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从心起航

2020-04-30 06:48艾理
爱你·健康读本 2020年4期
关键词:李娟情绪身体

艾理

唐伟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1月26日,唐伟接到医院通知,入驻微医的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心理救援专区。在这里,唐伟平均每日接诊近百例,有身心极度疲惫的医护人员,有忧心忡忡总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的老人,有独居武汉面临断炊的年轻妈妈……

唐伟记得,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哭着给他打电话,说她和丈夫、两个孩子居住在武汉,疫情严重,她很怀疑自己被感染了,更怕自己传染给丈夫和孩子。她不敢接触家人,将自己关在房间内,反复测体温、洗手,她觉得自己要崩溃了。

唐伟温柔而坚定地开导对方,应激状态下,焦虑很正常,大多数人都会有,因此产生一些身体反应也是正常的,不要过分联想。唐伟还教给她一些实用的缓解焦虑的小方法,如蝴蝶拍、腹式呼吸等,让她自行练习。“谢谢您!我感觉没那么紧张,没那么害怕了。”唐伟的心理疏导给了她莫大的力量。

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也说明了,疫情之下,我们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需要抚慰。

疫情暴发后,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基层工作人员网格化防控疫情,每日都要摸排调查;人人响应号召,自觉隔离在家中,不参与社会活动:种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人们产生应激反应,引起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如焦虑、恐慌、易怒等,这是十分正常的,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特性各异、程度有别。应激反应由刺激源引起,还与个体对应激源的认识、个体处理应激事件的经验等有关。

原来是心病

过年期间,李娟(化名)响应号召,自我隔离在家,只在大年初三那天去超市买了些菜。回来之后,李娟感觉喉咙有些痛,联想到每日看的新闻,再想到超市人群密集,李娟害怕极了,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敢与丈夫接触,越是刷手机、看新闻,她就越害怕,到了晚上,她甚至感觉自己浑身无力,像是发烧了。丈夫在门外百般劝导,没有任何作用,无奈之下,只好向李娟的表姐求助。表姐是一名社区医院的护士,与李娟微信视频,听她详细讲了事情的经过后,表姐说:“我判断你很可能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就跟人在很紧张时会冒冷汗是类似的。你现在不要想这些,关掉手机,喝足水,好好睡一觉,明天再仔细感觉一下身体状况。”听了表姐的话,李娟感觉放心一些了,她决定照做。第二天,李娟发现头一天的身体不适都消失了,第三天、第四天,她也没有任何不适。看来,真的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人是身心一体的,强烈的心理活动会引发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反过来强化此种心理状态。因处于疫情信息过载的状态,人有消极、恐慌、焦虑等情绪,由此也易带来一些生理反应,如乏力、畏寒、呕吐、头晕等。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低,有的还有慢性病,如果有一些不良的身体反应,除了要考虑疾病的可能性之外,在这个特殊时期,不妨再问问自己是不是“心病”。也可以试着从调节情绪的方面入手,看是否能改善身体不适。

家庭矛盾的爆发期与解决期

张芸(化名)很久没跟儿子一家一起待这么长时间了。今年儿子一家回来过年,原本只计划待5天的,结果因疫情影响,一大家子已经一起生活20天了。起初,张芸和老伴都很高兴,可是慢慢地,争吵越来越多:老伴嫌儿子每天睡到11点,儿子抱怨自己唠叨不断,儿媳不满自己给孙子吃糖,儿子埋怨儿媳整天逛淘宝,儿媳说儿子不管孩子……儿子一家刚回来的那几天可不是这样的,一家人说说笑笑,和和睦睦,别提多幸福了。

人一方面需要社交,另一方面需要独处。研究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为:亲密距离15~44cm,熟人距离46~122cm,社交距离120~370cm,公众距离370~760cm。平日里,我们每天与同事相处、与伴侣相处、与自己相处,满足了多种安全距离需求。而在疫情期间,我们每天都是与相同的几个人相处,人际关系变得单一,且没有自己的独处空间了。

张芸的问题不是个案,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各种矛盾。其实,这也是一个解决家庭矛盾的契机。平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矛盾在很多家庭没有表现出来,而现在,大家都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此时不解决,更待何时?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而女性和老年人是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所以,多一些相互理解吧,每一个人都不容易。不做评判者,尊重和接受家人的情绪与行为,也尊重和接受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每个人都不一样,不需要整齐划一。早起也好,晚起也罢,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做有爱的“弱者”,眼看矛盾就要爆发,说一句“好吧,我先去房里静一静”,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爱。做积极参与者,如果家人说要追一部想看很久却没看的剧,想跳操减肥,想学做美食,不要冷嘲热讽,而是尽力帮助他完成,至少做一个在旁边鼓掌的人。矛盾在疫情中产生,在疫情中解决,这段特殊的时间,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也会为将来的和谐生活添加砝码。

疫情结束,心理归位

疫情结束后,人们很可能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情绪消极,沉浸于疫情带来的灰暗中,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自身患病或有亲朋好友患病甚至死亡的人身上;另一种则是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报复性消费、极端性地处理人际关系等。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医护人员及相关战线的工作人员(如基层社区工作者)。疫情中,他们奋斗在一线,精神高度紧张,身体超负荷运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处理自己的情绪,当疫情结束,终于放松下来,各种情绪、心理问题也会随之涌现。

对此,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爱勤教授提出三点: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多做少想,三是活在当下。

我们提倡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节奏。有意识地屏蔽或减少疫情相关信息(刺激源)的刺激有利于心理恢复平静。适当宣泄情绪之后,规律生活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提升人的掌控感,人的安全感也随之加强。即便心理上也许没办法立即调试到正常狀态,但可以在行为上强制要求自己按照日常生活的准则行事。行为影响心理,这样会对自己产生心理暗示——生活已经趋于正常,心理随之产生变化,恢复到正常模式。

当然,有一些小方法也可以尝试,比如给《秘密花园》涂色。《秘密花园》的图案精细、复杂,填色过程注意力需要十分集中,让人沉浸于其中,物我两忘。而涂色完成后的作品精致、优美,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心情也随之愉悦起来。《秘密花园》图案复杂,完成一幅需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不要强迫自己一次完成,那样反而会有压力。涂色很费眼睛,一般一次不要超过半个小时。运动也是极好的选择,一是运动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的情绪;二是运动促进大脑多巴胺的分泌,使人心情舒畅;三是坚持运动带来身体素质提升,让人感觉自己在进步,掌控感加强,心情愉悦。能使人专注、可在较短的固定时间(如三十分钟)内告一段落、可重复进行的方法都可以尝试,再根据实际情况调适。

疫情的结束需要时间,心理的调适也同样需要时间。

猜你喜欢
李娟情绪身体
老虎萌萌的幸福生活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Analysis on China’s real estate bubble by Oct.2016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程序框图题盘点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