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
“秋儿,能否每天发一至两个短信或视频给我们,报个平安,再忙也要坚持,你看好不好?”晚上11点53分,马红秋收到了80多岁老父亲发来的短信。大年三十,作为国家卫健委选派的专家,55岁的马红秋在家待命,年初一即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列车,她也是我省首位支援武汉的“逆行者”。
在武汉,她承担着一家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沉甸甸的責任让她“不敢”浪费一分一秒,甚至没有时间给家里报平安。争分夺秒,只为与病毒赛跑。
“在武汉,我们医务人员受到了来自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最高礼遇。”疫情之下,她也被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温暖着。
一个电话,她毅然奔赴武汉
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作为国家医院感染防控专家,马红秋时时刻刻关注着武汉的疫情,向武汉的同行了解当地医院的情况。腊月二十九,明知疫情有扩散风险,现在不在医院感染管理岗位了,但当接到了国家卫健委打来的电话以及国家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发出的征集院感专家支援武汉的信息时,马红秋没有太多犹豫,当即给爱人和弟弟打了电话,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家人担心肯定是有的,但我爱人和弟弟都非常支持我的决定。”
马红秋唯一没有告诉的,是远在老家的父母。“说实话,我还是有顾虑的,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80多岁的父母,他们身体不太好。”马红秋坦言,自己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父母,这次出征武汉不能让他们为自己担惊受怕。
虽然已经55岁了,但她仍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以往回家过年,因为平时工作太忙睡眠不足,马红秋多半时间是在“补觉”。80多岁的父母从不舍得让她做一顿饭、刷一个碗。“今年春节原计划是陪年事已高的父母好好过个春节的,为他们做做饭,陪他们聊聊天。”
“什么时间能走?”在回复国家卫健委时,马红秋没有犹豫,“如果前方需要,立刻可以走。”
考虑再三,临行前她还是决定打个电话和父母道别。没想到得到了两位老人的支持:“孩子,党和国家需要你,以工作为重,一定不辱使命,不辜负亲友嘱托,我们为你加油!”
一场战斗,她是前线的“侦察兵”
马红秋所在的这家医院并非传染病收治医院,院内感染防控难度可想而知。
“这家医院没有传染病科,传染病以及医院感染防控经验不足。”到达武汉已是深夜,马红秋没有回酒店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赶往自己要对接的定点医院进行摸底。
作为医院感染防控专家,不仅要熟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丰富的感染病防治知识储备,更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感染风险”并评估“风险危害程度”,更重要的是果断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分析现状、理清流程、筛查感染患者、隔离传染源、监督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指导消毒……十几天来,马红秋像“侦察兵”一样穿梭于医院的每个角落,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确诊及疑似病人的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还有医疗废物储存等“高风险”场所。从制度的建立、流程的优化到医疗废弃物的处理、转运车辆的线路规划,等等,马红秋因地制宜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确保不疏漏每一个环节。
争分夺秒,只为与病毒赛跑。眼下,马红秋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立足于医院实际,在现有条件下将医院的布局流程进行优化,梳理出薄弱环节、防控漏洞和感染风险点,因地制宜提出改进计划和建议。”马红秋说,现在医院环境优化了,医务人员办公环境污染源消除了,干净整洁了;还有工作人员进出通道与污染的车辆分开了,整个医院的分区和工作流程都得到了改进;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以及防护技能提高了,再有就是工作的意义及重要性得到了医院领导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认可,大家都认识到“防患于未然,遏难于未发”是感控工作的精髓,医院感染防控是病人与医务人员安全的守护神。
“让医院环境安全,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和得到救治!通过每一个防控细节,将保护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化作涓涓细流和防控的力量,传递到每位病人和医务人员身上,托起他们生命的希望之光和信心,筑牢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这就是我的职责所在。”马红秋说。
一份责任,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
2月4日晚8点,按照约定时间,马红秋准时接听了新安晚报记者的电话。和出征那天相比,她的声音听起来非常疲惫。
白天在医院工作,晚上回到酒店便开始做制度、画流程图、写工作日记、学习最新的防控知识,马红秋每天留给自己的睡眠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
“事情太多,压力太大,工作繁重,这些都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每天两三点钟才能睡觉。”十几天的连续作战,加之因工作难度太大引发的焦虑,让她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开始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国家卫健委专家组长在了解到她的身体状况后,建议让她提前回家休息。“不能影响疫情的防控,换一个人来还要重新摸底,耽误时间。”马红秋谢绝了领导的好意,坚持边治疗边工作。
马红秋工作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领导同事们,也都关心和牵挂她。医院第一时间发来了满含深情的慰问信;知道工作中有被感染的风险,眼科同事大年三十加班为她配专用的防护眼镜;在医院防护用品紧缺的情况下,好几个部门的领导、同事匀出防护用品为她做了准备;药房的同事们知道她要到武汉疫区支援,将常用备用药准备齐全;外省的医疗队战友给她送去食品和防护用品;好友及同事给她寄去防护口罩;合肥南站站长亲自接送她;列车长给她安排商务座休息;亲友们发来叮咛、嘱咐、牵挂、加油的信息……疫情之下,她也被来自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爱心温暖着。
一份感动,武汉市民送来一日三餐
“能解决的问题我尽量自己解决,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初到武汉,马红秋吃了几天的凉饭。
到达武汉后,医院给她在酒店安排好了食宿。但是因为正值过年,酒店不提供午餐和晚餐,附近的餐馆和超市也没有一家营业的。
马红秋并没有把实情告诉医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工作实在是太辛苦了,我是来帮忙的,不想给他们添麻烦。”马红秋每天中午把医院食堂的饭带回酒店吃,饭凉了就用热水泡一泡。到了晚上,再将中午的剩饭泡一泡。就这样,马红秋坚持了将近一个星期。
一天晚上,武汉当地一家酒店的经理得知她是来支援武汉的专家,在了解马红秋的情况之后,主动提出每天给她送一日三餐。这让马红秋非常感动。
“我们让社会感动,社会也让我们感动。”马红秋说,在武汉,医务人员受到了最高的“礼遇”。
一份牵挂,“每天给我们报个平安好不好?”
这个春节,马红秋的父母最期待的是收到女儿报平安的信息。
“秋儿,能否每天发一至两个短信或视频给我们,报个平安,再忙也要坚持,你看好不好?”
“秋儿,你吃饭、睡眠以及休息都是我们最关心和牵挂之事,你一定要处理好这几项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我们一切都好,你现在是休息还是吃饭?你忙,不要马上回复,知道了就行!”“都很好,放心吧。”因为工作繁忙,马红秋两三天才能向家人报平安一次。
收到消息时,老人家高兴得像个孩子。“太好了,这个消息比吃砂糖橘和小苹果还甜。”
远在美国的儿子,自从知道妈妈去武汉支援的消息,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变化,查找相关资料,时时提醒妈妈需要注意的问题,知道妈妈是个“工作狂”,一旦工作起来什么都不顾,特意将注意事项一一列出,提醒妈妈下载做成手机屏保。
“不辱使命,不辜负亲友的嘱托,勇于向前,也要保护好自己。我们都是你坚强的后盾。孩子加油!”看到父亲的留言,马红秋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