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意融书册,慈心耀古今

2020-04-29 12:10彭炬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篇目同情关怀

彭炬

【摘要】 高中语文教材篇目,不少都记录了作家以慈悲之心去剖析接纳并消解苦难的过程。透视这份悲悯情怀,我们将重建对生命的信心。

【关键字】悲悯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72-01

抚卷而思,就悟出高中语文篇目尽管文体风格各异,一以贯之的却是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既有对他人不幸处境的感同身受,也有对自身困境的体会省思。悲悯者把同情的目光投射到受苦者身上时,通常爱莫能助,故而忧患满怀。作家抒忧患而成文,并不拘泥于为一己得失情郁于中,而常关乎对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的感喟。为忧患而作文,患的内容可以是感性物质生活的缺憾和个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也可以是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后者是其更主要的方面。

一、对物质生活困境的悲悯

无论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高度如何远超前代,“贫穷”都没有彻底远离人类。物质贫困也是戕害人类个体生命与身心健康的一剂毒药。

《汉家寨》中的描写触目惊心:“几间破泥屋”“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张承志冷峭的笔锋引发学生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审视。扶贫、节俭、关爱弱势群体、树立忧患意识、自强不息……悲悯情怀以各种可行的方式在学生头脑中构筑,语文“润物细无声”地激发怜悯之情。

《寒风吹彻》更有一种沁入骨髓的冷冽与绝望:“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父子漠然的对答显示了物质条件缺失造成的亲情变异的深哀巨痛。《城南旧事》里厚嘴唇的人,为贫困所迫沦为小偷;《长亭送别》里的张生进京赶考也有摆脱贫困的因由。这些文章让学生明白,同情关注并援助不幸者,是有道德的个体的社会责任。

二、对精神生活缺憾的悲悯

物质生活的贫乏带来阵阵寒风,精神上的迷茫困顿更让人痛彻心扉。高中语文篇目更多显示了对人在精神世界空虚或倾危状态下的悲悯情怀。

(一)自我关怀

关怀是对生命表现出的同情关爱的态度,自我关怀也就是人们对自身处境的悲悯。

1.倾诉仕途坎坷的悲凉。杜甫的《登高》《蜀相》映射出他羁旅漂泊、功名寥落的辛酸,无论是触景生情还是咏史追怀,都在沉郁苍凉的笔触中吐露了“斯人独憔悴”的不甘与无奈。李商隐的《贾生》和《柳》则借贾谊才高被贬的际遇,婉曲地抒写了自己一生沉沦下僚的痛苦压抑。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的幽怨之语道出了多少在古代宦海中沉浮的士大夫的心曲!即便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也不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吟。中国古代士大夫借诗词表现的仕途之险、家室之累和命运之忧隐含了他们对个人遭际无法改变、个体所处时空无法超越的怜悯。

2.排遣思乡念亲的苦闷。杜甫的《望月》、李益的《塞下曲》写出了远离家乡亲人而身不由己的文人或将士对亲人的牵念及对自己承受分离之苦的怜惜。老舍的《想北平》,由思家对思国,道尽对战火中的祖国和家乡北平的牵挂与顾惜。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倾诉了海外游子对古典中国的眷恋不舍,亦是对自己远离故土的同情。漂泊,不仅是时空对人的阻隔,更是意识形态、审美情趣对人的阻隔。思乡之情,正是人们对漂泊无定的人生状态的一种发自心底的怜悯。

3.倾泻爱情失意的寂寥。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崔莺莺唱的“碧云天黄花地离人泪”无不流露出人们对爱情难得圆满的自伤情绪。在张爱玲的《封锁》中,吕宗桢和吴翠远碍于各种伦理、舆论、社会规则的制约,各自在自我封闭中饮尽了庸常生活的孤独。

作家的自我关怀虽然角度不同,但都是由个人精神世界的某种缺失引起的。难遂其情,往往要发乎为文,把对自我的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就成了群体关怀了。

(二)群体关怀

儒家思想弘扬推己及人的关怀精神,作家自然会把对一己的关怀投射到群体身上,这种爱心与同情心的投射就催生了群体关怀。

1.对人类群体物质生活困顿的哀怜。杜牧写《早雁》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寄予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轻肥》是对统治阶级造成人食人的惨剧抱有切齿的义愤;杜甫写《又呈吴郎》是遇“无食无儿一妇人”而物伤其类。

2.对人类群体精神贫弱导致个体生命颓废或陨落及群体有价值的意识消亡的痛惜。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于批判性叙述中隐含了对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下层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国民性中普遍性弱点的痛惜。《药》则再次表明,先生的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始终着眼于民族群体的“精神疲软症”。余秋雨在《道士塔》中几次挥戈均以失败告终,才揭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匹夫有责”的深层意蕴,也是对旧时代人们民族意识薄弱的惋惜。

3.对宇宙意识与和谐意识的关注。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慨人类个体渺如尘埃,个体生命短暂脆弱,但他最终以“人生代代无穷已”的黄钟大吕撞响了奋进的洪钟,破除了我们对生命形式和价值的疑虑!周国平则在《面对苦难》中以智慧与仁爱精神道出“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的人生态度。筱敏借《捕蝶者》折射出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她深恶痛绝的是以牺牲其他生灵的性命为代价来博取功名的做法!作家对一只蝶亦如对一个人的生命尊重是一种诚挚的哀悯。中国的和谐意识不仅讲究人伦人道,要求人际的和谐;同时,它也呼吁人类用平等的视角和心态去护持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寻求“天人合一”的佳境。

林清玄曾说:“如果你在很悲哀时生起利他之念,悲哀立即轉化为慈悲。”语文课本的作家在承受苦难或看到别人(外物)受难时,会以怜悯之意审视自身,将慈悲之怀投射于外物,在苦难中引领芸芸众生追寻精神的济度。高中语文篇目中这份悲天悯人的朴拙善意也是人文教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必将引导学生从仁向善,确实是“暖意融书册, 慈心耀古今”。

[参 考 文 献]

[1]邵汉民著.儒道人生哲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136.

[2]林清玄著.林清玄作品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370.

猜你喜欢
篇目同情关怀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不该有的同情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Apologizing
同情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