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4-23 03:52孙一博
销售与管理 2020年24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公共事务专业

孙一博

公共事业管理涉及人类生活的科学、教育、文化和健康方面,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济的公共服务管理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及其发展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要素主要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的第一要素,如:2020年1-4月这四个月内,北京市政府各职能局对“新冠肺炎”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出决定,如市内国土房管通知要求强化居住小区清洁卫生,预防“新冠肺炎”;市地税局出台若干新规定,对防治“新冠肺炎”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市价物局决定对部分市场调价商品和服务实行最高限价,以抑制与防治“新冠肺炎”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等等。可知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对象为从事科学、教育、卫生、文化和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组织,公共事业管理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协调或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离开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定和执行,公共管理就无法实现其管理目的。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中,需要注意:(1)直接的公共事务管理体制制定中管理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事务管理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事务管理直接主体系统与事务管理支持系统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事务管理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主要包括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和矩阵结构等。在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发展史上,剖析影响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因素,以提升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研究的社会可行性和组织可行性。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和狭窄。

目前的情况是,虽然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不同学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却大相径庭。有些学校将专业和方向混淆在一起,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自己也不清楚;有些学校则依据自己的优势学科来定位培养目标,使得人才培养目标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之所以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由于各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和基本范畴的理解比较模糊甚至偏颇所致;从客观上来说,一方面是因为该专业办学时间短,各校还处于分散办学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对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里,教育部所列的专业方向主要涉及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和人们观念中的公共事业概念不谋而合,因此国内各高校也就据此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很显然,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范围较窄,并且和原来各综合类、师范类、艺术类、医药卫生类等院校的某些专业有某种程度的重复,而要真正体现教育部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又是非常困难的。目前还没有哪一所学校能将教育部所列的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八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开设齐全。

(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考公务员是众多应届毕业生毕业就业的重点选择目标之一,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在国家非政府公共事务管理部门、机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从事公共事物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很少招聘公告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公务员招聘考试中不占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公共管理能力、全面智能化管理技能、熟练的商务和公务公文的撰写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调查公关策划能力。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注重理论培养,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的实务技能薄弱,在进行办公操作时常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如对社区中老年妇女广场舞的管理,需要通过对社区民情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通过问卷、访问了解社区民众对中老年妇女广场舞的看法和建议,统计相关调查材料,能够更好地对社区中老年广场舞事件进行管理,同时管理决策也更具说服力。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主要包现代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经济、组织行为学、秘书实务、企业文化、办公自动化应用技术、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公务应用写作、管理信息概论、公共策划与公关案例分析和实用口才等学科。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较多,而专业应用课程较少,课程系统设置不合理。課堂学习是表现学生对所学课程认可度的最佳形式,通过调查得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面对枯燥的理论学习时,更多会出现玩手机、看课外书、打瞌睡等不良表现,有部分学生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学生学习具有选择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课程学习主要朝着毕业考验、考公务员等目标而去,往往忘记忽略课程学习的本质要求,教师和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认识和认可不足,专业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

三、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专业内涵,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认识不清,是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涵。在我国,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所致,人们对公共事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和偏颇。一说到公共事业,人们总是和文教、卫生、科技、体育等传统事业单位联系起来,认为从事这些工作的组织就是事业单位,而所谓公共事业管理就应该是上述这些领域内的管理。其实这是非常偏颇的看法。公共事业的领域远远不止这些,其范畴更大更广。应当说,所谓公共事业就是整个社会的事业或社会公众的事业,是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因此,凡与社会全体公众利益密切相关、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及一切相关的政策执行和事务均属公共事业范畴,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

因此,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依照法律规定专门从事对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公共秩序及安全的维护并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性组织和社会性组织的总称。前者掌握行政权力,承担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行政职能;后者承担部分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各类社会组织。既然公共事业就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既包括具有行政权力、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行政职能的行政性组织,也包括不具有行政权力、但同样也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大量的社会性组织,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所培养的人才,就应该是在上述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即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掌握公共事业组织的特点和规律,能在各类公共事业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组织不仅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单位,还包括各种公用事业单位(如自来水公司、公交公司等)、行业协会、慈善组织等单位。

(二)制定融入地方特色的课程培养策略

公共事业管理的问题产生、发展和形成都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教学需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研究时,学生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习接受能力较强,教师应当结合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当地发生的事务进行分析研究。开展适当的社会实践应用课程,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接触社会发生的实务,深入了解公共管理理论在社会实践应用的意义,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最终是要回归到社会实践的应用当中,学校利用地区社会发展实务进行教学,有效地运用了便利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参与实践调查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肩负建设社会的使命意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随着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产生而随之产生,是适应了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本文主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进行初步分析,对今后如何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完善策略。

(本文作者单位:贺州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公共事务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公共事务概念分析
社区冲突: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路径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基于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公共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广州大学为例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