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不竭,万载不息”

2020-04-30 06:47夏佳
艺术评鉴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河

夏佳

摘要:“亘古不竭的水流,万载不息的波涛”,舞蹈诗《黄河》将中国舞与国际标准舞进行融合创作,利用其舞蹈特征的相同与差异性,对各自的步伐进行拆分、糅合与重组,形成舞段与情绪的穿插碰撞,使中国舞与国际标准舞两种不同的形式美分野在同一个舞台空间并得以共存。舞剧通过意象化的舞蹈,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精神。

关键词:国际标准舞   《黄河》   创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44-02

2019年10月1日-10月4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联合出品的,原创大型交响舞蹈诗《黄河》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成功首演,并连续演出四场,是各个《黄河》舞剧版本中首次将国际标准舞融入舞蹈诗的作品,该作品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掘创作主题、捕捉创新灵感,深刻反映了伟大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了新时代的精神图谱。将如泣如诉的黄河母亲化为无数壮美诗篇,万里风雨兼程唱响胜利的战歌,舞台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位演员将舞剧中传递的黄河精神与观众进行最直接的肢体与感官交流,急促、激昂的情绪化作呼吸在剧场中流转,抒发对黄河母亲深切的民族情感。

一、意象化的角色设定

国际标准舞剧版的《黄河》将角色列为三个主线,分别是黄河母亲、大河、小溪。以母亲河“黄河”为创作视角,“黄河母亲”一角由中国舞演员饰演,该角色作为舞剧的主线,起到贯穿始终的作用,她会见证中华儿女历经的风浪、艰辛与幸福,是所有人寄托信念的港湾。“大河”与“小溪”由国标舞舞者饰演,气势磅礴的“大河”与轻盈流动的“小溪”相互辉映,相互扶持,与身后众多的“大河”与“溪流”共同前行,抵御艰难,迎来胜利。

作品中除了母亲、大河与小溪,群舞演员代表的是中国广大人民的群像,他们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表达情绪本体,他们有鲜明的情绪定位,但这些个体并不作具象化的呈现。例如一袭红裙涌向台前的芭蕾舞演员,又或是一身黄裙旋转至台中央的摩登舞演员。李泽厚曾在《略论艺术种类》一文中提出,“主要不是人物行为的复写,而是人物内心的表露,不是去再现事物,而是去表现性格,不是摹拟,而是比拟”,“舞蹈是以人体姿态、表情、造型而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表现人们主观情感为特性的”,这些单纯表达情绪舞段的演员更容易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情感诉求。

二、有“情节”的情绪性篇章

整部作品以母亲和中华儿女作为贯穿的形象表达民族气节和黄河精神,淡化情节的同时注重情绪渲染,将黄河奔涌、苍茫大地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作品写意、诗化风格融为一体。开篇的“序”另称《源》,引领观众走进作品,此时“黄河母亲”在朦胧的幕后出现。

作品情节共分为六个篇章:《融》《险》《情》《愤》《幻》《涛》,情绪发展由低至高。这其中又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融》与《险》交代了作品开端与背景,冰雪融化的美丽柔和与黄河岩溶边缘难以行进的危险与不易;其次,《情》与《愤》表现了大河与小溪相互辉映后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舞剧陷入低沉的氛围;最后,《幻》与《涛》展示了灾难后河水泛滥凄美景象,中华儿女奋起一搏,与黄河母亲共同迎接困难并胜利的篇章。与“序”相对应的“尾声”又称为《颂》,歌颂黄河母亲。将中华民族拼搏奋进、寻求民族解放与自强不息的征程和意志与奔涌向前的黄河之水完整的联系在一起。

舞剧中有几处较为特殊的情节创作,例如第一篇章《融》,它表现的是冰雪融化的景象。在音乐中能听到雪滴落的声音,它使用这种自然现象给予观众朦胧的季节信息,来预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而非使用常规而又明显的春季形式表达,例如雀跃的、带有希望的曲调,或是生机勃勃的背景装饰,或是表达万物生长的舞蹈动作,这里使用静谧的冰川雪景带着逐渐雀跃的淡蓝渐变色,依靠雪化的声音来感受冬季的离去,春的即将到来。

另一处反差式情节创作,是篇章五《幻》,河水泛滥之后本应该是颠沛流离,万物倾落歪斜不堪的景象,编导选择的却是凄美而沉重的表达方式,符合灾难情绪的同时保留舞蹈的“美”。诺维尔说:“舞蹈比所有美丽的语言更为优美。”舞蹈通过美的一切,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当人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享受,因此這样的情节编排更增添了该版《黄河》国际标准舞的特殊性。

三、舞蹈语言的“分野”与“共存”

“国际标准舞”,顾名思义,它具有国际性与标准化两大美学特征。相对来说,国标舞是规范的、严格的、标准的,在舞种风格上有统一的风格;相反,情绪性、剧场类舞蹈作品不拘于规定的情绪和风格,不拘于统一的步伐和方向。现如今,国际标准舞在其竞技性本质上,逐渐加入了更多剧场的、现代的艺术创作内容,结合不同舞种及门类的创作元素提升国标舞走进剧场的几率,增加国标舞的表现形式,期间这些规定动作不断经历拆分与重组,使国际标准舞在发展道路上被看到更多可能性,它能够出现在任何一个类型的舞台上。因此在这部国标舞版本的《黄河》中,编导创造性地将情绪性创作与国标舞的“标准化”融合,将中国舞与国标舞相融,利用其舞蹈特征的相同与差异性,对各自的步伐进行拆减、消逝又融合,形成舞段与情绪的穿插碰撞,使中国舞与国际标准舞这两个不同的形式美分野在同一个舞台空间并得以共存。

在上半部分开篇《融》中有轻盈移动的摩登舞华尔兹、有拉丁舞带着Bounce动率的桑巴步伐,蓝色长裙上的丝带跟着华尔兹前进走步随风飘曳,如梦如幻,仿佛真的看到了冰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唯美灵动,逐渐融化。在篇章《险》中,黄河向东,日月向西,一根历经沧桑船篙,伸进了黄河五千年,这段男子群舞运用了大量国标舞的元素,包括斗牛、牛仔、伦巴,编导使用斗牛为主的定点步伐与大量二度空间的弓步移动,来表达黄河的湍急与惊险,牛仔舞的踢腿跳跃表达黄河艄公的团结一心、机智勇敢的精神。第三篇章《情》由女子群舞为主,穿插男女双人舞及三人舞,数年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丰收。舞蹈动作融入了拉丁舞桑巴步伐,将桑巴胯位的律动与曲调无缝连接,表达劳动人民辛苦劳作之后大获丰收的喜悦情绪。

下半部分开篇《愤》与《幻》,表现河水泛滥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无助悲泣,这段运用群舞与拉丁双人舞的表现形式,国标与芭蕾共同演绎。通过连续不断地相同风格托举,高低位连贯动作,以及拉丁舞伦巴双人舞的动作技巧,主要表现灾难对人民致命的打击,以及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灾难的伟大精神。尾部《涛》与《颂》,集结了国标舞与中国舞,编导将这些不同风格的舞蹈分布在同一个空间共同展示,巨大的红布被演员齐齐拉下并涌向前方跳跃奔跑的一刻,音乐史诗《黄河颂》同时响起,身着红裙的芭蕾舞演员随着国标舞演员的后退步伐从红布中穿梭冒出,编导利用舞台前方的升降台,使摩登舞演员用这样充满造型定格版的方式再次回到舞台,这样特殊的创作方式使中国舞剧中舞蹈形式创作这一部分,显现了更多新颖的舞蹈表现形态。

四、结语

早在这版《黄河》创作之前,就已存在很多不同舞种的《黄河》系列舞剧,包括芭蕾、古典、民族民间及现代舞版,这四个版本都是以《黄河大合唱》这部伟大的音乐史诗为主调,用他们各自特殊的创作方式,带着黄河所承载的精神力量与民族个性,将观众带回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年代。此时这部国际标准舞版本《黄河》,与其他版本舞种的美学分野显而易见,国标舞的舞蹈语言排他性更增加了“融合”的难度,这部舞剧存在的意义就是创新和突破,编导需要在黄河稳固而古老的“树根”处,浇灌国标舞的“营养水份”,作者李盛在‘“真实”与“假定”交错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文中提到,传统是一把双刃剑,谱系既可以是“巨人的肩膀”,也可能是无处不在的“镣铐”,如何冲破传统的窒碍,怎样达向真正的艺术拓新,这两种不可规避的诉求必然成为其所有“后来者”的永恒追问。国际标准舞《黄河》的首创成功并不意味着创作地停滞,艺术的拓新是永无止境的,“当冰河铁马入梦,一浪胜过一浪的旋律,黄河儿女迸发豪迈的力量,冲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李盛.“真实”与“假定”交错中的《永不消逝的电波》[J].上海艺术评论,2019,(04).

[3]王菡.舞蹈作品《黄河》的四种版本解析[J]艺术评论,2012,(01).

猜你喜欢
黄河
母亲河
这一日,黄河是我一个人的
黄河颂
《荷风秋月》《黄河九天上》
宁夏黄河清凌凌
黄河
前腳放生 後腳撈魚
领袖心系黄河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