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流行音乐的多元文化并置融合现象研究

2020-04-22 05:59项心怡
北方音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差异

【摘要】在多元文化差异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越来越难以保持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本文从当今主潮文化——大众文化的视角浅析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艺术融合新形式,阐述在大众文化潮流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应做到文化宽容和文化共享,尝试利用大众文化强大先进的信息流,力求创新与融合,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承载大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途径,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并且活跃在国际舞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多元化;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248-01

【本文著录格式】项心怡.大众流行音乐的多元文化并置融合现象研究[J].北方音乐,2020,01(02):248,250.

作为当今世界文化的主潮的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易懂、刺激感官、精神快餐的特点快速占领大部分的文化市场。长久以来,处于文化大杂烩时代的人们,从电视、网络等媒体途径接受的大众文化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疲惫感,流行文化蓬勃不息的生命力推进其本身不断创新更迭的过程。大众流行文化通常是对某一当值火热的文化类别进行模仿复制,这也就极易打击大众的审美情趣,很容易造成“火热一时”的局面出现。由于大众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后现代化消解,这种对现实茫然的克制也只是暂时的。相比而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感更值得我们寻味。

一、大众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艺术的创新融合

回看这20多年来不断壮大的大众文化,从电视节目到网络媒体,从电视综艺到流行音乐,从民间技艺到国粹精华,大众文化开始追求高雅性,传统民族文化为了继承与发展尝试对流行作品融入民间元素的创作。完全不同风格类型的文化互相交融,确为当今文化多元化局面增添了不少新鲜的活力。

在2015年12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中国之星》上,音乐人谭维维和华阴老腔艺人所演绎的《给你一点颜色》凭借其融合流行摇滚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新颖形式,被中国录音学会称为“最火摇滚”。华阴老腔是典型的“秦腔”民间戏曲,谭维维出于探索汉族文化、中原文化为新的创作方向,她近几年一直在做流行摇滚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一些结合,她尝试过与蒙古族、藏族音乐的融合,启发于《白鹿原》里老腔唱段的视频,每一字腔、每一音韵都体现摇滚精神与豪迈的气概,形象生动地刻画人们从骨子里面散发出的热情激荡。华阴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常体现出曲牌体和说唱体特征,表演上不似秦腔那么一板一眼,表现形式也更为综合。谭维维将“华阴老腔”和自己独特的唱腔混搭,使流行音乐与民间艺术融合的新颖创作形式为大众流行音乐圈增添了不同凡响的颜色,呈现了古朴和现代的完美融合。中国摇滚教父——音乐人崔健给予他们“一个教科书级的中国摇滚乐”的极高评价。

2016年8月,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中一首花鼓戏版《rolling in the deep》在网络迅速走红并成为新一代“神曲”。这首欧美流行歌曲是英国女歌手阿黛尔·阿德金斯的原创作品。湖南花鼓戏版的作品是我国假声男高音歌手廖佳琳于2013年一次无意中的改编,却在中国流行歌坛使大众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融合的新型创作方式声名鹊起。花鼓戏是一种源于汉族民歌的、富于戏剧表演元素的戏曲剧种,在湖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花鼓戏大体使用了中华五声调式,羽调式居多,且大多以角音和羽音作为骨干音展开旋律。而3和6又是极具“湘味”的主音、属音。戏曲本身的特征与方言音韵的互相影响使得整体听感热情、活泼、诙谐。廖佳琳的改编从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的选段中吸取元素,围绕着骨干音 3 和 6 展开旋律,运用了装饰音用法和花舌颤音,与Adele 这首原唱副歌部分和声恰巧与之相符,使这首英文歌曲的副歌原版伴奏和花鼓戏画风的改编旋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相匹配。改编版特别融合俏皮的宁乡话和湘式英语的读音,科班出身的廖佳琳本人演唱技术的加持,整个歌曲虽被强行扭了画风却毫无听觉上的违和感。廖佳琳多数作品创作风格都在传承湖南花鼓戏过程中结合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品不断创新,借以将湖南花鼓戏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近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优秀作品诸如开创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为一体的跨界演唱风格歌唱家谭晶的《苍狼大地》,融原生态、摇滚范和国际元素为一曲,同时“谭晶跨界唱法”的独创唱法也应运而生;腾格尔以其豪迈轻快的蒙古族特色嗓音演唱张韶涵民谣曲风味十足的作品《隐形的翅膀》,将这首歌曲重新演绎出不同的异域民族风格特色;而张韶涵与京剧演员裘识同台演唱京剧版《隐形的翅膀》,唱腔悠扬委婉,歌词抑扬顿挫、声形具备,再配以京胡、月琴等民族乐器,可谓“京味”十足,耐人寻味。

二、理性权衡民间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同发展

当今不乏有许多优秀音乐人一直在为探索流行音乐、世界音乐、民族音乐以及中国原生态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的新事业而努力尝试。我们身处难以抵挡的大众文化潮流中,我们为如此多的文化遺产而骄傲,也以此而担忧。自豪于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供我们发掘、运用,为继承与发展精髓文化而增添新的生命力;也担忧因传统所禁锢,其精髓的生命抵不住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压力和洪水般的文化轰炸,从而逐渐被消解……

民间文化发源之初,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匮乏的民众日常消遣,在人们劳作之余演变出的艺术形式,从社会功能上看与当今大众流行文化所承载的一致,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诉求。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人们选择消遣的方式日益增多,民间文化一成不变无法满足当今人们精神诉求,传统文化想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打破墨守成规的方式推陈出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寻求创新的新生代艺术人们,以沿用传统民间文化元素方式去创作,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发展,也使民间传统文化更加适应当代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所谓“和”的概念是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内部结构关系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面对大众文化席卷的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同样存在“和而不同”的理念。承认文化差异是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必行之路,我们无法否认也难以抗拒大众文化的趋势,强调“同”而不“和”,将导致民间本土文化难以延续。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得原本围绕在传统之上的神圣光晕逐渐被抹去,文化的平民化、商业化特征暴露无遗,大众文化的革新也势在必行。

三、结语

大众文化是作为西方国家凭借其文化优势进行传播、拓展世界文化市场的。我们可对其保持适当的文化认同感,但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普世性,坚定普通大众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从而避免造成传统文化遗产失传而形成文化断层。借助现代科技先进的传媒手段,努力发掘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增强人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不应有强弱之分,我们应当努力消除这样的界定壁垒,只有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平等友好的交流,以宽容的胸怀兼收并蓄,才能在相互的借鉴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促进世界文化格局的绚丽多彩,从而达到当今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自雄,闫玉刚.中国大众文化通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罗伯特.修斯.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批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项心怡(1995—),女,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批评。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文化差异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