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歌剧《二泉》中合唱的特色探讨

2020-04-22 05:59张艺耀
北方音乐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歌剧

【摘要】民族歌剧《二泉》是2017“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由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出品,演绎《二泉映月》创作者“阿炳”的真实经历。民族歌剧《二泉》在创作过程中从多维度进行了创新,实现音乐、舞动、美术等的有效融合,尽显中国民族歌剧艺术魅力。本文以民族歌剧《二泉》中的合唱为研究对象,就其特色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明确合唱艺术在民族歌剧《二泉》中所具有艺术魅力与价值。

【关键词】民族歌剧;《二泉》;合唱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251-01

【本文著录格式】张艺耀.关于民族歌剧《二泉》中合唱的特色探讨[J].北方音乐,2020,01(02):251,254.

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将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艺术特征的中国民族歌剧艺术体裁,并在现代音乐发展中传递中国之声。而民族歌剧《二泉》作为以民族歌剧形式展示民间艺人真实经历的舞台表演艺术作品,秉承传递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原则,并进行了艺术创新。对此,有必要加强民族歌剧《二泉》的研究,为民族歌剧在新时代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民族歌剧《二泉》合唱的特色在于民族与世界结合

民族歌剧《二泉》的诞生源自经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代表作品,被誉为“东方的《命运交响曲》”,不仅在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在世界音乐也存在重要影响。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人民政府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基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创作应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等理念指导下,以民族歌剧形式演绎中国民间艺人阿炳真实经历的舞台表演艺术作品——《二泉》[1]。由于民间艺人阿炳生长于无锡、生活在无锡。因此,民间歌剧《二泉》在音乐表现上,势必融入并彰显江苏地域文化特色。而这种融入并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在深入理解地域音乐特征的基础上,将各类音乐元素(包括越剧、锡剧、江南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西洋交响乐等西方音乐元素)进行巧妙结合,从而形成独居民间歌剧《二泉》特色的音乐创作风格。

例如,民间歌剧《二泉》第一幕开场中,伴随着江南水乡生活场景的逐渐呈现,江南小调《无锡景》以女生合唱的形式传入人耳。原汁原味的江南小调将观众带入民间歌剧《二泉》所营造的戏剧空间中,拉近舞台表演与观众的距离。与此同时,在《无锡景》合唱过程中,以交响乐伴奏,让小调呈现出立体化效果,在保留民间音乐元素民族性、地域性特征的基础上,增强戏剧空间感、戏剧音乐体验感。

又如,民间歌剧《二泉》第五幕表演中,以合唱形式引入江苏民间音乐《拔根芦柴花》,曲风轻柔婉转、方言特色鲜明,经由女声声部合唱尽显江苏民间小调特色。与此同时,在打击乐器、管弦乐器配合下,将《拔根芦柴花》所蕴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受众,使观众更好融入到歌剧故事,并真切体会民间歌剧《二泉》编曲的魅力,获得身与心的双重愉悦。

总而言之,民间歌剧《二泉》在创作过程中,将“立足传统、立足民族、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原则贯彻落實到合唱表演中,在保证民族音乐民族性、地域性艺术特征的基础上,促进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相结合,提升了民间歌剧现代性,使民间歌剧《二泉》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更具真实性、感染力。

二、民族歌剧《二泉》合唱的特色在于音乐与音乐配合

在民族歌剧《二泉》中,合唱仅是音乐表演中的一部分。基于歌剧所具有的艺术综合性特征,民族歌剧《二泉》演唱形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多元性特征,以保证音乐应用作用的有效发挥。而民族歌剧《二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获得赞赏,成为优秀民族歌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民族歌剧《二泉》在音乐运用上,实现了不同音乐形式有机结合,通过合唱、独唱、重唱之间的准确、合理、有效配合,让民间歌剧音乐特色更鲜明,所表达的情感更饱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更具体、更真实。

例如,民间歌剧《二泉》序幕《心弦》表演过程中,随着《二泉映月》旋律的响起,阿炳的思绪被充分调动,诸多往事在脑海中盘旋。在阿炳主观意识推动下戏剧剧情逐渐开展,阿炳父亲、阿炳养母、阿炳生母、阿炳妻子相继登场。在此过程中,阿炳父亲“阿炳!我是你的父亲!阿炳!这些年我都在听!你那让父心碎的琴声!”阿炳生母“我是你的母亲!阿炳!这些年我都在听!可能为娘睁一次眼睛!”阿炳养母“阿炳!我是你的养母!阿炳!这些年我都在听!难道让娘把眼泪流尽!”阿炳妻子“阿炳!我是你的妻子!阿炳!这些年我都在听!彩娣我和你还在同行!”在独唱下,进行各自心生的演唱,并在转调之后共同发出“阿炳”这一来自心灵深入的呐喊声。随着“阿炳”名字的声声呼喊,父子、母子以及夫妻的五重唱,将所有人的情感汇聚到一起,形成四声部混声合唱,让情绪与情绪交接,让心灵与心灵碰撞,从而将戏剧发展推向高潮,真切反映戏剧《心弦》主题。

三、民族歌剧《二泉》合唱的特色在于形式与表演融合

歌剧作为集音乐、舞蹈、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表演形式。音乐运用的目的在于营造故事情境、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故事氛围、传递故事情感[2]。因此,合唱形式不同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也不同。对此,在民间歌剧《二泉》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合唱作为提升歌剧层次、塑造歌剧表演氛围、深化歌剧矛盾、激发戏剧情感的重要手段,实现合唱形式与戏剧表演场景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民间歌剧《二泉》第一幕《斥父》表演中,“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家桃李花”的男生合唱空灵、清幽。在与“道教教场、青衣道士、暗夜明灯”舞美场景相融合下,使舞台表演更具真实性、震撼性。让观众在视觉体验、听觉体验中对戏剧情景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同时为“阿炳认父”情节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推力。

又如,在民间歌剧《二泉》尾声,《天上的泉》混声合唱(“父亲”“生母”“养母”“妻子”以及所有群众)的运用,是以音乐合唱形式对戏剧中人物情感与人物命运冲突的进一步升华。通过“二泉的水啊,为什么流不断?二泉就在你阿炳的心里面!二泉的水啊,为什么流不断?二泉随着你阿炳化作了天泉!天上的泉!天上的泉!天上的泉!”不仅将阿炳对家乡、对二泉、对音乐的心声传递给众人,也将众人对阿炳的情感进行有效抒发。与此同时,《天上的泉》混合合唱过程中,《二泉映月》主题曲调的保留以及舞台灯光、舞台天幕的变化,将舞台下的观众带入戏剧中,使观众化身为无锡城百姓共同为阿炳送行,将民间歌剧《二泉》推行最后的高潮。

四、结论

综上述所,本文从合唱艺术创作与应用层面出发,就民族歌剧《二泉》艺术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发现合唱艺术的科学运用,对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故事氛围、激发故事情感等存在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运用合唱进行民族歌剧创作时应从整体层面出发,在保证合唱艺术本身特征有效呈现的基础上,注重民族歌剧可听性、审美性的提升,给予受众更好的舞台表演体验。

参考文献

[1]尹国峰.民族元素应用于中国歌剧创作中的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9):165-167.

[2]濮琦.民族歌剧对经典名曲《二泉》的多维阐释[J].艺术百家,2018,34(4):52-54,111.

猜你喜欢
民族歌剧
浅谈民族歌剧的发展源流及其独特的魅力
民族歌剧《彝红》的当代意义及艺术分析
中国民族歌剧题材与音乐艺术特点浅析
谈中国民族歌剧的独特魅力
民族歌剧创作的往日辉煌与现实危机
新时期下民族歌剧发展思考和建议
歌剧与声乐教学的互动性研究
论民族歌曲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繁星闪闪 春水涓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