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

2020-04-29 07:53任泽平
上海商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基建基础设施经济

文/任泽平

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边缘。

疫情蔓延至全球70多个国家,欧美股市重挫,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历史性的破1%,黄金大涨,石油史诗级暴跌,航空、旅游、餐饮、贸易、产业链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美国大选,特朗普和桑德斯崛起,政治激进的观点盛行,反映了美国贫富分化、社会撕裂、铁锈地带、逆全球化、民粹主义。

受全球疫情蔓延、中美贸易摩擦和增速换挡叠加影响,中国经济此轮调整超过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时间长短和幅度深浅尚不确定。目前大家对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是3%、零增长还是负增长仍存争议,但创40年新低是无疑的。

这真是百年一遇的大时代。我从事宏观经济研究20年,纵观世界经济史,这绝对算大事件了。

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举,就像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滞胀与里根经济学,计划经济与邓小平改革一样。化危为机,我们旗帜鲜明倡导“新基建”、“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推动改革开放”、“调节收入分配、扩大中产、提振消费”。

怎么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新基建”,至暗时刻,“新基建”点亮中国经济的未来,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改革创新,改善民生福利。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新基建”,新未来,新的发展理念。

启动“新”一轮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和“鬼城”现象。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

一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新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中国还有很大空间,但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

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事实上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

四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资方式上要规范并推动PPP,避免明股实债等,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

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五是新的内涵。我们认为,除了硬的“新基建”,应该还包括软的“新基建”。近年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经济社会大转型背景下,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制度短板凸显。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避免到处救火。

因此,我们建议还应加强软的“新基建”: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新基建”是未来发展的短板,这些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

“新基建”投资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比如,未来5G网络建设投资将达到1万亿以上,带动的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将超过数万亿投资,更重要的,5G网络建设将有助于培育繁荣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带动十几万亿产值的新经济,为抢占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

中国过去几十年,是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集中力量干大事”体制优势的重要体现。没有适度超前的基建,怎么会有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没有超前的网络宽带建设,怎么会有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发展?怎么会有外资纷纷看好中国,涌入中国?怎么会有中国融入全球化的高速增长?怎么会形成强大的全球产业链?怎么会形成全球互联网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的中美争霸局面?

“新基建”不仅是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是中美贸易摩擦下大国竞争和改革创新的关键杀手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之战,胜负手。3月3日美联储紧急降息50个基点,3月4日中国政治局常委会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大放水,一个新基建,我相信历史将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在危难之际,“新基建”挺身而出。虽然一度备受争议,但今天它正在成为朝野共识。

猜你喜欢
新基建基础设施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