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自兹去,吾心长伴君

2020-04-22 20:30谢福海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期
关键词:柴扉挚友全诗

谢福海

【内容摘要】“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别诗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无外乎就是依依不舍和深切思念。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不仅不能全面地把握送别诗的情感,也辜负了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艺术瑰宝。

【关键词】送别诗;情感类别

古人生活条件有限,交通工具很不发达,每当离别外出,要么步行,要么骑马或是乘船,离开之后可能很长时间都见不到亲人或朋友,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离别这件常事,摆酒设宴、折柳相送、岸边伫立、长亭挥手,无不表达着他们复杂且无可奈何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不尽相同,我们有必要做一全面的总结。

一、万分不舍的凄清感伤

韦应物在《赋得暮雨送李胄》中借咏“暮雨”来表达对友人万分不舍的凄清伤感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微雨”“暮钟”照应诗题中的“暮雨”,诗人伫立江边,看着细雨湿帆、飞鸟入雨的景象,想到好友李胄在这样的天气里要过“海门”、穿“浦树”,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离愁别绪喷涌而出,潸然泪下。尾联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使前后的景和情精妙结合,无限的离情犹如“散丝”般的暮雨,打湿了衣衫,浇透了离心,读之让人恸心,让人悲切。

二、乐观豪迈的劝勉慰藉

《别董大》(其一)是高适的送别名篇,高适和董大(著名乐师董庭兰)久别重逢,短暂的聚合之后又要各奔他方,依依惜别之情可想而知。然而高适胸襟豪迈,眼界开阔,看着眼前的“落日黄云”“迎风归雁”“纷纷大雪”这样的日暮天寒之景,响亮地喊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此有力的劝勉慰藉,于劝勉慰藉中充满了乐观和自信,激励好友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三、着眼未来的美好祝福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堪称送别诗的不朽经典,全诗仅四十个字,却开合有度,纵横捭阖。前两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杜少府赴任之地,彼此离别,悲伤难免,同为宦游,个中滋味更觉无限凄恻。但王勃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将诗歌的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也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茫茫天涯,友谊是可以穿越千山万水的相思相忆,一秦一蜀又何妨?应该着眼未来,认真工作,以天下为己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四、玉洁冰心的真情袒露

被明人评价为“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写给族叔李云的一首送别诗,全诗音调激越高昂,一波三折,波澜迭起。诗仙的送别都和常人不同,他没有依依不舍的悲凄与苦楚。尽管“时光弃我而去”,“烦忧乱我之心”,但他依然可以看着万里西风吹送秋雁的壮丽景象,在此高楼上醉酒高酣。亲人分别,在他看来是世间常事,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和理想,“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洒脱,自己那颗玉洁冰心从未改变,即使“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依然能够做到“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仙的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仿佛现实中的一切黑暗污浊都已散尽,心志已经遨游驰骋于自由飞翔的精神世界,悠远缥缈,无迹可寻。

五、漫漫前途的无限担忧

好友杜十四(杜晃)要离开荆地去东吴,孟浩然来送别。在《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开篇第一句“荆吴相接水为乡”,格调非凡,“荆吴相接”将千里之遥写得近若比邻,也是先做宽慰,因为落魄远游的杜晃是很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的。“水为乡”指江南特点,以水为家,让好友不必过分伤情。“君去春江正淼茫”,“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既是写眼前之景,同样是诗人对好友今后生活的无限担忧,内心怅然若失。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日暮孤帆”会投宿何方,去东吴的路途中会不会发生意外?种种的疑问与担忧涌上心头,汇成一句“天涯一望断人肠”,将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悠然不尽,余音袅袅。

六、积极奋发的深切勉励

陆龟蒙的诗作内容多写隐居田园的闲适,但他的《别离》这首诗让人眼前一亮,为之震惊。他没有泣下沾襟的儿女之态,也没有伫足远望的怅惘失落,全诗体现出的是在别离之际,对即将建功立业的“大丈夫”积极奋发的深切勉励,雄奇激昂,气度非凡。“丈夫非无泪,无洒离别间”作者认为在别离之际流泪是可耻的,非大丈夫之所为。想要建功立业,就要有“壮士解腕”般的坚定意志,要有奋不顾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的勇猛精神。“别离”这件小事在他的心中是不足以感叹的,全诗议论抒情相结合,生动鲜明,洒脱挺拔。

七、相知挚友的深情厚谊

“诗佛”王维的《山中送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它着墨之点是相送之后的情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这次“掩柴扉”的心绪是不同往日的,这次是寂寞的、是惆怅的,诗人将自己关在柴扉之内,但心却已漂到柴扉之外了。如果不是相知挚友这层关系的话,怎会有如此伤神的生命体验?但诗人的内心始终是向阳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诗人在柴扉内想象,明年的春草一定会按时碧绿,娇嫩怡人,但王孙究竟能不能再次回来,同赏这迷人的春色?挚友间的相知,友谊之深厚,清晰可见,真可谓“断肠之言”。

八、 诗画掩映的绝代眷恋

如果在所有的古代送别诗里选择一首最与众不同的,肯定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无疑了,全诗色彩明艳,香气袭人,描绘出清凉宜人的西湖胜景,诗画合一,使人为之倾倒。全诗未见一个与“送别”有关的字眼,通篇写景,六月的西湖,明丽潋滟,好友携手于此,吟诗对句,美酒相伴,离别的伤情似乎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送别诗,作为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情感和内容,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我们也在诗人描绘的悲欢离合中体会着生活的五味杂陈,感受着世间的人情冷暖。挥手自兹去,吾心长伴君,唯愿天下所有的离别都能换來下一次的不期而遇。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柴扉挚友全诗
秋天的落叶——深切缅怀挚友魏廷格
在雨声中
意外挚友
郊狼挚友争夺战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劝学
春山雨霁
推开柴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