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2020-04-28 13:07关世卿
职业·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学生

关世卿

摘 要:本文以某高职院校2018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创业实践和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学生 创业素质 创业教育

在“双创”“高职扩招”等时代浪潮下,现代社会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者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才能,而这一切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近年来,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而针对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本文从创业素质的角度出发,借以管中窥豹,分析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的现状与问题,结合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提出优化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策略,以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提供服务。

一、研究设计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基本情况,发现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次调查以某高职院校2018届9个专业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以点及面的方式分析研究学生创业素质现状。发放调查问卷共计8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4份,有效率达87%。为了能够深入获悉学生创业过程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原因,采取调查研究辅以访谈法,从中总结出规律,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高等教育阶段,创业教育有助于高校毕业生从单一的求职者向多元化的工作岗位创造者转变,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理想追求(37.93%),其次为好的创业想法(20.69%)和未来较高的职业收入(13.79%)。以上因素均可以归结为积极、主动的创业意愿和态度,即拥有较强的主观意愿,但并未将其付诸行动。而其余三项毕业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更多地体现出消极、被动的态度,比如未找到合适的工作(10.34%)等,学生创业成为可有可无的备选项,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体约占27.58%,由此可见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2.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情况

在“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中所得到的帮助(多选)”的问卷调查结果中,高职学生在政策、资金技术以及学校支持等方面反映出了较高的期望值,特别是在资金技术支持上,对于高校提供的环境与技术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影响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筹资途径中,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分别占80.21%和15.24%。其中,72.41%的毕业生主要依赖单一的筹资途径,27.59%的毕业生通过两种及以上途径筹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朋友及个人收入,政府扶持资金的比例较低(4.20%),对学生提供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明显不足。从创业项目上来看,多数学生选择了餐饮、淘宝等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相对熟悉的服务性行业。究其原因,资金的缺乏且创业成本高使得学生的目标集中到易于操作、便于管理的市场领域中;同时,学生在高校所得到的专业教师的科研、实践指导,在步入社会工作后逐渐出现指导、技术支持上的断层,这使得他们面对高新技术的创业项目运作、管理往往显得后劲不足。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

在进行“毕业生创新创业所遇到困难(多选)”的统计分析中,近94%的学生选择了创业环境不佳、资金缺乏和创业素质能力不够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实践问题的指导服务尤为关注,倾向于“个性化”“情景化”的创业指导服务。通过创业素质能力不强(20.45%)、缺乏经验(15.34%)等数据分析,多数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持担忧态度,其中15.90%的学生反映创业环境不佳,这实际上也是对自主创业缺乏自信的表现。结合访谈结果,学生更期望获取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企业开办流程、资金筹集和运转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营、“孵化项目”和建立创业团队,尽早建立社会工作网络圈对于自己创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三、提升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的基本途径

创业教育是一項系统的育人工程,它能够锤炼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际能力,本质上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与高职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追求相比,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因而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完善创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教育的最终指向是创新创业实践,需要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来支撑,单靠高校推进势单力薄,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多数学生希望在创业教育中获取政府、社会的支持,高校办好创业教育要争取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营造高校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氛围,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更需要合适的政策引导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将相关政策惠及更多投身创业中的毕业生。比如,对新创立企业的各种政策以及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能够刺激学生的创业热情,一定程度上解决创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降低创业的难度。其次,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向学生宣传、解读各项创业政策,为高校人才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通过设立企业创业实践空间、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借用企业资源实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同时,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支持高校创业导师与学生到企业中开展项目实训,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为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沃土,打造平台。

2.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创业意识的培养

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相对有限,仅37.93%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理想实现的途径,多数学生把创业盲目地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备选项。

高职学生作为创业教育实践的主体,要自觉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吸纳、积累创业知识和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传播上,高校和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统筹校内外资源,关注并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动机,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业项目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此外,家庭也应给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创业是一种新型的就业方式,要多角度看待孩子成长。

3.重视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指导服务

在创业教育中,关注、满足学生的创业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多数学生认为高校在创业意识和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创业融资等外部因素的创业教育仍需加强。

针对高职学生创业需求的特点,高校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化的创业指导服务。在大一阶段,将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一种创业氛围,通过学习创业知识,做好创业准备,引导学生以良好心态投身创业实践,让其尽早具备创业意识和精神;在大二阶段,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鼓励学生选择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专业功底的创业产业领域,比如生态农业领域、智力服务领域等进行创业孵化项目和创业竞赛,积累创业技能和经验,而高校则负责提供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进行全程指导服务;在大三阶段,相关教师要密切追踪有明确创业意愿和计划的学生,根据他们的个体需求,在创业政策、技术、团队创建等方面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指导服务,从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全员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