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2020-04-23 09:38薛灵芝王国辉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盐碱地

薛灵芝 王国辉

摘要: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文章主要对盐碱土地的成因进行分析,积极采取降低风速、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水分蒸发等防止土壤返盐的措施,科学合理的改造自然条件和调整耕地结构,从而改良盐碱土地为正常的有益于作物生长的耕地,改善农作物整体长势,提升经济产值。

关键词:盐碱地;改良措施;耐盐碱植物

薛灵芝,王国辉. 盐碱化土地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02):50+53.

一、盐碱地的危害

1、影响盐碱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盐碱土含有各种有害盐碱类,严重抑制种子发芽,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甚至直接毒害作物组织,使作物枯萎以至死亡。土壤中有些盐粒子(如钠粒子)能置换钙粒子,当土壤中的钙粒子被钠粒子置换,就会造成土粒分散,结构变坏,严重影响耕作和土壤的通气透水性。盐分能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降低土壤肥力;还能影响植物吸收硝酸盐、磷酸盐、钙盐、铁盐的能力,破坏植物养分的吸收平衡,不利作物生长。

2、对作物的影响

作物有一定的耐盐性。当土壤含盐量超过作物耐盐极限时,作物就不能生长。有些盐碱地,土壤含盐量虽不太高,但酸碱度(pH值)很高,土壤中碳酸钠(苏打)和碳酸氢钠(小苏打)的比重大,即所谓“苏打”盐碱土、“马尿”盐碱土,作物也不能生长。总之,在盐碱地上,不管任何一种作物,各种有害盐类将是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

3、盐分在土壤中的形成、积累和运转情况

与气候、地形、河流、土质、地下水等许多自然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人类活动也能产生加重或扩大盐碱地,或者减轻或缩小盐碱地的不同效果。也就是说,如果对于盐碱地放任不管,或者采取措施不当,就会使盐碱地的含盐碱量不断加重,面积不断扩大。如果采取积极的改造自然条件和科学的耕作措施,就会把盐碱地改變为良好的农林牧用地,变废为宝,为祖国创造物质财富。

4、改良措施

盐碱地的改良有工程措施、化学措施、物理措施和生物措施,其中以生物措施更具有可行性。在盐碱地区种植耐盐碱植物能有效地改良盐碱地和促进农牧业生产的效果。

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盐

1、地下水矿化度

盐碱地特别是内陆盐碱地土壤中的盐碱,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物中含有的盐分。这些盐分在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雨水溶解后,随地面、地下径流运动,积存于土壤母质,汇集于地下水中。当地下水径流缓滞,即地势平坦、低佳、排水不畅地带,盐分易于汇集,即所谓地下水矿化度高。

在降雨量小,气候干旱的地区或季节,土壤表层水分不断蒸发,就容易产生地下水由下往上的毛细管水流运动。这样就把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分被带上来,水分蒸发散失,盐分积聚地表,形成盐碱地。这就是群众说的“水随气化,气化盐存”。如此可见,地下水的矿化度对土壤积盐的关系很大,假如通过毛细管作用上达地表的地下水数量相同,地下水矿化度愈高,地下水向土壤中补给的盐分就愈多,土壤积盐重。反之,如果地下水矿化度低,土壤积盐就轻。此外,地表积盐与土壤蒸发强度有关,蒸发作用愈强,地下水补充愈多,地表积盐也愈重。

2、地下水深度

地下水随毛细管作用上升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地下水埋藏深度超过临界深度,毛细管不起作用,地下水不会上达地表,土壤就不会积累盐碱;如果地下水埋藏深度浅于临界深度,土壤就会发生盐碱化。所以地下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位的深浅是否达到临界深度是决定土壤是否积盐的重要条件。

3、地下水深度的影响因素

地下水临界深度,受气候、土质、地下水矿化度及地下水径流通畅情况等自然因素和排水灌溉、耕作施肥等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值,但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临界深度是可以确定的。只要把盐碱地的地下水位降低到临界深度以下,就不会使地下水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壤耕作层,同时通过灌概和天然雨水淋洗以及耕作施肥等措施而使土壤逐渐脱盐,变盐碱地为好地。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治理盐碱地的关键措施。

植树造林能起到生物排水的作用,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排水措施。因为树木通过其庞大的根系不断吸收土壤水分,然后消耗在本身的蒸腾上。据测定,每平方米的杨、柳叶子,在12 h内通过蒸腾作用能排除2.2 kg水,相当于同面积水面蒸发量的2.2倍。树木的叶子很多,蒸腾面大,所以排水的能力也很强。一株成年树在一个生长季节能吸收几十立方米的水,并且是从土壤深层取水。因此,可以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一般在林带的作用下,不但林内地下水位可以降低,而且林带两侧约150-200 m范围内,在作物生长期可降低地下水位0.3-0.7 m,其影响作用距林带越近越显著。

地下水位降到临界深度以下就可以使土壤不致返盐。即使还不到临界深度,也是地下水位愈低,地表返盐愈轻。所以营造护田林带可以起到防止土壤返盐的作用。

三、种植耐盐碱的树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一般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自然条件的变化,促使土壤发生盐分累积,从而使原来的好地变成盐碱地,或使原来轻度盐碱地程度加重。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碱树种和植物,既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又可以降低地下水位和盐分,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降低土壤pH值,从而彻底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沿河流和渠道渗漏,使两侧地下水位升高,是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重要原因,沿何流和渠道两侧营造林带,可以大量吸收渗漏水。如在1 km长的渠道两侧栽植2行吸水性强的杨树(每侧按500株计算),在整个生长季节能吸水80000 m3。而一般常年流水渠道,在整个生长季节渗漏水量约为2000-5000 m3。因此,渠道两侧造林不但能吸收渗漏水,防止地下水位提高,而且还能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四、改善田间小气候,保证农业稳产高产

在盐碱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形成纵横交错的林带网格,可以有效地起到改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效果。

1、降低风速

农田防护林是风的障碍物,当风遇到这些障碍物时,由于受到阻挡,改变了风的性质,降低了风速。据各地观测结果,如果林带配置和结构合理,防护范围可达树高的20-25倍。在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平均风速比无林空旷地降低30%-70%,而且风速愈大,防风效果愈明显。

2、调节气温

由于林带减低了风速,改变了气流结构,使空气热量交换作用减弱,从而影响了林带保护区的空气度的变化。据测定,在农田防护林网内平均温度比无林空旷区高0.05-0.03℃,在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大风引起急剧降温时比无林空旷区高0.5℃-0.7℃。故在林网內的小麦比无林空旷区提早返青3-5天。这说明在寒冷和降温时,林带有一定的增温作用。

3、增加空气湿度

由于林带减低了风速和改变了气流的涡动性质,使土壤和农作物蒸发出来的水汽可以较长时间停滞在林带间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因而增加了林网内的空气湿度。在林带保护区内的相对湿度比旷野增加1%-4%。

4、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土壤返盐

在林带影响下,由于空气湿度大,风速低,势必会减弱土壤的蒸发作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盐分的垂直运动,延缓了土壤返盐,降低了土壤返盐程度。

总之,由于林带降低了风速,改善了田间小气候,防止了土壤返盐,直接或间接地防止了作物受灾害性气象因子的危害,这就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耐盐碱植物的选择

选择适应盐碱环境的乡土树种,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具体种植地点的小气候,做到适地适树,合理搭配。

1、能耐0.2%-0.4%土壤含盐量的树种

五角枫、复叶槭、杜仲、银杏、核桃、苹果、悬铃木、侧柏、杨树、香椿、垂丝海棠、稠李、榆叶梅、紫叶桃、紫薇、美人梅、黄杨、毛樱桃、樱花、山楂、卫矛、大叶黄杨、连翘、胡枝子、金银木、华北忍冬、山桃、玫瑰、月季花、丁香等。

2、能耐0.4-0.6%土壤含盐量的树种

臭椿、合欢、丝锦木、白蜡、紫穗槐、刺榆、泡桐、杜梨、火炬树、柳树、国槐、榆树、枣树、金鸡儿、木槿、金叶女贞、桑、雪柳、紫株、雪果、花椒、野蔷薇、香花槐、山皂荚、西府海棠等。

3、能耐0.6-1.0%土壤含盐量的树种

沙棘、沙枣、枸杞等。

4、能耐1.0%以上土壤含盐量的树种

胡杨、柽柳等。

猜你喜欢
盐碱地
福州长乐地区滨海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分析
盐碱地重大攻关:建立农业综合利用创新模式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晋兴生物科技:新型改良剂让盐碱地变良田
盐碱地里的羊
碱蓬能改良盐碱地吗
忻州市忻府区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探析
盐碱地变良田
盐碱地变良田/盐碱地为什么不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