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活用?创新

2020-04-28 08:06廉廷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平仄

摘要:对联是我国传统的国粹,对联作为一种民间应用最广的文体,一直倍受欢迎。学校是传播对联文化的最佳场所,对联创作必须遵守规矩,对联六要素是最基础的要求。由于《联律通则》的覆盖面不够广,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搞楹联创作时碰壁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创作经验,拟对初级楹联爱好者怎样用好《联律通则》展开探讨。

关键词:《联律通则》;平仄;失替;失对;不规则重字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032-02

由于运城市楹联学会和运城市教育局的大力倡导,楹联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已在闻喜、新绛、永济等县市蓬勃开展起来。因为缺乏理想教材的指引,很多学校的师生在楹联创作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以下问题:(1)积极参与对句比赛,总是屡屡出错;(2)由于出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抱怨规则麻烦,不免产生消极情绪,有的人甚至放弃学联。笔者认为认真钻研《联律通则》是关键,必须注重基础,多看好联,多练笔,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吃透《通则》、活用《通则》,才可能创作出合乎规范的对联。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具体谈谈自己的认识。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主要内容是楹联六要素。要想“吃透”六要素,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1 奉行一个标准:仄起平收

在我国古代和近代,有一些对联是平起仄收的,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数岳麓书院集句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递进的,从大到小,从粗略到具体,要反过来,就逊色了再比如:

稻梁菽麦黍稷许多杂种不知谁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皆是正经何必问及老子。

上平下仄,但因联意一问一答,不能调换。

尽管这些联内容很好,但毕竟属于特例。《联律通则》中明确规定对联必须做到仄起平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明清以来诸多联家的作品以及当代楹联创作的实践来看,这已经为大家所公认并成了定制。

2 把握两种判定平仄的尺度:古韵和今韵

人们常说:诗联不分家。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在《联学管窥》(1995年)一文中,刘太品先生是这样说的,“对联的发展就是不断融合各类文体特点的过程:庄重的五、七言源自律诗;典雅的四六句式源自骈文;铺叙者源于赋;雅丽者源于词……”。由此可知,对联的发展注定要受律诗和词的影响。诗词写作离不开平水韵(古韵),楹联创作也同样和平水韵有着密切的联系。“平水韵” 形成于宋代,诗词楹联的创作一直以它为依据。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通行的汉语普通话与平水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了入声的分类,平水韵中的入声已被分别划归汉语的二声、三声和四声三个声部。目前,楹联界的主流观点就是采用古韵和今韵双轨制,但有一个前题要求,即在同一副联作中,作者只能采用一种选择,不能把二者混用。比如,一副家喻户晓的春联:

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朵朵贺新春。

在今韵来看,上联没有实现偶位次上平仄的前后交替。但“竹”字在古韵中是仄声,所以它还是符合联律的。

为了简便起见,笔者主张新联友用普通话新韵写联。因为新韵简单,只要记住一声和二声是平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就可以了。

3 注重三个方面:通顺、工稳、美感

写联和作文一样,都是为了表情达意。虽然“楹联之长短无限制,欲短则短,欲长则长,各随人意”,但必须注意要通顺、工稳,尤其是要有美感。不通顺的联没有人喜欢读,不工稳的联就可能失律,失律的联就是次品,如果只求通顺、工稳,没有任何美的意境,也不是好的联作。因为只有美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人。2012年,垣曲县获得了“中国楹联文化县”的光荣称号。在给各乡镇、学校撰写标志联的时候,鲁英博会长就反复强调,撰联和做衣服一样,要有特色,要量体裁衣;给这个村撰写的联,就只能适用这个村,别的村都不能用。

4 注意四个不能

四个不能:(1)同字不能相对;(2)用词不能生造;(3)分句句脚的平仄不能混乱无序;(4)上下联不能失衡。

首先,撰联时,我们主要考虑词语的相对和句式的相对两方面;在考虑词类和词结构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相对的字必须不同,同字不能相对”。因为对联力求言简意赅,同字的出現不仅破坏了对仗美,还限制了上下联意境的表达力。

第一副联中的“人”属于同位重字。第二副联中的“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对联中出现同位重字、重词都不合要求。其次,在用词方面,我们还要注意不能生造,比如,说到“毛体”和“毛选”大家都能理解,如果杜撰一个“毛著”,就会让人感到费解。再者,在撰写长联时,我们要尽量遵循传统分句句脚的格式。最后,我们一定要注意上下联整体不能失衡。一般来说,上联要轻,下联要重;上联纵说,下联横谈。

5 杜绝五个忌讳

五个忌讳:(1)忌失替;(2)忌失对;(3)忌合掌;(4)忌三平尾和三仄尾;(5)忌不规则重字。

首先我们看一组对联:

三代核心拓伟业;九州俊彦展宏图。

美酒千盅辞旧岁;梅花万树迎新春。

家和福气纷纷到;人勤财源滚滚来。

良缘欣化双飞燕;佳偶终开并蒂莲。

瑞雪迎春,燕舞播祥歌骏业;

红梅贺岁,兔毫蘸瑞绘龙章。

从内容上来看,以上对联都非常好,但仔细对照《联律通则》,又都存在瑕疵。第一副联的问题是上联的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属于三仄尾;第二副联的问题是下联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属于三平尾。我们在写联的时候,不论采用古韵,还是今韵,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三个字绝对不能出现三个仄声和三个平声。

第四副联的错误是出现了合掌。什么是合掌?合掌就是指上下联的意思相同、相近或出现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上联的“良缘”和下联的“佳偶”意思相同,这是局部合掌。

总之,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

下面,我还想谈谈自己对活用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通则的第二章是讲传统对格。其中列举了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词法中的互成、交股和转品;还有句法中的当句、鼎足和流水等。通则第三章是词性从宽范围,其中详细讲述了从宽的的具体规定,还提到巧对、趣对、借对、摘句对和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格式的严格限制。这些表现形式确实为我们表达事物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但毕竟属于技巧。对联创作离不开修辞,离不开创新。创新就需要灵活运用,但绝不是乱用;对联可以从宽,但绝不是没有底线的限制。对于楹联初级爱好者,在没有掌握基本规则之前,或者刚刚懂得了一点的时候,绝不能急于求成,或者片面追求技巧,滥用传统对格和修辞手法。对于对联平仄的要求,中国楹联学会刘太品先生说的一段话很有见地。“平仄对立要以句尾最为重要,分句句脚字次之,句内平仄再次之。上下联对应之句尾、句脚、句内节奏点的平仄相对应严格遵守,而句内节奏点、句脚的平仄交替则可以有条件地放宽。”近年来,为什么人们总是对全国征联大赛的一些获奖的联争执不休?出现局部没有实现句内平仄对立的瑕疵是一个主要原因。2012年山西临猗县在全国举行征县联大赛,史文堂先生的联获得了二等奖:

猗顿千年,山水养精神,人文开气象,龙凤一吟千叠韵;

郇阳百里,粮棉誉三晋,林果香九州,云霞万朵百重衣。

当时联都网上对于上联和下联的第三分句中二、四位上字的平仄没有交替争议很大,大家一致认为不应该获奖。临猗县诗联学会会长杨进元先生是这样说的:这副二等奖作品有这样几个特色:第一是以点带面,点凸面宽。上联写点,下联画面;猗顿为点,郇阳为面;山水人文为点,粮棉林果为面。二是规则性重字运用堪妙,上联起自“猗顿千年”,归至“千叠韵”;下联起自“郇阳百里”,归至“百重衣”,如此千、百的数字重复重,让人玩味无穷。第二,数字法的运用可谓精到,尤以下联之突出。其密致地并列了百里、三晋、九州、万朵、百重衣共计5个数字之多,让人目不暇接。第三,对于通则的六要素,我们要整体接受学習、不能分割开来。因为六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初级楹联爱好者,我们撰联绝不能脱离或超越《联律通则》。躺在《通则》上的时候,我们处处依赖规则,举步维艰;在《通则》中行走的时候,尽管处处受阻,我们依稀看到了一线希望;跳出《通则》的时候,居高临下,规则了然于胸,我们一定会运用自如,倍感轻松。

参考文献

[1]孟繁锦,刘太品.联律通则导读[M].北京:诗联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2]鲁英博,叶子彤,廉廷.中国对联集成·垣曲卷[M].天津:中国楹联出版社,2013.

(编辑:王锦)

作者简介:廉廷(1967—),男,山西闻喜人,大专,中小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楹联培训和建筑模型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平仄
浅谈“兄弟”与“弟兄”的使用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音韵学知识作用举隅
春天的马蹄声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逾”与“愈”不同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望岳》正裁
解读“平仄”
浅谈格律诗的平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