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研究

2020-04-30 06:42王浩宇赵莹
法制博览 2020年3期
关键词:分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王浩宇?赵莹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开展事业的理论基础,为我们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如今我国的平等价值观也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中发展而来的,并且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平等思想。因此研究中国的平等要从马克思主义开始。由此本文针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平等方面的所述研究了平等的内涵,并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研究平等思想的中国化。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平等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20)08-0083-02

作 者 简 介:王浩宇(1989-),男,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伦理学;赵莹(1986-),女,满族,河北唐山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文学。

从资本主义产生到民主制度建立,平等意识就开始萌芽,要实现平等,前提是身份地位上的平等,资本阶级因为掌握着生产资料,并且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扩大再生产进而获取巨大的利润,工人阶级或者说无产阶级几乎一无所有,因此在空想社会主义中就有了这样的论断——贫困和奴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工人阶级的依附性,资产阶级掌握的生产资料越多就会越富有,而工人阶级会越来越贫困,因此要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

一、对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认识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马克思主义中的平等思想实际是不够完善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平等的路径和方法,就是要通过制度的设计来实现平等,这是对人类平等观的一次重塑。

(一)平等思想之于个人价值

进一步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的平等思想的内在逻辑是实现最大化的个人价值,解放人、实现人的发展。这里要注意的是没有平台就没有个人的发展,这就涉及到了生产资料。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最关键的就是对生产资料方面的论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论述,通过对哥达纲领批判相关表述的分析可知,平等并不是单纯由道德和法律决定,而是生产决定分配,这也就意味着生产资料掌握在谁的手中,谁就拥有了分配的权利,当有阶级存在的时候,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关系就会决定平等的水平。所以马克思主义中的平等必须要考虑谁拥有对生产资料的掌控力,这样才能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平等的本质,也即消灭阶级。从封建社会开始农民阶级无法掌握生产资料,因而无法要求与地主阶级享有人格上的平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的建立虽然实现了政治上的所谓平等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开始从服务社会转变为向社会索取服务,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实际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所谓的“自由”,即尊重个人主体意志,而如何去把握则是资产阶级决定的,这里的自由就有了显著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真正的平等应当是站在所有人的角度去看待生产条件的分配,因而平等应该是实现每个人自身合理的价值。

(二)平等思想之于劳动解放

从生产分配的角度来讲,平等必须要实现劳动解放,劳动解放就是要将劳动资料提高到公共财产的地位上来,并通过某种方式来实现劳动所得的公平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是按照劳动来计量的,即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实际这也体现了一种不平等,多劳多得实际就是赋予了阶级控制生产资料的权利,会产生不公正的分配方式,资本社会的民主制度本质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当然有利于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因为制度决定了资产阶级实际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只能维持劳动者现在以及未来所必须的消费需求,而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并不单单只是其所获得的那一部分,还有很多的剩余价值,这一部分当然就归于资产阶级手中,这在分配上是不平等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当中有相关论述,而且人的解放要消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裂,使人的社会力量不以政治力量出现。社会主义是要解放人,通过解放人来实现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就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当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真正实现劳动或者人的解放,此时的社会分配才具有实现平等的前提。

(三)平等思想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平等思想的落脚点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所处的社会条件紧密关联,人的发展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主导,另一个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导的人的独立。前者必须要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人在自然经济当中会形成传统的社会体制,人必须要依附于这种体制。后者则是物支配人,人类以物质交换来形成全面的联系(也可以理解为市场化)。此时一切的发展必须要向社会生产力看齐,当人可以支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则可以说人开始自由、全面发展,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平等要求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当实现以后平等就有了社会基础。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思考

我国从民主革命开始到改革开放的奋斗过程,实际就是平等思想中国化的一个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质就是要求改变不平等的状况,在95年的奋斗历程当中对公平正义和平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党最强劲、最恒久的内在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党对平等的追求,集中表现在对共产主义(此时的共产主义追求是完全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平等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以社会的公平正义来引导党的执政理念。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并且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当然这里必须要重视的是平等思想的中国化。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比如宪法中表现了人民民主共和的政治理念,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在当时重点以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平等的核心内容,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迫于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我们党打破了平均主义以及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因为这种传统体制在实践中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而打破了这种传统机制后该如何走接下来的路,我们党开始沿着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道路,逐步使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康庄大道。

新时期我们党对平等思想的理解更加地深入,并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平等价值观,而这种平等价值观集中体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价值观当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平等,即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追求平等,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本质要求,它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意义重大。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平等奠定了制度基础,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又必须要高举平等的旗帜,将平等视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目标和追求。我国现在的平等价值观绝对不是绝对平均,也不是资本社会所倡导的那种以“自由”为核心的平等,而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平等价值观。

这种平等价值观是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奋斗实践当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也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精华后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平等思想。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精华在于生产力的解放,如此才能奠定平等的基础,政治地位不平等、社会地位不平等关键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美國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所以要实现平等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正是这样做的。

要实现平等必须要解决人民诉求。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经济体制以及分配制度就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改革开放也是打破原有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开端,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所以更需要解决人民诉求问题,通过解决人民诉求来调节分配格局,协调各种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进而把矛盾化解掉。

三、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给予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些非常重要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并且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的产物,中国的平等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不同,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的深化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丽珍,毛华兵.《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正义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1):86-92.

[2]周晓.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区域治理,2018(1):20-23.

[3]李国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21-22.

[4]蒋晓俊.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92-97.

猜你喜欢
分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遗产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