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D二聚体在肺结核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04-26 01:30亓睿
健康大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降钙素原二聚体应用价值

亓睿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肺结核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2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所有观察对象的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比较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PCT 及D-D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PCT及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研究组患者血清PCT 及D-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以及D-D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活动期肺结核的诊断,对于评估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降钙素原;D-二聚体;肺结核;诊断;治疗;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7-218-01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曾经在世界各地流行,被认为是“白色瘟疫”。2010 年在全国开展的第五次结核病流调显示,全国15 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为 459/10 万,其中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66/10 万[1]。控制结核病传播的关键是及早诊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效的控制活动性肺结核的人数,及时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本文观察分析了血清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肺结核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20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94例,年龄14-76岁,平均年龄(42.36±9.24)岁,继发性肺结核106例,结核性胸膜炎52例,肺外结核42例。对照组男性103例,女性97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42.45±8.3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及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血,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ILMA)测定 PCT 水平,采用 SYSM EXCA-530 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D-D水平。比较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PCT 及D-D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PCT及D-D水平比较

如表1所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PCT及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治疗前后血清PCT及D-D水平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血清PCT及D-D水平分别为(9.24±1.94)ng/mL、(3.65±0.59)mg/L;治疗后3个月上述指标水平分别为(6.24±1.15)ng/mL、(1.98±0.42)mg/L;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水平分别为(4.11±0.65)ng/mL、(1.06±0.22)mg/L;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研究组患者血清PCT 及D-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发现并治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控制结核病疫情最有效的措施。但是,目前关于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仍然是痰中找出结核分枝杆菌,而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体复制时间为 11 h,一般的培养周期要 4 ~8 周,快速培养最短也需要 2 周,在临床中不能及时的指导诊断及治疗。因此,有关活动性肺结核早期诊断的检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降钙素原(PCT)通常情况下由甲状腺 C 细胞分泌,是由 116 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为 13 kDa 的炎症介质,当机体发生炎症感染时,体内多种其他细胞也可产生分泌,是近年作为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的指标,并且连续动态监测可以对感染和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虽然结核杆菌不能产生内、外毒素,但是结核杆菌的菌体在机体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菌体成分荚膜、脂质、蛋白质能引起大量炎症反应及机体超敏反应,从而导致血清PCT增高,因此我们推测PCT的检测可能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经过比较血型播散性肺结核和非播散性肺结核的PCT水平,发现血型播散性肺结核明显高于非血型播散性肺结核,这可能是因為血型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增生活跃,分泌的毒素与局部组织损伤刺激各种细胞因子,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促使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PCT有关[2]。凝血酶和纤溶酶分解血液中大量纤维蛋白产生大量D-D,使血液中D-D浓度升高。AT-Ⅲ是脑出血发生时血液中被最早消耗的因子,正是因为其过度耗竭才导致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D-D 作为反应纤溶活性的指标,在血液呈现高凝状态时,自然升高[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PCT及D-D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研究组患者血清PCT 及D-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综上所述,PCT以及D-D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活动期肺结核的诊断,对于评估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海涛,凌敏.联合检测降钙素原、血沉、C-反应蛋白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4,19(8):1466-1469.

[2]秦篙,程守斌.肺结核患者血清前蛋白、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93.

[3]潘英武,叶映月.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6):88-90.

猜你喜欢
降钙素原二聚体应用价值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比研究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