乐的灵魂。”李斯特钢琴作品对音响与色彩的敏感度、演奏时音乐的美妙体现,使踏板使用需更巧妙。演奏时不能局限在谱面上所标识、提示的踏板使用,常见的有直接踏板法,又叫跟和弦根音法,还有音后踏板法,又叫切分踏板法,另外还有抖动踏板等不同类型。仅举两例说明:

一,改变换板方式。乐谱中标明1-3小节一直使用延音踏板,直至第4小节出现新和声变化时才切换踏板。从踏板标注来看,在进入第4小节时为了使前和声彻底干净消失,而不使用切分连音踏板。而从实际弹奏中应使用切分连音踏板,精准的切分连音踏板也能够使前和声干净消失,连续迁移和声中的旋律线条。

二,增加踏板内容。第21小节中前两拍采用直接踏板,在第三拍左手mi和右手do弹奏之前切换踏板。出现自由延长后,右手#4单独弹奏不使用踏板,右手第二个十六分音符#4弹奏时采用直接踏板法,第22小节同理。

通常情况下,第38小节从出现presto标记的音开始更换踏板。实际上,应在进入38小节之前的37小节结束时更换并使用切分连音踏板,以便声音的清晰和音乐的连贯。在有presto标记的音更换踏板后,随着低音区的进入,弹奏时可根据自身听觉感受及不同钢琴踏板的性能,增加换板次数。标记rall和dim处甚至可以采用抖动踏板(又叫一音一板或切分板),以保证华彩的绚丽、低音区轰鸣,但又不失清晰的整体音响效果。

(二)艺术处理

李斯特在《叹息》中(其它作品也一样)标注了细致的速度、力度两类音乐术语。

1.速度表情术语

李斯特在音乐术语的使用上相当细致。如下谱例,不仅总体给出了Allegre affettuoso,并加上每分钟演奏96-100 个四分音符的速度要求,许多地方还像这里一样,同时有“armonioso”“legatissimo”“poco agitato”三种要求。

2.力度表情术语

如第46至48小节,每小节左右手第一个音都标记了sf极强,但在紧接着的三连音部分标记了p弱,leggierissimo volante的意思是极轻快的、极温柔的,和前面的音形成强烈对比。在第49小节的最后一拍标记了ppp极弱,同时una corda提示要踩弱音踏板,最大限度地将所弹的音量降到最弱。整个第51小节都标记了渐强,pochissimo在意大利语中表示极少的、极弱的,因此需进行非常微弱的渐强处理。

由此可见,《叹息》中的力度标记体现出“强则巨强,弱则巨弱”“对比明显”“短时间形成对比”等力度变化特点。在这些对比中还有“突然对比”“逐渐对比”等技术要求。“〈”的渐强记号,实际上更是追求细致严谨,加上乐曲织体带来的技术难度,体现作品对训练强度以及弹奏能力的要求。

(三)不可思议的结尾

《叹息》的结尾自然且突然,由下行全音阶六个音级每一级上的大三和弦组成,自由地弹奏。可以充分表达音乐、弹奏者、听者的内心感受,思绪的一泻千里、生命维持的呼吸、情绪宣泄之后的满足等。

四、结语

(一)音乐通感

余秋雨教授认为,音乐本来是作用于听觉器官,但人们总是喜欢借用视觉器官说那段音乐“明亮”,借用味觉器官说这段音乐“很甜”。在文学领域,钱钟书先生理解“通感”为各个感觉和感观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比如石柔《绝句》写道“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林逋《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有其作品《梅花》诗:“小园烟景正凄迷,阵阵寒香压麝脐”,“香”是嗅觉,“压”是触觉,是嗅觉通于触觉,用的也是通感手法。《叹息》属于极易引起人们“通感”形成的典型音乐作品。

(二)个性音乐表达

《叹息》是李斯特交响化音响所特有的音乐标题。其他音乐作品也赋予“标题”,却不及李斯特“音乐标题”富有引导功能,就像中国作品《梁祝》里的“楼台会”,在此引导下大提琴与小提琴之间的对答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叹息”这一标题也一样,引子在翻腾,水下却静而不见底,下沉与上浮的交相呼应作用。当情感变强烈、浓郁时,涨潮泛起夹杂不断的海浪将人从水面下托起、呼吸。作品后半部分明亮,却又回到深海中,阳光穿透云层,微弱的光线通过海面照射到深海中,与前部分形成对比。尾声的结束给人溺水而不窒息,沉重却不阴郁,平稳却不死寂,激荡却不翻腾等真实的体验,正是结合了标题音乐的通感,从而将作品的交响化音响映射在听者脑海中。演奏时,也必须首先有这种预设的感觉,才能完整深入地表现这首作品。

注释:

1.Alfred Brendel.Musical Thoughts and Afterthoughts (Noonday Pr,1991).

2.Patricia Fallows-Hammond.《钢琴艺术三百年》[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9).

3.埃弗雷特·赫尔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李斯特[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2).

猜你喜欢
李斯特踏板弹奏
动人心弦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
保持肃静
钢琴踏板的产生与运用
关于踏板艺术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