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比较分析法”学习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及心得体会

2020-04-22 05:59荆铭
北方音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奏鸣曲贝多芬黎明

【摘要】贝多芬作为家喻户晓的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被后世不断演奏和重新编著。由于长期流传,运用怎样的方法可以使我们能够对于原作技巧及风格进行较为准确的把握,一直是我们学习者长期求解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学习“比较分析法”并且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对两位伟大的德国钢琴家——威廉·肯普夫、巴克豪斯所录制的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的CD版本进行学习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挖掘和表现作品的不同层面,加强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从而确定自身的演奏方式。

【关键词】比较分析法;贝多芬 “黎明”奏鸣曲;版本比较;肯普夫;巴克豪斯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091-02

【本文著录格式】荆铭.试用“比较分析法”学习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及心得体会[J].北方音乐,2020,01(02):91-92.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从中找出异同,探求其中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笔者认为可以运用此种方法加入到研究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当中,因为音乐学科中大多数问题来源较久,许多问题没有准确、唯一的答案,比如一首音乐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如:作品原版的失传或后世音乐家对于作品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因而产生过许许多多不同的版本。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来挖掘和表现作品的不同层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以确定自己的演奏方式,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激发我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边缘知识。

根据笔者的查找发现,在国内已经有几位著名学者运用这种方法并加以推广,如:(1)上海师范大学钢琴系主任,吴夷教授,在2013年第四届全国高校钢琴教师比赛后所作讲座中提到:运用比较分析法学习音乐作品,有助于我们对于音乐作品历史的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及演奏特色;(2)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大学本科音乐鉴赏教学课中也提到过可以找寻不同演奏家或者不同演奏版本对于同一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加强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也可以使我们发散思维。

本文将选择两位著名德国钢琴大师威廉·肯普夫(1895-1991)以及威尔海姆巴克豪斯(1884-1969)所演奏的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CD版本,在速度、力度这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挖掘和表现作品的不同层面,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内涵,帮助演奏者找到自己的演奏方式。

二、贝多芬“黎明”奏鸣曲

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家们的“新约全书”,由此可见其在古典音乐中有着丰碑一般的地位。其中,作品号No.21 Op.53C大调“黎明”奏鸣曲更是全部奏鸣曲中被钢琴家们反复演奏的作品之一。经过长期的流传,这首奏鸣曲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乐谱版本及不同演奏家对其的诠释。在演奏过程中,国内外的音乐家们在演奏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加入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也会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作品初期及演奏作品的时候,不能够盲目模仿,应该探究出需要保留什么、避讳什么,这些研究有利于我们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表现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不同版本及不同演奏表现的比较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学习。

三、速度与技巧

(1)肯普夫演绎的“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共950”,巴克豪斯演绎的版本为933”。两位均为同时期的顶尖钢琴家。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一些学者认为肯普夫的演奏整体显得较为拖沓、干涩,但笔者认为,论文选取的CD为1994年发行,音响效果会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当遇到主部十六分音符及插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时,我们仍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音符的颗粒性及连贯性,全曲节奏均匀,一气呵成。明显可以看出肯普夫有着德国人特有的致密思维,这样态度严谨、思维缜密的个人特点正是肯普夫能够很好演绎贝多芬作品的原因。

(2)巴克豪斯也是著名的德国钢琴家,演奏技术的高超、演奏状态及风格的遒劲有力是他被称为“键盘狮王”的原因。虽然整体演奏下来巴克豪斯所用时间比肯普夫略少,整体的速度把握也很均匀,但他在演奏中的突出特点一是在主部与插部衔接的地方稍有停顿,而肯普夫在此处的衔接较为紧密。这一点体现出贝多芬后期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严谨中体现着自由,自由中体现着严谨的风格。但虽然段落间有停顿,乐思却没有被明显分割,遇到颤音及三个插部中的连续十六分音符跑动时,尤其体现了他一流的技术,清晰颗粒的音色简单干练,并且勾勒出一条条流畅的曲线。笔者较为倾向于巴克豪斯的演绎版本,整体音响效果浑然天成,如同交响乐一般壮丽恢弘。

四、力度

在力度方面,笔者认为两位钢琴家的处理都颇为考究,在这里选取两处进行学习。

肯普夫全曲力度相对于巴克豪斯变化较大,随着pp,p,渐强等音乐术语的变化,笔者认为仿佛将“黎明”前,黎明中以及黎明即将过去的景色描绘得色彩斑斓、淋漓尽致。如:在250小节到311小节。侧面也反映出了钢琴大师高超的手指技术。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乐谱中标记了许多次的“sempre pp”,即:持续的很弱。肯普夫多次“sempre pp”的运用,为此处句与句之间后续力度的推进留出了大量空间。

此外,几次乐段结尾处的和弦强劲有力,层层推进,也给听者内心带来震撼的感觉,如同光明一次次在与黑暗对抗的力量。

(2)巴克豪斯的细腻同样体现到了力度上。1-30小节力度做了持续的pp,但包含了三次微小的渐强,音乐走向特别平稳,仿佛黎明前的寂静,清冷的微光渐渐漫出水平线。51-60小节刚开始又由弱进入,右手高声部的颤音清晰空灵,左右手的力度相辅相成,一起将音乐推向另一个高潮。一样的处理同样运用在第二、第三插部,左右手交替不间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连续跑动,却丝毫没有影响乐句的连贯性,如同连绵不绝铺满草甸的小山峰,没有棱角,更体现了巴克豪斯一气呵成、语不惊人的特点。

五、结语及心得体会

本文通过对德国两位著名钢琴大师威廉·肯普夫及巴克豪斯演奏的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相关CD,乐评人的评论及现已发表的文献期刊进行对比分析,多角度地剖析了两位钢琴家对于这首作品的诠释。对于当今我们学习一首音乐作品时,不要被周遭繁杂的信息所干扰,不能马虎草率,也不能盲目效仿,要尽可能追寻作品最初的思想内涵,从而使自己的演奏更为成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今后遇到的学科问题,延伸到今后学习其他相关知识时,也可以将一种文化或精神本身最大程度地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B.A.瓦尔勒.《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李丽莎.通过对比三个演绎版本谈贝多芬op.53“黎明”的演奏,2012.

[3]王小力.如何使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版本——从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的三种版本之比较学习使用不同的版本[J].音乐创作,2011.

[4]庄艺.贝多芬“黎明”钢琴奏鸣曲的三个演奏版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J].艺术百家,2008.

[5]陶翔 施雯.比较分析法.

[6]罗曼·罗兰.贝多芬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荆铭(1994— ), 女 ,籍贯:山西太原,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键盘表演艺术

猜你喜欢
奏鸣曲贝多芬黎明
黎明的沉思
手机上的奏鸣曲
黎明的沉思
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饥饿奏鸣曲
黎明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