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 与生活同步
——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略论

2020-04-30 10:06王俊卿徐桃生
景德镇陶瓷 2020年1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景德镇陶瓷

王俊卿 徐桃生

一、概 述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在近1800年陶瓷生产历史中“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由瓷器形成瓷业,由瓷业铸就瓷都,独步世界陶瓷巅峰。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随着新中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生产方式的变革,景德镇陶瓷产业形态由分散无序的个体、家族私营转变成集合规范的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图1、2、3),这种聚合力量,使景德镇最终形成一个集勘探、设计、研究、制造、教育、交流为一体的陶瓷产业体系,艺术陶瓷创作生产在为政治服务的背景下,逐步摈弃传统,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带有浓厚社会背景的独立成章的艺术陶瓷体系。

二、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随社会变革而发生变化

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陶瓷艺术工作者为契合时代要求,以个性与情感表达更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理念,创作出一批批与时代同行,与生活同步的优秀陶瓷作品,从时代的节点上拓展了“土与火”的表现力度和内涵,其蜕变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

1、社会地位的提高,陶瓷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得到激发

陶瓷从业者在历代地位低下,被称为“匠人”、“坯房佬”、“红店佬”,为了生存,靠天、靠体力、靠手艺吃饭,在无组织状态下,很大程度上缺乏自我创新和创造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激发陶瓷从业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相继采取组织生产自救,收留流散瓷工给予生活安置,为私营工商业主给予低息贷款帮助恢复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很快使陶瓷业生产得到恢复。

政治待遇上:将业内知名和技艺高超的陶瓷艺术工作者提名参选全国、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安排担任相应职务;评选“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等。如1955年张松茂就被评为“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图1

图2

图3

图5

图4

专业荣誉上:1959年9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曾龙升、王大凡、王步等33人“陶瓷美术家”称号,同时授予55名“陶瓷美术设计师”和105名“陶瓷美术设计员”称号。1979年,王锡良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景德镇第一位获此殊荣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陶瓷工业公司系统内获得技术职务(职称)的有14个系列3770人(其中高级职称143人,中级职称780人,初级职称2847人),已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的陶瓷艺术创作、科研设计队伍。昔日“坯房佬”、“红店佬”登上大雅之堂。

人才培养上:兴办陶瓷美术学校,设粉彩、古彩、新彩、青花、雕塑班,改变以往以师徒传承为主的继承方式,如1954年8月成立景德镇陶瓷研究所。12月新办的市陶瓷美术学校第一期正式开学,设粉古彩、新彩、青花、雕塑四班。

随后相继成立了“陶瓷美术工作委员会”、“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管理机构和科研院所,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起人才培养与积累、基础建设与投资、科学研究与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与提高、题材与画面创新的生产体制。

2、生产关系的改变,为景德镇艺术陶瓷发展推波助澜

上世纪五十年代,景德镇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景德镇建立起集中统一的陶瓷科研、开发、创作和生产的产业体系,初步实现了陶瓷生产的工业化。截至1955年12月,景德镇全市组织起16个陶瓷生产合作社,13个陶瓷画瓷合作社和7个画瓷小组,加入社组的手工业者9373人,占总人数的95.7%,基本实现陶瓷手工业合作化。

六十年代开始,按照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体制通过合作社过渡到国有生产体制,先后建立起分工不同的十大国营瓷厂,各大瓷厂按照自己的生产方向,组织专门的研究和生产。同时各瓷厂也分别成立由较高名望陶瓷艺术家领衔组建的创作室、美研室(所)、试验组,不计时间、不限数量、不交任务,只求精品,为他们精心创作出高、精、尖的新产品提供条件。如:1960年2月景德镇艺术瓷厂章仕保创造“平面金线粉彩”装饰,把景泰蓝的金线条装饰特点运用到瓷器粉彩装饰中(图4)。1962年10月建国瓷厂经过多次试验,创造成功颜色釉和五彩堆雕,为颜色釉堆雕生产画面多样化开辟了广阔道路。1974年试制成功由30多万块色泥瓷片组成的宽17米,高5米大型壁画“漓江新春”镶嵌装饰在北京饭店宴会厅。

以“十大瓷厂”为主体的这种生产方向布局(图5),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一定意义上讲,景德镇的陶瓷生产,特别是艺术陶瓷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应该是得益于专业的陶瓷生产分工布局形式。

3、意识形态的改变,使艺术陶瓷题材选择产生了新变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几年,景德镇的艺术陶瓷生产还是延续明清、民国以来形成的传统模式,从题材的选择到构图布局和技法运用上与明清、民国时期的艺术陶瓷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个别带有特殊时代题款的瓷器外,其器物造型、装饰风格上没有明显的界限(图6、7)。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文化传统惯性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创作者对一个新社会形态适应的过渡,再者就是新生政权在建立之初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社会,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其触角难以在一开始就涉及到各个领域,只有在意识形态大环境气候形成的情况下,新的艺术风尚才能形成显现。

图6

图7

图8

图10

图11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景德镇艺术陶瓷开始蜕变转型(图8)。

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和“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为紧跟时代步伐,艺术陶瓷的题材逐渐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相连。陶瓷艺人倾注热情和精力,运用不同时代题材和表现手法来反映时代和现实生活,使这一时期的陶瓷艺术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境,还是艺术技法,以及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成就了一个主题鲜明的艺术陶瓷新时代(图9)。

三、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的时代印记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环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每个人的生长时代不同、阅历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家们在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提取精华后,所创作的作品表现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但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行”的主流意识却始终贯穿在艺术陶瓷创作生产之中,并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的陶瓷艺术作品。

如:朝鲜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中国派出志愿军赴朝参战,全国人民也动员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图10)。

社会主义建设。粉彩“雪山科考”图盘,以湛蓝的天空和白雪皑皑的山体为背景,描绘了一名戴眼镜的科考队员背负着重重的设备,匍匐在雪地上,正在认真地进行考察记录的场面,形象地展示出雪山科考队员不畏严寒、科学严谨的工作精神(图11)。

农业丰收。1958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粉彩“数不尽”图盘,画面沿着盘面由远及近地展开两个捡拾稻穗归来的小朋友蹲在粮食筐的边上数粮食。装着粮食的麻袋与编筐上以红彩书写有“生产队”、“人民公社”等字样。画面左下钤红彩楷书“数不尽”三字,以点明画面主题,描绘了繁忙的丰收景象(图12)。

文化体育。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此号召下,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到三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劳动实践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学工”、“学农”、“学军”进入日常教育课程(图13)。

图12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武汉畅游长江。“7·16”由此成为一个特定的纪念日,倡议各地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游泳健身活动。粉彩“少先队员畅游”图瓶,画面描绘了少先队员们响应毛主席号召畅游江河的情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形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400万人(图14、15)。

样板戏。1967年5月至6月,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六大剧场反复上演。《人民日报》等“两报一刊”刊发多篇报道和评论,称其为“革命样板戏”,因此八个革命样板戏风行全国,其人物和场景也成为艺术陶瓷装饰题材,用不同装饰手法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图16、17、18)。

四、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装饰题材类别的变化创新

陶瓷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种类和形式丰富多彩,题材范围也非常广泛。它运用物质材料,通过线条、色彩、明暗及透视、构图等手段,在瓷胎上创造出可以直接看到的、并具有一定形状、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觉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使人从其具有的美感上受到教育和美的享受。

景德镇传统陶瓷装饰题材类别主要是“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题材类别主要还是承袭传统,但在表现手法和对象上却有新的变化。

人物画:传统的陶瓷人物绘画大多为道释宗教画、仕女画、历史人物画、风俗画等。

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陶瓷人物画除早期沿袭传统人物外,逐渐变成以社会劳动者、英雄人物、革命领袖为对象(图19、20)。

这一时期的人物装饰讲求的是“以形写神”,对主题人物个性的刻画逼真传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把人物身形和动态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之中来渲染。如:“全福寿满堂彩”(图21)中的人物,就将人物融入到节日的场景中,这样的表现不仅有景,而且有情,从而引发人的遐想,如身临其境般进入到画面中。

山水画: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山水装饰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它与传统的风景画相比,虽然都是以表现自然美为目的,虽然都是讲究笔墨神韵,经营位置和意境表达,但两者在观察方法、造型规律、审美特点诸方面存在差异。传统山水画表现的是作者理想中的自然(图22),而这一时期表现的是尊重自然实体,其自然风光之美或雄伟壮观,或秀美清逸。如 “登庐山”(图23),就尊重庐山的山体走势来进行描绘。

图16

图14

图15

图19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17

花鸟画:亦称“翎毛画”。传统的陶瓷花鸟画以花、鸟、虫、鱼等为描绘对象。

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艺术陶瓷装饰在命题和绘画过程中不是自然的照抄,为了画花鸟而画花鸟,而是抓住动植物与人类天然的联系借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的一种社会精神。因此,在创作既重视真实的自然世界,又注重褒扬美善,摒弃恶丑的内在思想观念表达(图24、25)。

五、结语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计划经济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在对自然、社会现象进行体验、感悟、提炼、加工的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现象,代表了一种文化艺术潮流,它的情趣和理念,我们只能通过其留下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去品味、去感悟。但艺术创作“与时代同步、与生活同行”,却是一条恒古不变的法则。因为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艺术才能丰富多彩,才能满足时代需要。

计划经济那个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那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陶瓷,融传统艺术与现代意识于一体的艺术风格将随这些陶瓷艺术作品永远留存。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China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