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

2020-04-23 09:37孙俊强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纺车延安小米

孙俊强

记一辆纺车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的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纺线也需要技术。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会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毛卷、棉条会拧成绳,线会打成结。摇车抽线配合恰当,成为熟练的技巧,可不简单,很需要下一番功夫。初学纺线,往往不知道劲往哪儿使。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了,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了,纺手急得满头大汗。性子躁一些的人甚至为断头接不好而生纺车的气,摔摔打打,恨不得把纺车砸碎。可是关纺车什么事呢?尽管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一点也没有用,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待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一声不响,仿佛只是在等待,等待。直等到使用纺车的人心平气和了,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快慢均匀了,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里或者棉条里了。熟练的纺手,趁着一线灯光或者朦胧的月色,也能摇车、抽线、上线,一切做得从容自如。线绕在锭子上,线穗子就跟着一层层加大,直到大得沉甸甸的,像成熟了的肥桃。从锭子上取下穗子,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比拟的。这个时候,就连起初生过纺车的气的人也对纺车产生了感情。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站着纺线,步子有进有退,手臂尽量伸直,像“白鹤亮翅”,一抽线能拉得很长很长。这样气势最开阔,肢体最舒展,兴致高的时候,很难说那究竟是生产,是舞蹈,还是体育锻炼。

那个时候,物质生活曾经是艰苦的、困难的吧,但是,比起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来,那算得了什么!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作者吴伯箫,选自《北极星》,有删节)

读有所思

1.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生动贴切的比喻句俯拾即是。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那有节奏的乐音和歌声是和谐的、优美的。

(2)左手拇指和食指之間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家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地抽出来。

3.文章主要从哪个方面来回忆纺车?

4.阅读全文,归纳本文的主题。

小米的回忆

毛泽东同志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又说:“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不过,饿着肚子去冲锋陷阵,消灭敌人,是困难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及这个问题时,用“小米加步枪”来概括。如果没有小米,步枪本身也就难起作用了。可见,人民在取得政权和捍卫政权的过程中,小米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抗战期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四川人常称的“下江人”,大批涌到重庆。鲁迅先生说:“野人怀土,小草恋山。”背井离乡的人,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怎能不怀念养育自己的故里山川?这“怀乡”情中,也包括从儿童时代起培养出来的口味。人生在世,天南地北,东奔西走,不管他的生活如何“国际主义化”,也不管他如何“四海为家”,但从小培养出来的口味,一般称作家乡味吧。不管他身处天涯海角,对这家乡味,总感到分外亲切、可口,即使是山珍海味,也难与之相比。

当年重庆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大众化的北方饭馆,名字似乎就叫“老乡亲”,主要卖烧饼和小米稀饭。“下江人”每逢进城,到吃饭时,宁肯饿着肚子多赶几条街,多绕过一些门口挂着“开堂”二字招牌的当地饭馆,也要赶到“老乡亲”,去饱餐一顿烧饼和小米稀饭。当时这些赶到“老乡亲”吃饭的“下江人”,把“吃饭”称作“过瘾”。

有一次,我在“老乡亲”“过瘾”时,顺便问道:

“老乡,你们这小米从哪来的?”

“从哪来的?拿命换的呢:穿过鬼子一道道封锁线,辗转弄来的。从界首那边弄来的。倒霉时,不是挨打,就是东西被没收,有时还要把人押起来呢……”

啊,小米啊!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统治下,谁会想到你还有这样多的诉不尽的灾难呢……

抗战中,在重庆,小米成了“下江人”念念不忘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珍品。

党是深深理解这种“怀乡”之情的,所以,总理、董老或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其他同志,因公去延安,回来时,总尽可能在飞机上多带些小米,用白细布缝成七八寸见方的口袋,每人送一袋。当年,那是什么样的景况呢?一面是反动派处心积虑,要把进步文化工作者斩尽杀绝;一面是我们伟大的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从敌人的屠刀下,不但决然抢救、庇护其生命,而且直至生活细节,也予以无微不至的关切,甚至连吃的、穿的等,都尽可能想到、照料到。在反动派要将我们斩尽杀绝的险境中,这是“情逾骨肉”,最真挚而伟大的“天下父母心”啊!

总理、董老,从延安带给我的小米,我看作珍品中之珍品,(1)郑重地用金属饼干筒装起来,把盖子盖严,“拟俟有病时”任何东西都不能进口时,拿它作“度命”之物。有一次,我得了伤寒;另一次,得了恶性疟疾。高烧中,任何东西不能进口了,就全靠延安小米稀饭“度命”的。当年,我仗着小米,战胜了病魔。(2)延安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正是靠着小米加步枪击败了美械装备的中国反革命武装吗?

(作者曹靖华,选自《峥嵘岁月丛书:小米的回忆》,有删节)

读有所思

1.文章以毛主席语录开篇有什么好处?

2.文章写抗战时期背井离乡的“下江人”喜欢喝小米粥,有什么用意?

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4.文中的小米有什么象征意义?

猜你喜欢
纺车延安小米
传递
纺车,承载印度历史与浪漫
纺车声声
老纺车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奶奶的纺车
懒洋洋的兔小米
小米找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