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生命的英姿

2020-04-24 00:29韩冬野李爽
北京支部生活 2020年4期
关键词:郭军医疗队医护人员

韩冬野 李爽

“凯旋,一个都不能少!”

“保证完成任务!”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疗队出征武汉两个月了,发生在2020年1月27日医院会议室的情景,队员们至今历历在目。1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迅速集结,那是使命召唤终生难忘的坚决执行。

两个月来,他们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线,日日夜夜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以护卫生命的英姿,与病魔战斗。

“驰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亲爱的老妈,见字如见人,咱先谈好不许哭……”呼吸与感染专业的护士姚洁林到武汉的第10天,才动笔给母亲写了一封家书,第一次告知母亲自己到武汉一线支援的真相。

其实,母亲早已知晓,已默默哭过。这次到武汉支援,是春节期间姚洁林对母亲的第三次爽约。姚洁林跟母亲说好今年春节回家过年,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一次又一次加入值班队列,直至驰援武汉。“我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当初选择护理职业的初心与担当。”临行前,她决定对母亲一直“隐瞒”。

母亲看信后,在微信中对她说:“你瞒我,我就装作不知道吧。当初知道真相后我一夜没睡。你贫血、免疫力低、睡眠差,我实在不放心。不哭了,我支持你。”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11名队员出征,义无反顾。感染科医师王小辉主动请缨支援武汉。一直坚守在医院疫情防控前线的他,临行前还在和同事交代接诊患者的事宜。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华经验丰富,接到出征指示时,没有丝毫犹豫:“我将牢记医生的职责,努力工作,完成任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郭军,曾参加过2003年北京抗击“非典”工作。“两个孩子都还小,岳母又刚做完手术,家里负担重。武汉前线有很多未知,说一点不担心那不是真话。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面对紧迫的疫情,驰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重要的人生历练。”

护理部有8名护理人员,有的把孩子先送回了老家;有的为了支援武汉前线,默默地退掉了回老家的车票……

“我们不仅要打赢,而且要把每个人平平安安带回家”

1月27日深夜,医疗队抵达武汉。第二天,临时党支部就召开了首次支部会。“我们是临时党支部,但党性不临时、作用不临时。我们不仅要打赢,还要把每个人平平安安带回家。”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郭军将上岗前注意事项、防护培训工作一一部署到位。

初抵武汉时,防范感染是工作的重点,医疗队参与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三区两通道”规划工作;针对每名队员的生活空间进行规划;组织大家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强调均衡饮食和充足睡眠等。大后方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持续保持着对11名队员的关注,医院党委的关心问候都通过临时党支部迅速地传达给每名队员。

在武汉战斗的日日夜夜,队员们工作病区、班别不同,临时党支部关心队员的工作、思想和身体状况,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科学求实地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

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是治疗护理中最危险的一项操作。针对这个感染风险高的操作,临时党支部宣传委员、主管护师刘淑珍结合实践总结了紧急转入需气管插管患者的照护及注意事项,给护理队员们进行了专题培训;按照北京医疗队医疗组的安排,周华医师针对呼吸机常用模式、参数设定等问题,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准备幻灯片,向全体北京医疗队医师作了专题授课;郭军及时了解大家各方面的情况,依靠党组织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后顾之忧。

临时党支部十分关心青年党员的思想动态,积极做好青年的引领工作。医疗队最小的一名队员、“95后”孙姝妍在火线光荣成為中共预备党员。主治医师王小辉,护士申晓敏、孙雪洁、姚洁林在驻地郑重地写下入党申请书,他们全力投入病患救治工作的实际行动,就是向党组织提交的第一份思想汇报。

“一句问候,就能埋下一粒希望的种子”

每名队员穿防护服需要大约半个小时,穿戴好后常常会感觉到透不过气,浑身冒汗,护目镜很快也会雾气蒙蒙。为完成医疗照护工作,医护人员在这个不透气的“套子”里一待就是6个小时。

厚厚的防护服没有隔离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责任和爱心,队员们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给了患者亲人般的关怀。

“叔叔您今天怎么样?楼上12层今天要出院十几个呢。您得加油啊,争取早日出院。”孙姝妍特意走到一位患者的身旁,告诉他这个好消息。“好,好,我也要加油!”患者坚定地说。

刚入院时,这位患者情绪非常低落。他年迈的母亲感染了新冠肺炎,入院后不久便不幸去世。这一消息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总是念叨着“这病治不好了。”为了提振他的信心,一有患者出院的好消息,孙姝妍就会马上告诉这位“叔叔”。如亲人一般的问候,积极向上的鼓励,使这位患者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

郭军经常嘱咐队员,“除了对症给药,还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心理安慰,这和救治同等重要。一句问候,就能埋下一粒希望的种子。”针对不同患者,郭军会想方设法和他们多交谈,把病情和治疗方法说得尽可能详细些,帮他们增强信心。“你40岁,我也40岁,咱们这个年龄是抵抗力比较强的,你已经发病15天了,差不多到极限了,要对自己有信心,症状会渐渐好转的。”通过一次次劝慰,郭军和这位情绪低落的患者成了好朋友。

隔离区病房是没有家属陪护的,患者因为高龄、病情重、生活无法自理等原因,护理人员常常一刻不得闲,除了抽血、给药、输液等临床护理外,连发饭、喂饭、翻身、换尿不湿、换床单等工作也都要全包。孙姝妍和申晓敏发现,有的老人吃得少、喝得少,是因为担心换尿不湿给护士添麻烦。于是她们主动开导老人:“有需要就叫我们,千万别不好意思,咱们都是一家人。”队员们也会频繁地去查看患者的尿不湿。一位住院的阿姨对护理人员说:“感谢你们,你们不顾生命安危,不远千里而来,看到你们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我真的很心疼你们,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你们一定要再来武汉啊,到时候我要带着你们好好玩一玩……”

猜你喜欢
郭军医疗队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压力源与应对策略现状分析
“最美医生”的错位人生
医疗采购中的“一言堂”
意大利 帕帕乔瓦尼第二十二医院 向勇敢的医护人员们致敬
从“白衣战士”到囚衣囚徒
武汉人的心声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