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设计的实践与研究

2020-04-23 09:37刘瑛
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规划大学校园资源共享

刘瑛

摘 要:目前人类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高度关注,大学校园的生态环境设计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结合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生态环境的设计和研究,阐述了其中四个有效途径:生态规划、资源共享、景观建筑、可持续景观,并将其体现在笔者规划设计的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的生态环境之中。

关键词:大学校园 生态规划 资源共享 景观建筑 可持续景观

21世纪是更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由于人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刻不容缓,生态环境教育被认识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景观,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媒介和手段,并在生态维护与更新上愈发地彰显出其重要性。围绕着水、土壤、植被等水平方向元素的技术与设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

早在1969年,麦克哈格(lan McHarg)就提出景观应当以生态原理为指导原则来进行设计并开发了一系列分析方法,莱尔(John Lyle)于1994年系统地阐述了再生设计理论,他们都认为应当在设计中充分尊重并效仿自然生态系统。德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矿区等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经典范例有鲁尔区的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生态环境建设对其营造校园和谐氛围、创造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近几年较有代表性的绿色大学校园是英国的诺丁汉大学,成功将一个废弃的自行车制造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公园式校园,其设计突出了校园的生态可持续这一特征。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波德校区以环境友好型校园著称,通过提高环境的利用率来降低对其的破坏和影响。目前国内大学校园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较为领先的有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汕头大学及同济大学等,把校园环境品质的提高放在首位,确保环境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笔者再结合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的校园设计,现将生态环境建设需采取的规划策略研究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几点: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校园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大学与城市、校园与社会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景观建筑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从水循环、植物固碳和再生设计等方面去设计可持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

一、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设计的研究策略

校园的生态环境这方面的研究有前辈王文友曾提出:“(1)在校园规划方面,需节约开发土地资源。将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营造宜人的校园环境。(2)在建筑设计方面,则是功能的使用占第一位。超過使用需要浪费的、过大的建筑面积和建筑体积;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3)校园景观绿化要多种类植物高低错落,层次丰富。此类研究对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的关系以及营造校园生态环境等方面都甚有价值。

在这里,作者对前辈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吸收和进一步的思考。研究策略主要从四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校园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路线,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生态规划

大学区位、选址与城市空间相协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上适度开发,校园规模和环境容量平衡,避免重复建设。在功能与效率优化的基础上,规划校园整体布局,实施生态可持续的技术及管理。作为与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校园生态环境系统应与其相互协调,成为和谐整体。规划应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发建设,减少人为的影响。

2.资源共享

随着大学校园和城市间愈发密切的联系,其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显现地更加重要。实现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资源共享、与周边区域良性互动,是提高城市区域整体的生态功能的需要。现今大学校园的规模日益扩大,“产、学、研”不断发展,不应该再将学校仅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应该加强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实现区域的发展与整合。

3.景观建筑

景观建筑作为生态可持续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浓厚的人文气息,还同时兼有景观观赏的属性。与探讨其他建筑类型的模式和策略相同的是,景观建筑遵循贯彻生态可持续价值观、传承建筑地域文化、尊重校园整体规划、应用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等原则。

4.可持续景观

校园景观应崇尚自然生态美学,在保留基地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设计。遵循施法自然的环境观、多样立体的植物配置原则、层次丰富的空间手法,最终实现生态原真、与人和谐共存的大学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为学校师生创造一个亲切交往、知识碰撞的优美环境。

二、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生态规划建设

1.基本情况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郑浦港新校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为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对于河海大学的人文积淀、办学资源充分共享。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为74公顷,总的建筑面积大概40万平方米左右,集科技产业、本科教育和实习实验为一体的使用功能。新校区规划主要与城市区域空间的布局相呼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延续城市脉络,一体设计。

2.规划策略

大学的绿色生态环境是师生的共享资源,提供了交流共享的场所,也体现了大学人文气息。文天学院的生态规划策略是:利用绿化、小品、水系、广场这些环境元素,打造生态化、人文化的绿地、广场、庭院、亲水空间,使校园环境结合成为有机整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列举新校区2处地块规划方案说明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文天学院校园中的体现。图书馆周围景观环境规划在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在充分考虑周边建筑与环境道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展开设计,并将图案化的构思引入本次方案,体现“春华秋实”,花与果实的寓意,与教书育人的学校理念相得益彰。西部地块以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弧线道路将北面的集会型空间与南面的观赏区、休憩区连为一体,植物、小品、水景、建筑之间相互穿插、映衬、渗透,形成自然优美,富含古典韵味的园林式校园景观。南面景观亭周围通过绿化设计出花卉的肌理寓意花朵,北面下沉广场设计为椭圆寓意果实,契合了图书馆的肌理,不仅可以提供大型活动场所,同时暗喻孔子讲学之地杏坛。下沉广场的观众席做成绿坡地,既可以提供休憩的场地,也有效化解了图书馆庞大体量对周围环境的压迫感(图1)。

新校区南入口广场也在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现将中心规划为毛主席雕像,是整个学校的景观主轴的起点,并将校区最美的景观通廊展现出来,体现庄严肃穆的同时也兼具轻快活泼。将西方理性规整的处理手法和谐穿插到收放有秩的空间系统中,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兼而有之。最终达到景点绿化、道路绿化、区块绿化有机结合的和谐效果。

三、河海大学文天学院资源共享

要想实现校园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新校区的建设要避免各自为政,采用封闭型的校园规划,而是应该克服资源共享上存在的局限性,扩大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现代高校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越发紧密,已确立了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这三项功能,应以开放的模式形成和周边城市良好的关系,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了促进大学的健康发展,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制定出一套校园与周边城市互动的机制,在校区中规划一片水利农业教育基地,承担起传播与带动周边院校水利水电教育的责任。

校园西北地块在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现规划为一个集水利模型教育基地、种植养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教学研产业基地,将学校的景观与文化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图2)。文天学院的《现代水利水电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已成功申报了安徽省教学研究重大项目,突出了水利水电学科的特色性、标志性,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塑造了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

1.综合科普实训基地

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著名的水工水电建筑物、构筑物按比例缩小做成模型、沙盘、配合多媒体等,作为实训基地的教育展示样本,整个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栋单层实训建筑其开间和进深分别为90×30米、30×60米,层高9米。在加强校内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将实现资源共享,为安徽省各类院校开展水利水电教育培训提供了基地,发挥大学院校的示范、带动与辐射作用。

2.生态农业体验园

将生态农业引入校园作为景观环境已并不少见,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就有著名的稻田景观;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也将校园绿植替换成各类农作物,四季更迭。美国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的农牧场是其多年来一直坚持保留着的自然特色区域,既美化了校园的自然环境,也是学校重要的科研实践中心。河海大学文天学院的生态农业体验园通过两条既有路线指向性又兼具纵深感的主、次轴线形成主要路网,并以一条蜿蜒曲折的水轴围绕其沿东西向展开。由南北向的次干道与观光主干道相互交錯连接,使参观路线更为通畅,下沉的圆形休息广场为师生提供交流共享的观景空间,增加了环境的趣味性。水系和地形的变化,使得该区的种植种类更加丰富多彩,植物高低起伏,四季变化,彰显了生态环境原始、自然、朴素的美。

四、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景观建筑

大学校园中的景观类建筑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兼具景观属性。在此仅以文天学院临河而建的“活动中心”为例,探讨大学校园景观类建筑在生态可持续价值观指导下的设计策略。

1.场地设计

去调研建筑场地的那天天气晴朗,基地周边是原生态的湿地环境,长着茂密地芦苇,岸边耸立着很多成年的乔木,有一种原始的、肃穆的美,呈现出一种非常静谧的氛围。在那一刻,我认为在这样的自然森林中创造一座宁静的建筑,没有比伸展的、分散的更适合的形态了,把集中的体量拍扁分散形成地毯式的布局,就像一副徐徐展开的中国画卷。作为临水而建的房子,配以江南水墨色彩材料的建筑立面肌理,使人、建筑、景致相融共生,正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忽见雅室清逸空灵,不染纤尘”。

2.建筑形态

文天学院的活动中心采用江南建筑小尺度的空间尺度去组织各功能房间,建筑3层高,沿河岸水平向展开,力求最大化地利用场地环境,与周围环境进行对话。建筑主要探讨对传统江南建筑内在空间的呼应,如庭院空间;并将其特征内化。设计过程贯穿以朴素、开放、谦和的思想,利用庭院联系内外空间,在满足内在功能多样性的同时兼具灵活多样的创造,是本校园知性建筑形象的延续。一层餐厅屋顶设为空中花园,让人观赏中国园林美景,在绿意环绕中感受人文和自然的交融(图 3)。

3.生态节能

依据《绿色校园评价标准》5.1.10规定,“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冬季有利于太阳照射并避开主导风向。建筑主朝向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活动中心合理布局使得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及自然通风,降低不可持续能源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建筑使用成本。建筑采用节能门窗,外墙和屋面需用保温材料,围护结构热工设计需满足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现行值。

五、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可持续景观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景观设计在尊重原生态、原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得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和谐共处,相得益彰。使大学既有学术人文气息,同时兼具古典园林优雅的传统神韵,着重交往环境的塑造,体现校区的生态化、人文化、园林化的特点,最终实现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水系布置

生态环境设计的前提是尊重自然,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要素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在原要素稳定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开展新的生态环境设计。基于此理念,新校区的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保留原湿地河道系统,确保原生的动、植物不受影响地健康成长,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图 4)。由于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并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驳岸大量采用草坡。并用石块、粘土、砂砾、木桩等生态环保材料设计成多样化的岸坡景观,营造亲水的公共空间。

2.植物配置

湿地生态廊道的植物配以草木植物为观赏主体的生态型湿地植物群落,成片栽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景观中心布置荷花、睡莲;在草坡上点缀垂柳、杨树以固土护坡,净化水体;草坡间隔一定距离布置草木花卉及搭配观赏性乔、灌木;行道树采用银杏、香樟,增加空间序列感。

3.海绵花园

将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几个公共绿地高程降低,围绕在图书馆周边,及主入口广场周围营造海绵城市理论倡导的公共花园。植物种植选择那些根系发达枝繁葉茂、净化能力强的,通过合理设计搭配,达到良好的景观感知和视觉感受。周围道路的排水雨水积聚在这些公共花园里,使得下雨时地面径流量大量缩减。为实现雨水资源的节能可持续利用,将雨水经地下收集池沉淀及过滤后:排入河道,补充景观用水;还可以当作绿化灌溉用水和洁厕用水等等。

4.透水路面

作为景观可持续设计的一部分,校园部分人行及停车路面采用透水材料,增强地面的透水能力的同时,改善校园夏季微气候,使局部温度有所降低。还增加校区的绿化率,不仅可以调节微气候,还能够缓解校园气候干燥、气温逐渐升高状况,改善生态环境。透水地面补充了地下水源,减轻了排水系统的负荷,强化了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减少了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这些举措也是“海绵城市”理念的体现。

5.运动公园

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在滨河景观的南面原来规划行政楼的地块,现重新规划作为运动公园。以时尚运动美学为理念,通过一系列蜿蜒的塑胶跑道为主要路径串联各功能空间,从任何角度都能呈现场地最佳的视觉状态,释放活力,让校园更加有活力。空间序列上注重景观层次与过渡,毛石矮墙围合出的静谧树丛空间与周围热闹的活动区域形成对比,动静相宜。

结语

整个社会目前对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关注,建设具有生态内涵的校园环境已成为大学校园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则和趋势。河海大学文天学院郑浦港校区设计已将学校未来发展及变化的趋势综合考虑进来,在校园环境的构筑上将使用者的需求与生态设计结合考虑,相辅相成。校区的生态环境设计工作虽然在不断调整进步,但仍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进一步反思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马丁·克里格尔,巴巴拉·芒奇,克劳斯·斯蒂芬,克劳斯·崔里希,林波荣,郑晓笛,曾颖,李思遥.迈向“零碳”校园——一个聚焦于柏林工业大学的泛欧洲校园联盟[J].城市设计,2015(1).

[2]Ian L. McHarg. Design with Nature[M].New York:Natural History Press/Doubleday,1969

[3]Lyle J.T. Regenerative Desig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1994.

[4]刘波,史青. 美国加州波莫那州立理工大学校园生态环境设计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17-120.

[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1.10.

[6]周锦燕,王志芳. 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27(3):216-218.

[7]王文胜,周峻.上海华东政法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6,(10):76-79.

[8]郑斐,张晓楠,刘甦等.绿色校园景观建筑设计实例——以山东建筑大学“岱岳一居”设计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14-520,526.

[9]张力,王文胜.同济大学嘉定校区[J].建筑学报,2008(1):72-77.

[10]中国高校校园规划[J],理想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11]朱梦君.高校户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调研——以南开大学为例[J].城市建筑,2013,(16):297-298.

注:本文系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校级重点项目,编号:WT16009ZD。

猜你喜欢
生态规划大学校园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措施
徐州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分析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