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中思政育人要素探索

2020-04-22 06:03李盈
高教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李盈

摘  要: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体现在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它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影响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当呈现出与理论课程相协调的价值取向,并同样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职能。文章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职业导向”的特征,以“职业价值观”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引领学生建立职业理想、培育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职业观;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2-0089-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flected in the values that imperceptibly guide students. It tak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the carrier and i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influence. As an indispensable link in profession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should show the value orientation coordinated with th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and also assume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eer orientation"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hotel management specialty, and taking "professional valu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lead students to establish professional ideals and cultivate positive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eopl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practical teaching; vocational view; professional spirit

一、研究背景

(一)專业课“课程思政”的定位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所做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指示[1],其核心在于强调高校中非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其中的“协同效应”,应当理解为专业课在“价值引领、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上与思政理论课程协调一致,而并不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相同,更不是将专业课的学习内容也上成思政课。

基于这一理解,专业课程要实现“隐性思政”的育人作用,应更深入挖掘如何“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2],价值观的引导与专业知识的传授不是割裂的,它们本就应当有机结合,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同时,这种“有机结合”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设计,才能使隐性的价值影响不至于真的“隐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思考和接受。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实现毕业生在酒店及相关服务业领域中的职业适应和胜任为预期的。基于这一目标,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天然地蕴含着对于学生职业品德和职业精神的引导,诸如“服务精神”、“勤勉踏实”、“任事负责”等要素始终贯穿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之中。但以往这些要素是碎片化的,其在教学之中体现与否、以何种方式呈现完全依赖于授课教师本人的理解、思考、甚至于课堂中的灵光一现。这样的结合方式,使得“价值观”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体验中孤立而零散,很难互相支撑、印证,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职业价值逻辑。更进一步说,这些品行和素养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职业领域,从更长远和宽广的视角,它们对学生未来建立起健康的社会交往关系、更积极地承担起各种社会角色起着非常有益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中实施“思政育人”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多地强调职业导向、强调“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与之相应地,本科学生的培养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在做中学”、“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因此,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在培养计划中则体现为学时和学分的增加,其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也引起更多的关注。以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实习实践活动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共同构成学生的完整学习体验。学生在实践工作中印证理论知识,又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理论课程中,成为新的理论思考的起点,理论-实践结合的学习方式构成管理学中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闭环,形成理想的持续提升循环。

在这样理论-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课堂中,在实践学习环节同样需要经过育人价值的挖掘、设计,从而呈现出与理论课堂协调一致的价值观点,使价值引导也与知识习得一样,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切身体会、进而内化成为自觉的价值观念。保持实践教学中的思政要素体现,才能确保价值渗透的过程在专业课程整体逻辑中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将主要以“职业观”和“职业精神”作为专业课“思政育人”的切入点,探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观、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及其有效实施所需要的教学设计与过程控制。

二、实践教学中价值引领要素

(一)实践教学及其中价值观念的体现

针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多见于职业教育领域,较早的研究文献多关注实践教学在技能训练和情境适应方面的积极作用[3,4],即通过在校实际训练(“动手做”)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等不同的方式,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技能、消除对职业环境的陌生感,更好地实现知识技能从“学会”到能够基于环境进行应用的迁移。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对职业精神的一些侧面如“责任感”、“扎实工作”、“诚信”等要素有所提及,但大多作为感性的观察结果出现,并不是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

随着实践教学得到愈来愈多重视,对于教学效果评估和学生实践感知反馈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實训实习更软性和隐性的影响,即对于学习者态度的影响。在酒店及相关相似专业的实习效果探讨中,“职业兴趣”、“职业倦怠”、“投入度”等要素更多地呈现出来[5]。较为典型的现象包括:实训工作的重复性和劳动强度引起学生厌烦感;职业环境中遭遇到部分利益相关者(顾客或同事)负面行为,降低学生的职业认同;基础一线岗位的工作挑战性低,与职业理想和期待落差较大等。总体而言,有较多教学和研究者注意到,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职业市场需求的复杂化、行业本身特征及传统实训实习机制的欠完善,或多或少地共同导致实践教学对于参与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随着对实践教学理论意义的深入探索,更多研究者关注到实践教学的内涵,超越了“印证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范畴。时伟(2013)援引施瓦布“实践性知识”的概念,认为实践的内涵应包括“以多元观点深入思考一件事物的技法和在作出实际决策时综合多样的理论与方法的技法”,并基于此提出实践的本质特征应包涵“问题探讨”、“深度体验”和“批判反思”。尤其是在“批判反思”层面,强调了大学生应当通过实践性学习,逐渐培养批判思维的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6]。这一对“实践教学”内涵的阐发,为这一教学模式赋予了更深的价值意义,即高等教育阶段实践教学的培育目标,应当是价值体系与知识、技法、能力的有机综合,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可以也应当与“问题意识”结合起来,增进对于专业相关的社会现实的关切。

这一理论逻辑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学术实践活动,同样可以映射到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学习中。通过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从事专业、职业的社会价值,重新审视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和期望,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职业理想,反过来基于更稳定的价值认知投入学习、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地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社会人”的成长,承担起更丰富的社会责任。

因此,选择“职业观”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着力点,既能符合这一教学模式本质特征,又能以职业观为出发点,映射更普遍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二)以“职业观”为切入点,实践教学中的思政育人要素梳理

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影响已经成为普遍得到认同的观点,大学生的职业观、择业观的差异也引起更多的关注。邹增丽(2016)认为,大学生群体过于关注个人目标、职业定位和期望高于职业市场需方的普遍意义上的实际状况、以及缺失“敬业”、“诚信”、“合作”、“奉献”等职业精神,是当前大学生职业观偏差的典型现象[7]。在学生在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正式在实践教学阶段,通过学生的亲身投入、直接体会,能够集中清晰地把这些可能存在的偏差显露出来。

本文研究基于酒店专业学生通过各类渠道直接反馈的一手信息,并对在校实训带教教师、企业实习带教员工、企业人力资源与培训部门主管等相关对象进行访谈,尝试梳理出典型“职业观偏差”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从而简化提取出一组可作为教学价值目标的要素。为了收集到学生的真实思考和感受,对学生的信息收集基于开放的方式;而对带教教师、企业相关受访人的询问则以半结构式的方式展开。

第一,职业期望、理想和职业认同感。

从直接反馈来看,在接触真实的酒店行业环境之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本行业职业的期待较明显地分为两类。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的预期包括:“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国际化”、“有挑战性”、“辛苦但能学到东西”。少数学生则表现出专业选择上的被动感,即不清楚、也并没有积极意愿去了解酒店职业,专业的选择完全是由他人(往往是家庭成员)所做出。

对于后者,职业认知不明确、无期待,通常导致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习工作中参与度低、实践项目或实习工作完成度低。站在学生的角度,学习的情感体验不愉快,学习效果也往往并不理想。同时,基于一般性的实践教学评估标准,低参与度、低完成度的学生表现自然导致教师或企业带教人给予学生负面的反馈。而这种负面反馈又反过来刺激学生产生对职业本身的悲观预期和不认同。

而即使对于前者,看似乐观的“期望”也往往并不能在实践活动和更远期的毕业后职业选择中起到积极作用。更进一步的询问可以发现,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知和判断更多地建立在对行业的表面观察上,这致使学生的职业预期往往是肤浅而过于乐观的。比较实习前和实习后学生对“你觉得酒店行业如何”这一类话题作出的响应,明显能够发现后者更倾向于使用带有负面的情感的言辞进行描述(如“压力很大”、“没想到会这么辛苦”)。过高的期望使学生在踏入真实的行业工作环境时,由预期和感知差异造成的落差感、冲击感更大,更易导致学生对工作中必然出现的困难采用回避、抵触等消极态度。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现象,其实质都在于学生并没有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和真实的职业认同感。被动选择的学生固然如此,过于乐观的学生的期望也是空中楼阁。虽然他们表现出了对酒店行业、职业的认同和期待,但这种“认同”的客体与其说是酒店职业本身,不如说是学生基于个人极为有限、主观的观察而想象的职业的光环。实践教学的体验学习特性,正是教师引导学生审视、调整并重新建立合理的认同感的机会。一方面,学生需要意识到酒店职业并不像从外界、或从顾客视角看去的那样光鲜,所有实践中体会到的辛劳、琐碎和压力在真实环境中只会更多;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用更积极、平和的态度去理解这些职业必然存在的消极面。

更进一步的职业认同则需要引导学生把行业放到社会中去观察、把个人的当前选择和未来发展放到社会角色中去衡量。承上所述,在形成真实、合理的职业期望的过程中,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几乎必然伴随着打破其原有过于乐观的期望,这一过程容易令学生产生对专业、职业选择的质疑。因此,在“打破光环”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学生重新建构起职业的意义感。一则,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在社会生活中承担其必要角色,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天然地劣于其他。就酒店行业而言,大部分选择本专业的学生,至少从直觉上对“服务他人”或者说“帮助他人达到满意”持有积极态度。因此,在对行业、职业意义感的建立上,设计和促使学生从实践项目中体验到从他人(顾客)的满意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感受,对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是非常有效的。而这也正是敬业价值观中“视劳动和工作为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基本途径”[8]的实际体现。其次,即使对于小部分可能确实未必适合酒店行业特征的学生,教师或实践活动导师也可以通过较复杂的实践活动中的其他侧面体验,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自己真正可能感兴趣、并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方向,从而建立起职业理想。

第二,职业认知、情感和职业精神。

如前文所述,酒店行业、或者说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种职业,其真实的工作环境不可避免地含有不如人意的状态。但如何看待、应对,则正是教师应当介入、并给予正向引导之处。

对于模拟或实际职业工作中的学生情感体验,收集到的消极反馈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关于工作本身,主要集中在工作量、工作的重复性和琐碎枯燥、超出预期的问题带来过度压力。第二类关于共同工作者关系(同事、上司或校内实训中同组成员等),包括直接合作者消极的工作态度、懈怠和不友善、团队内部冲突、上司过分施压、有失公平等。第三类与顾客有关,通常发生在企业实习阶段,典型的问题主要是顾客的态度给学生造成负面心理感受。在第二和第三类中都有较少發生、但容易对学生形成强烈负面影响的是同侪或顾客的显失诚信行为。

反过来,作为评估者角色的实习带教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常关注到的学生在职业上有待改善的方面主要集中在:团队协作(包括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难以主动积极地学习、投入度不高。

这些消极的因素中,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或冲突——尤其是企业实习环境中的那部分——是教师很难介入改变的,而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其中的大部分也是学生在离开校园环境后必须面对的现实。但也要注意到,学生的职业心态是不成熟的,尤其是在初次面对纷繁复杂的职业环境时,负面情感往往会被放大,通常也很难自发地采取成熟的态度和方法去应对不熟悉的问题,这也导致部分本可以积极应对解决的问题加剧,变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思政育人”在这样的语境下恰恰是最为凸显其必要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在此体现为几重含义。首先,对于直接与道德准则冲突的行为,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有明确的红线意识。其次,对于身边可能存在的消极处事的职业态度,需要更坚定、专注,明确自己选择这份职业的理想,为自己的中期、远期职业生涯定一个目标,并以此自我激励。“敬业精神的深层次含义还在于要有全身心投入的专注精神和勤奋、刻苦、执著、精益求精的品质”[8]。没有必定平庸的职业,以随波逐流的态度去工作,在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只能庸碌。即使是最琐碎的工作,也能为初涉行业的学习者提供有助益的信息;即使是枯燥和重复的任务,也存在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可能性。

第三,引导学生注意到“理解他人观点”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无论是团队合作还是顾客关系,大部分的沟通不畅甚至冲突都源于视角或立场不一致,理想的合作或冲突解决必须考虑到相关各方的认知、感受和诉求——而这种思考方式是传统的知识传授之中很难体现的。

以上三者之中,第一点对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是问题,只需要在可能产生负面情绪感知的时候,给予提醒和心理支持。第二点和第三点则是实践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可以有所作用的地方。诸如工作的枯燥感、沟通障碍、合作或对客服务中的冲突风险等,这些典型的问题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被学生切身地体会到,针对这些切身体验进行及时的提问、解释和引导,比抽象地向学生陈述价值观,更容易得到学习者的认同接受,也更有机会促使学生将其落实到行为的改变中。

三、实践教学中融入价值引领的方案路径

实践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的核心差异在于主导者,而这种主导角色的差异直接引致学习者获取、掌握知识的方式的差异。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授课节奏安排是由教师主导的,通常来说,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充分遵循知识固有的体系性和内在逻辑联系,学生通过跟随讲授者演绎的逻辑来掌握陌生知识。而实践教学中,主导学习活动的角色由学生承担。时伟(2013)指出,“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通过高智力投入、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以及有目的的现场体验,理解知识、发展技能、提升能力”[6]。

正因为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实践学习的效果依赖于学生的智慧和情感投入:学生主观能动地运用思维能力,对体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组织,从中提取出知识、概念和价值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设置场景、指点方向、激发并促进学生思考、并协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而不是讲授式的由上至下的信息传递。与这样的知识技能的习得过程相似,实践教学活动的价值引领、思政育人的作用,同样要通过教师间接设计学习场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体验活动的价值感受、并进而自行抽象归纳得到价值观点的结论——学生也更易于认同并坚信这样通过自身体验、思考所得的结论。

基于上述讨论,实践教学中的职业价值观渗透的教学方案设计遵循“目标设计-活动和体验情境设计-学生主导活动-教师引导回顾提炼”的路径。

(一)职业观价值渗透的学习体验目标及活动/情境设计

总体上来说,上一节中所提取的职业观相关要素,在各阶段的实践学习活动中都能有所体现。但从学习聚焦的效果考虑,并兼顾各类实践活动本身的特征,对于不同类型实践活动的目标设置不妨各有侧重。

在酒店管理专业与专业学习直接相关的实践活动,按实践地点大致分为在校实践活动和企业实习,前者又可进一步分为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和以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学习目的的项目实践活动。

技能实训课程本身学习目标简明单一,实践内容也集中在技能本身,学生从本科低年级就开始参与。此类课程的价值体验目标感不强、不需要面对复杂的或模糊的工作场景,但对工作本身的细节、专注、严谨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特征,价值目标也应当集中在工作本身,引导学生思考重复性工作在组织整体中所起的作用,关注在基础工作中的精益求精,体会细节之美。

综合项目式实践活动通常在高年级专业课中进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闭环的模拟经营项目。比如在近两年的教学中,学生小组负责独立完成一个固定期间的下午茶经营,从产品策划、市场推广、运营执行到效果评估,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的项目提供一个包含多种复杂要素的实践场景,在给予适当前期激励引导的情况下,学生通常能产生较强的目标感。同时活动必然包含多名学生合作解决半结构化甚至是完全非结构化的问题,经常使学生产生冲突及冲突解决的体验。在此类活动中,职业的意义感、成就感更容易被学生感受到,可以设计引导学生意识到“自我成就”是通过工作得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团队合作及冲突意见的典型现象往往在这类实践活动中显化,但校内实践活动的特征保证此类冲突相较于真实工作环境中而言,不存在恶意的情感或影响因素,其烈度也更可控,教师能够推动学生从更正面的视角出发去思考合作机制与合作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听取并赞同他人意见、积极有效地参与团队工作的职业素养。

企业实习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受到价值冲击的实践阶段,各种庞杂模糊的信息需要应对处理,也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到不符合学生一直以来受到的核心价值引导的现象。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关注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厘清、确信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教师的引导过程

教师在学生主导的实践学习活动中的角色是辅助者、激发者,这意味着教师的行为不是主动给予信息(讲授)、更不是价值观的灌输。但教师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等待征询的,而是作为“催化剂”,引发和促进学生的思考,或及时介入、纠正学生偏离的思考方向。

因此,正如实践教学中为实现知识性教学目标,通常需要设计分析、回顾、讨论等环节来帮助学生梳理、抽象和显化知识一样,价值观认同目标也需要在相似的环节中得到显化和固化。教师的引导行为通常包括:实践前设置情境条件、说明学习目标,实践中关注执行状态,实践后引起回顾反思。以“合作”为例,实践的情境条件设置为“小组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并提出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必须对最终小组成果有所贡献,对准备程度较为薄弱的学生小组,教师可能需要进一步介入指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不定期的非正式交谈等方式,保持对学生合作状态的关注。当不一致意见出现,根据学生的应对状态,决定是否需要介入。需要注意的是,从“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的角度,这一状态下教师的介入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哪一种决策更理想”,更不是为学生做裁判,而是帮助学生小组发现自己决策过程中如何运用了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或能力、是否充分利用了团队成员的长处,进而反思自己在“与他人协作”中应当如何改进。在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提问、邀请学生分享成果等形式,提示学生回顾小组合作的效果和效率。在回顾阶段,另一个很重要的职业价值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赞赏并感谢他人”——这是形成良好团队精神中必须的要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活动作为专业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专业理论课紧密结合环环相扣,因而专业课“思政育人”的要素必须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中。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而“职业胜任能力”本身就天然地包涵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维度的要求,因此以“职业价值观”为切入点,设计实践环节中的价值引领方案,既是响应本专业学生在实习、就业阶段直接面临的价值冲击;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审视职业的意义、重申职业认同,学生也能更好地建立社会角色意识,理解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变化中,自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

[3]范智军.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18-20.

[4]朱达凯,范涤.“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158-159.

[5]黄薇薇,周海燕,沈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01):85-88.

[6]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7):61-64.

[7]邹增丽.当代大学生职业观偏差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88-89.

[8]卫建国.敬业价值观及其实现[N].光明日报,2013-06-09(007).

[9]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國人民大学学报,2012,26(02):75-82.

[10]王妍,米靖.从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论其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68-72.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