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舒服”“不适应”的类型及特征

2020-04-24 14:50陈天祥
人民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干部群众

【关键词】干部“不舒服”   干部“不适应”   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锐意改革进取,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作出了各项重要部署,如铁腕治贪腐、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稳步提升,制度建设更加全面,对各条战线各个类型干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政治生态根本改善。要求严了,规矩多了,个别干部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思维和方法推进工作,依然心存侥幸、不担当、不作为,必然会感到“不舒服”“不适应”,甚至会被问责。

“面具型”干部和“走秀型”干部,表态多、调门高,实则行动少、落实差,形式主义倾向严重。随着考核越来越讲究实效,轻松“作秀”和“走过场”难以蒙混过关,因而感到“不适应”“不舒服”

“面具型”干部。这类干部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在上级面前高调表态,在群众面前表现出谦逊和关心疾苦的样子,在行动上则我行我素,仍按老习惯和做法行事,背后还会发牢骚、抵触上级的工作安排;抱有侥幸心理,对腐败行为不收手或者用更隐秘的方法搞腐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面具型”干部是典型的投机主义分子,精于计算利害得失,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和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这种干部人前高调遵从制度,内心则对轻松日子和利益好处念念不忘。“面具型”干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错位,缺乏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没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理念,丧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无法与党同心同德,因而干事创业中感到“不舒服”“不适应”。

“走秀型”干部。这类干部的主要特点是善于表现自己,经常炫耀自己的能力、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表态多、调门高,实则行动少、落实差;对严格的制度采取形式主义和奉行“痕迹管理”,如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留下做事情的痕迹;任务完成不全不实不牢,任务期限结束后很容易回潮等。但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开展,考核越来越讲究实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说的,“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通过‘回头看和甄别调整,不断提高识别准确率”。同时还提出要防止“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因此,面对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再像过去那样轻松“作秀”和“走过场”难以蒙混过关,因而这些干部感到“不适应”“不舒服”。

“懒惰型”干部和“佛系型”干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认识不到位,思想懈怠,习惯于“等靠要”,对新形势、新变化存在“不适应”,对高标准严要求不以为然或感到“不舒服”

“懒惰型”干部。这类干部对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认识不到位,思想懈怠,习惯于“等靠要”和官僚主义作风,工作无突破,得过且过,导致任务不了了之;为了应付上级的任务,弄虚作假,如编造数据、骗取国家资源;对上级提出的重大任务和要求,敷衍应付,不认真调查研究,无法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措施,而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应付上级检查和要求;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不正常现象或问题视而不见。相对集中的政治行政体制、法制不健全等导致纵向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使这些干部养成了遇事请示报告和公文旅行的习惯,不敢主动出击和创新,不主动解决问题。科层制下的层级节制、管理链条长、专业化分工等原因导致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易使监督机制失灵,为懒惰型干部提供了生存空间。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由于制度越来越规范,一些干部做事变得比过去更加谨慎,生怕出差错而被问责,行事方式由过去的邀功变为避责,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懒惰。

“佛系型”干部主要表现为习惯当老好人、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贪不占;工作既不突出也不落后,满足于完成基本的工作职责;对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存在的问题习以为常,不过问、不敢抓;没有主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等。对党中央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不以为然或感到“不舒服”,其原因与长期从事行政事务性的工作而产生的职业倦怠有关,也与公务员制度的职业保障制度而产生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场惰性文化有关。此外,用人制度不健全和用人腐败现象仍然存在,使一些干部对前途心灰意冷,缺乏进取精神和干事创业的动力等。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此类干部可能会因不担当不作为而被问责,因此他们感到“不舒服”“不适应”。

“焦虑型”干部和“蛮干型”干部或因能力不足、工作方法不得当而达不到上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感到焦虑;或对工作过于自信、急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顾手段和方法,对新形势、新标准感到“不舒服”“不适应”

“焦虑型”干部。这类干部往往因个人能力不足或工作方法不科学,难以应付复杂局面和棘手任务,而感到“不舒服”。表现为不善于处理干群关系,对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存在认知偏差,为过程检查和工作考核而疲于奔命。人民群众需求的提升和技术革命下社会治理的新变化,对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法、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随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日益健全和人民群众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对领导干部严格依法办事能力,以及运用新媒体、大数据应对社会风险和回应群众关切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与全面从严治党对干部的严要求叠加在一起,使一些干部感到空前的压力,于是他们的焦虑感油然而生。

“蛮干型”干部。这类干部为了完成上级的重大任务和要求,不注意或不懂得科学的工作方法,强势推进政策和措施,虽然其大方向正确,却引起了群众的反感和抵触;也可能因胡乱作为甚至违法作为,损害群众利益,引发干群冲突和群体性事件,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等。例如,为了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引进重大项目工程和公共设施建设而需要征地拆迁,或者为了提高城市文明和优化城市环境等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一些干部习惯于用运动式治理方式,偏好强制性的政策工具和在短期内动用大量行政资源进行集中整治活动,结果引起群众的反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的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蛮干型”干部的工作方法却与这一要求相去甚远。“蛮干型”与“焦虑型”干部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想把工作干好,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主观上也想让群众满意。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焦虑型”是由于能力不足或不懂得工作方法而达不到上级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因内心焦虑而“不舒服”。而“蛮干型”干部则是对工作过于自信、急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顾手段和方法的恰当运用,最终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不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标准。

【参考文献】

①倪星、王锐:《从邀功到避责:基层政府官员行为变化研究》,《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2期。

②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謀”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③陈天祥:《做一个实干家难在哪里》,《人民论坛》,2016年第4期(下)。

④冯志锋:《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唯实》,2007年第10期。

⑤周雪光:《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干部群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全面从严治党的贵州实践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数读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