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传来的铿锵鼓点

2020-04-23 09:34程云海
辽河 2020年4期
关键词:戏台

程云海

我老家乡下最早是有舞台的,就在村部大院里,台下能容纳几百个村民坐着。戏台上像模像样的背景墙,靠人拉动的幕布,化着蹩脚浓妆的报幕员,夹着杂音的音响,几个业余的乐手和演员,偶尔发生在演出中的插曲……倒也让人回味无穷。那是唱样板戏年代建的,或许更早些。后来还是拆掉了,包括村部。在那原址办起了金属加工厂,一天天吱吱啦啦的工具声代替了咿咿呀呀的京剧叫板。

乡下当然需要文化生活,可以自娱自乐,那时还成立了演出队,我的一位本家姑姑就出演过李铁梅,前院的老杨太太演李奶奶,颤巍巍的唱腔不知道是緊张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让人想笑而不敢去笑,生怕大人骂上几句。

更多时是到外地聘请剧团来厂演,也不用花太多钱,只要提供简单的吃住,给一点报酬就好。农闲时节,如果有一场演出,是很受村民欢迎的。

没有了正规的戏台,演出只好因陋就简,反正善良的乡亲们是不太计较形式的。找来两辆大解放的货车或是大型拖拉机的车厢并在一起,临时安上电源,绑上麦克风,扯上两盏大灯,也像模像样的了。

我曾在这样的戏台上听过相声,看过评剧,包括北京著名的相声演员马季、姜昆,沈阳的杨振华、金炳昶和著名评剧演员花淑兰、筱俊亭等人的演出,让乡下的人过足了眼瘾。

那戏台,演员演到激动时,连蹦带跳,脚下会响起特别震耳的声音,将角落中未扫净的尘土扬起,霎时天灰地暗,仿佛是上了战场,原本近距离观瞧者马上往后躲闪,人潮涌动,台上台下相映成趣,煞是热闹。

戏台上更多上演的是东北味道浓厚的二人转,不一定去请太正规的剧团,有时候常有随机组合的草台班子从辽阳等地过来,村领导一研究,就留下来住几天,演上三五场。

村里就有会唱的,我同学的父亲,据说常和他们搭戏,也算是活跃了乡村文化吧。

那时我们孩童们大多数对那些传统正戏不太感兴趣,《西厢》《红娘》之类的,听得乏味,也不太懂戏文中的台词。后来长大了,看过一些书,就常会和儿时的戏互相印证,发现那些演出或多或少对自己起到了戏曲文化的启蒙作用。

开场白是最有趣的,先是男的上场,说一段像快板一样诙谐的内容,和现在的脱口秀挺像的,但挺重视辙韵。“说一个,说一个,说好了哪个都不错,哪个说好了不串辙,说的是……”每对演员上场,总是男角先来那么一段逗得大家哄堂大笑,然后才请上女角。先小帽后正戏,中间插点调侃,我觉得比春晚小品好玩。

现在的演出可能不这样开场了,这大抵是三十年前的情形了。

小孩子去看戏,不如说是看热闹,卖毛嗑、花生、雪糕、糖葫芦之类各种零食的摊旁早围着些老人和孩子,感觉平日里并不容易有这样的机会,于是手里攒下的零钱悄悄换成了香嘴的东西。

还有那些年轻男女,这是绝佳的交流机会,穿上新衣裤,相约着来看戏,戏是否看进去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可以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几句,悄悄谈谈恋爱……

俗话说“月下看郎君,灯下观美人”。浓妆艳抹的旦角身着红衣粉裙在灯下显得格外美,也看不出多大岁数。于是愈发产生揭开庐山真面目的好奇心,曾和伙伴们钻去后台看她们化妆,可惜那窗子隔着塑料布,朦朦胧胧地,并不真切。

倒是有一次可以近距离观看的机会,来唱戏的人被母亲邀请到家,说他们想吃农家的烀苞米,可惜我去上学了,等回到家,只有一地的苞米皮子留下的淡淡清香。

老年人爱听正戏,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当时的电视剧中正流行的港台影视插曲最受年轻人的欢迎。毕竟演员们是有点唱念做打的艺术功底,才艺方面有不少特长,小帽唱完,大戏之前,嗓子好的演员就会唱上几段,或表演个抛手绢,那手绢也是特制的,沉甸甸的,我曾试着抛一抛,但是并不成功,人家说,他们手上的功夫是靠多年练出来的。

我对音乐戏曲艺术实在外行,听不出个好孬。乡亲们也大多数不挑剔,只要卖力气就好,如果能飙出高音,就会博得阵阵叫好声。

作家刘嘉陵兄曾在他的一篇散文中作过表述——叫好是一门学问,第一个叫好的是既需眼光也需勇气的,紧跟着他叫好的第二位,那胆识怕就少了一些。再往后的随大溜者就更是等而下之。好角也需要人捧,有的票友上台唱起来可以和角儿相媲美。

正唱着,有时也有小插曲。

两位演员在那里正酣畅淋漓地表演,突然从后台上大踏步冲上来一人,径直从男女演员中间穿过,站在台前麦克风下,大声喊道:

"俺家小五的手套丢了,黑色烫绒的,用秋裤布改做的,有捡到的,请交到舞台上来!"

立刻引来阵阵笑声,比演出节目里的包袱还响。这就是东北黑土地所特有的冷幽默吧。乡村里有点事总喜欢广而告之,找个人,取个信,给土特产做个广告,包括乡里兽医站下村给牲畜打疫苗……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我最喜欢拉场戏,那是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演完已是半夜时。如果感觉前面的节目无趣,就会暂时走开,回家睡一会儿,待时间差不多了,再赶回去看拉场戏。但有时常常香香地睡上一夜,也就遗憾地错过了。

拉场戏,像是戏曲小品,是指三人以上用二人转曲调演唱的民间小戏。在情节上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如《冯奎卖妻》《打渔杀家》《猪八戒拱地》《杨三姐告状》等,其中某个丑角的表演常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情节设计上有迭宕,有反转,让人对剧中人物产生爱恨与同情,有的念白比咿呀呀的唱多,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想想,那时的情景依旧萦绕于脑海……

此刻,我的眼前幻化着那灯光下的身影,耳边似乎正有锣鼓声响起……

猜你喜欢
戏台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洪岩水上古戏台赞吟
一座戏台一段情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烟台的古戏台
圆明园戏台考
远去的戏台
戏 台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
我国现存古戏台现状及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