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女汉子』书记

2020-04-23 07:23薛敏灵
红土地 2020年2期
关键词:村部村民

◎薛敏灵

“女书记来了以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通了,路灯亮了,环境变美变干净,晚上大家也有地方活动了,热闹得很……”佛昙镇老区村人坪村村民林亚通说起这一年多来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而他口中的“女书记”正是漳浦县纪委监委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陈燕梅。2017 年12 月,带着纪检监察人的忠诚干净担当,怀着满腔的为民热情,从执纪审查一线转战到驻村帮扶一线,从机关大院走进田间地头,燕梅迅速转变角色,融入群众,很快找到制约发展的痛点,突破振兴发展的难点。在她的带领下,仅用一年多的时间,集体经济年收入就达到近10 万元,软弱涣散村也成功摘帽,变身为“四星级党组织”、省级“美丽乡村”、县级“党建示范点”,群众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 陈燕梅和村民上山了解村情

“现在在村里走,经常会有村民出来喊我喝茶,经常有阿姨阿婆拉着我的手和我在路边拉家常,家家户户都混得很熟,哈哈。”说到这,陈燕梅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派出单位领导进村了解驻村工作进展,得知她经常在项目现场指挥施工时,不禁感叹“不容易啊,女汉子”。这一年多,“女汉子”确实磨破了嘴皮,踏破了脚皮,不是在村民家里就是在施工现场,不是去村里的路上就在去各有关单位跑项目的途中,她以奉献和实干赢得群众的称赞和认可,用真情和汗水书写着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的三部曲……

第一部:“软弱涣散变成了战斗堡垒”

● 陈燕梅与村两委规划旅游

“不像村部像仓库,旧家具、旧物件堆得满满的,满屋顶摇摇欲坠的蜘蛛丝;不像村部像麻将室,老的少的成天围着打麻将;不像村部像鸡鸭场,附近家的鸡鸭到处拉屎,没人扫也没人管。”这“三不像”是知情人向燕梅描述的人坪村村部印象。尽管做足了心理准备,但初到村部,看着那蒙上一层厚厚灰的桌椅,碎了一地的瓷砖,燕梅的心还是无比的沉重,她意识到了组织的威信是被那层灰给蒙上了,群众的信任就像村部的大门给关上了。“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她决心从整治涣散入手,还没安顿好住宿,就召集两委了解情况,得知村部被占用已久,有人以老人会的名义组织打牌赚小钱,都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却碍于情面,怕得罪人不敢管。于是她带着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说道理、讲政策,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周后,村部全部腾了出来。接着,粉刷墙壁,安装窗帘、LED宣传屏幕、党务政务公开栏,购置办公桌椅、电脑、电风扇、空调……忙活了一个月,村部里里外外修缮布置了一番,面貌焕然一新。仓库变成了便民服务大厅,麻将室变成了国学堂,乡村党校、党群活动室整洁庄严,规章制度一一上墙。很多村民难以置信,“参观”了一遍又一遍,啧啧赞叹道“这才像一个村部的模样”。“刚开始,还比较不习惯,燕梅书记经常故意到村部门口打电话,请我们帮她开门,一来二去觉得不好意思了,也自觉地按时到岗了。”村委杨进才回忆起刚开始实行坐班值班的情景说道,“本来大家以为一个女书记来了能做啥,没想到这么大魄力,敢想敢做,不怕得罪人,让我们两委很信服、很受鼓舞”。经过一段时间的摆正,两委干部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了,村部的大门为群众敞开了,党务村务定期公开,让村民参与和监督村级事务,村民的心门逐渐地打开,开始对组织有了信任,“以前两委说话没人听,现在不一样,我们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也感受到了,说话有人听了,做事有人跟了。”村委主任杨有顺尝到了党组织建强后的甜头。

第二部:“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人坪村依凤山而建,田园风光秀美,离镇区仅有一公里,但却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村集体经济长年负债,公益事业难以开展,村里无支柱产业,青壮年只好外出务工,“资源不差,为什么没能迈出贫穷的坎呢?”几个月来,燕梅夜里躺下,头脑里反复盘旋这个问题。她带领两委干部四处取经,调研论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好生态资源和地理优势,探索乡村休闲旅游,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那段时间,真的像一个推销员,包里放着资料,手机里存着照片,走到哪,就说人坪村的苦,人坪村的难,还有人坪村的资源优势。”经向有关部门申请支持、发动社会捐资,共筹措到资金100 多万,建成凤山登山步道1 公里、水果观光采摘园30 亩、停车场1000 平米、公厕1 座,配套平语近人励志街,闽南俚语一条街、党建宣传长廊、廉政教育基地、家风馆等学习阵地,为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健身、学习教育、农耕体验的好去处。现在每到周末、节假日,进村登山、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很多村民在这里居住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村里会变得这么热闹。“每天有上百人,有的游客爬完山下来,会到我这里尝尝农家菜。”农家乐老板“光头强”乐呵呵地介绍,“我是村里第一个办起农家乐的。第一书记为了鼓励大伙创业,给每家奖励5000元。看着我生意不错,也有几家准备开业了。”燕梅大力鼓励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同时,鼓励年轻人结合观光、采摘、农耕体验,创新农业方式,28 岁的杨良鹏就是其中一名。他的之源现代农业果园,现在每年创收近10 万元,同时也解决了10 名贫困户的劳动就业问题。人坪村旅游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农村的活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2019 年被列为市级“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并与漳浦龙睿集团签定协议,部分项目由龙睿集团负责运营,村级每年获得5 万元收益。另外,某文化公司意向与人坪村合作开发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每年也可增加村财收入5 万元以上,有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第三部:“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阿伯,这条路要是通了,上来游玩的人多了,您看家门口多热闹,您种的芦笋在家门口卖就可以了。”凤山旅游项目建设初期,为了通往山上道路边的2 颗龙眼树,燕梅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村民杨跳动家中做工作了,“看在你第一书记的面子上,我同意了。”她的真诚最终打动了这位80 多岁的阿伯。她真正体会到了“征迁工作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也看到了一个山村的落后,不仅是经济穷、资源少,还有思想穷、目光短。有的群众缺乏大局意识,思想难以沟通,工作难以开展;有的群众沉迷赌博、喝酒;有的邻里之间经常因鸡毛蒜皮的事吵得不可开交;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脱贫意识不强。燕梅深知:如果没有从思想上拔除穷根,转变落后的观念,所有的帮扶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和谐文明乡风的养成才是农村持续发展的灵魂。为了让村民的精神真正“富”起来,燕梅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村庄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文化活动中心、凤山文化公园、家风堂相继建成;广场舞蹈队、妇女腰鼓队、人坪村大车鼓队、全家乐乐队、太极拳队、国学班、剪纸班……各式各样的村民文化团在人坪遍地开花。组织编写《村规民约三字经》、《移风易俗实施细则》;以家风堂、国学堂、孝廉讲堂为载体,定期开展教学活动,教育引导村民弘扬孝道、养成文明习惯;年轻党员群众参加省电大举办的“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民大专班,提升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开展农技培训,培养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学习活动丰富多彩,村民们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慢慢地,吵架声少了,欢笑声多了;麻将声少了,读书声多了;贫困户不再坐等帮扶,而是开始主动“取经”了;村里保洁员不再只等工资不干活了……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提升中有了获得感、幸福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农村的事看起来虽小,但要做好并不是那么容易。“坚信敢用滴水劲,必有功成时”,对于还有一年多的扶贫工作,燕梅充满了信心。这位“女汉子”书记用她女子的韧性和汉子的果敢,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在驻村路上诠释了一名纪检干部的担当和情怀。

猜你喜欢
村部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童年旧事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冒雨救援
最后一课
延边州以“三举措”增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