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前奏曲中的结构力

2020-04-22 05:59张振
北方音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

【摘要】本文以德彪西的钢琴小品《帆》为例,从传统作曲技法的调性构建、和声运用以及现代作曲技法的核心细胞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其作品的结构里构成,从而管窥德彪西的创作思维、技巧和理念。

【关键词】印象主义;结构力;核心细胞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7X(2020)01-0025-02

【本文著录格式】张振.浅析德彪西前奏曲中的结构力——《帆》[J].北方音乐,2020,01(02):25-26.

印象派音乐是19世纪末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德彪西钢琴曲集《前奏曲》创作于1901至1913年,共24首,分为上下两卷,每卷12首。十二首分组方式的创作手法遵循了巴赫《十二平均律》的传统。这个传统在浪漫主义时期通过肖邦《练习曲》《前奏曲》和海顿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体现,而这些作品也都是德彪西学习钢琴时的学习材料。巴赫、肖邦、海顿的十二音分组方式,在作品中用半音递进覆盖了24个大小调。而印象主义是传统大小调音乐向现代无调性音乐过渡的时期。音乐的调性结构、和声构成已经不再那么显著,出现了模糊的感觉。所以,作为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就没有延续之前24个大小调全覆盖式的安排。“印象主义”一词是由印象主义绘画而来,印象派音乐的特点是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色调的变化及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等。德彪西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期,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的精华,集中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本文对德彪西第一集第二首钢琴前奏曲《帆》创作技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加深对其印象主义音乐创作风格的理解。《帆》这首作品又名《面纱》,根据A·科尔托的说法,取自“航行中的风帆”之意;根据艾德加·瓦雷泽(科尔托的表兄,同时也是德彪西的朋友)的说法,是指当时红遍巴黎的美国舞蹈家露伊·富勒的透明面纱。也许这是德彪西有意制造的歧义。

一、核心音的使用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这首作品有一个重要的音?B贯穿始终,?B这个音始终处于低音部,连音区都没有改变过,始终处于大字一组?B1。这个音像一个定海神针,使全曲都有一个统一的元素。《帆》这首钢琴曲开始和结尾都是没有调号的C大调上,结束在C、E两个音,也就是C大调主和弦上。中间有转调到5个降号的?D上,但是?B这个音一直在最下方铺底,全曲都好像在双调性上,给人以不明确、模糊的感觉,像随风摇摆的帆,也像因戴了面纱而看不清楚的脸庞……

?B这个音虽然始终贯穿于全曲低音声部,但是它出现的形态确有不同,根据?B音出现的特点不同,可以把乐曲划分为4段。如下图(表1)所示:

A段时,核心音?B以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及休止符结合的跳音形式出现,像是低音区的小鼓一样,轻轻地敲打着特定的节拍,像帆随着微风有规律地轻轻晃动,或者面纱随着舞者轻盈的脚步轻轻摆动。B段时,核心音?B是以二分音符的长音有规律地出现。B段与C段的连接处与引子和尾声一样,核心音是没有出现的。C段和B段相像,核心音?B也是多以二分音符的长音出现,只不过出现得更为自由,有与四分音符结合的三拍音。所以可以把B段和C段看做一大段。C段与D段的连接2,核心音?B出现了两种形态:一种是延续前一段C段特点的二分音符长音,一种是回归A段的八分音符跳音形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D段中,核心音?B没有延续连接2结束时A段跳音的形态,而是又进入一种新的形态——附点四分音符的延留音,还搭配了八分音符大字组?B跳音组成一小节,构成了又一特定的节奏型。最后尾声又抹掉了核心音?B,像是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核心音?B音贯穿始终,它的各种变化与统一是作品创作推动力要素之一,是作品结构力构成的一种。它既与曲子的调性形成对比,又使全曲统一在它的色彩基调之下。

二、核心细胞构成与运用

《帆》作品中有三种织体音型即核心细胞构成(如图-02所示)。第一种核心细胞(a)是大二度下行的横向旋律线条节奏上是32分音符加很有特点的复附点节奏;第二种核心细胞(b)是由音数为2的纵向和声构成,如下图b细胞所示,无论是大三度构成的音程还是减四度构成的音程,都是音数为2的音程,也可以说是能够构成等音程;第三种核心细胞(c)是最后出现的,但是极具特点的跳音。

图1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帆》这首作品全曲有64个小节,但是曲子的构成全部由前两小节所出现的三个核心细胞组合而来。A段(第七小节)的旋律线条?A-?B-C是大二度上行,是由细胞a反向而来。第十小节低音出现的八度音,也是由细胞a下行大二度加厚变为八度而来。第十五小节左手和弦,是由b细胞加厚而来,叠加三个音数为2的音程所构成。而其和弦的横向是a细胞大二度上行,并且还同时运用了c细胞的跳音特征,把a、b、c细胞结合得非常精妙。

a、b、c细胞又有不同的变化。23小节横向旋律已经不止a细胞了。23小节,横向旋律音?A-?B-?A-?F-?A-C-?B是a细胞向上向下的结合,中间还结合了(?A-C)大三度的b细胞。24小节中右手旋律的(?G-C-E-?G)连续三个大三度b细胞,巩固了细胞b在横向旋律中的地位。

细胞a、b、c还是在横向纵向上结合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本来点缀出现的c细胞,不仅在低音和弦上搭配使用,在此段也出现在了高音旋律位置。而b细胞构成的纵向重叠也出现了省略的现象,有了音数为4的音程构成。

D段,第54小节,右手是三个音构成,纵向构成之前都是b细胞,而这里?B-C-?G的构成是a细胞大二度音的纵向重叠与转位。

最后结尾,所有细胞又恢复到前奏时的状态,是乐曲的的首尾统一,也是乐曲的再现回归。

b、c三种核心细胞构成全曲,从其细胞原始状态,不断用各种作曲技法进行变化与扩展构成全曲,其充分彰显了作曲者高超的作曲技术与逻辑思维。a、b、c三种核心细胞在各个段落中的运用与发展,也使此曲发展的另一种动力来源。

全曲在调性安排上非常简明,只有在(42-47)小节时出现了?D调,其余始终保持在C调上,调性的转变与其力度安排是一致的。在(42-47)小节出现力度最强,象征乐曲力度的高潮处。而其调性转换与力度最强的安排处,基本处于乐曲黄金分割的位置,这也是乐曲内部结构力构成的一种。

通过对德彪西第二首前奏曲《帆》的分析,我们在各种音乐元素的运用中,体会德彪西这位伟大作曲家的精湛作曲技术的同时,品味这首作品的音响效果,连续二度级进的音,轻快而过,像是风吹动着船帆或是面纱,基底音?B像是渐渐远航的稳稳的大船,中间变调时的五声调风格与全曲营造的大二度全音音阶构成的风格截然不同,像是风把船帆吹动,使船的方向改变,看到了与之前不同的奇异景象,之后又回到原来的航道上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探析
莫奈与印象派
刍议克劳德·莫奈印象中的瞬间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论印象主义绘画中的光与色
解析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