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二叶主动脉瓣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2020-05-03 06:15马青艳陈欧迪费洪文简旭华林琼雯许瑞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主动脉瓣瓣膜脓肿

马青艳,陈欧迪,费洪文*,简旭华,林琼雯,谢 秋,许瑞雪

(1.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辅助诊断科,2.心脏外科,广东 广州 510080)

二叶主动脉瓣(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发病率0.5%~2.0%,男性多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其严重并发症,可引起瓣膜反流、穿孔、瘘道及瓣周脓肿等[1-2]。BAV合并IE患者病情进展快,可在数周甚至数天内引起心脏组织严重破坏,死亡风险极高,1年死亡率接近30%[3]。超声心动图是诊断IE及其并发症的首选影像学手段[3-4],全面认识BAV合并IE患者的超声特征,准确判断赘生物附着位置、瓣膜损伤程度,为临床早期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信息。本研究回顾性分析BAV合并IE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和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效能,旨在进一步认识BAV合并IE的超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53例BAV合并IE并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TTE和3D-TEE图像,诊断IE符合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感染性心内膜炎标准。其中男46例,女7例,年龄22~69岁,平均(46.0±10.8)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 iE33型和Philips iE Elit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5-1及X7-2t探头,频率2.5~5.5 MHz,行术前TTE和3D-TEE检查。嘱患者左侧卧,以常规TTE在胸骨旁、心尖、剑突下行多切面扫查,3D-TEE行多角度扫查,观察瓣膜形态、结构、活动度及瓣周组织结构,重点观察瓣膜及瓣周组织破损情况,包括赘生物大小、质地、形态、附着部位及活动度、瓣膜穿孔、瓣周脓肿及瘘道等。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以±s表示连续变异数,以频数或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评价TTE及3D-TEE对主动脉瓣赘生物、瓣叶穿孔、瓣周脓肿的诊断效能。采用配对四格表χ2检验比较TTE和3D-TEE的诊断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和超声表现 53例中,发热22例(22/53,41.51%),血培养阳性者17例(17/53,32.08%)。患者平均心率(88.91±16.32)次/分,白细胞计数(10.15±6.0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6.86(4.80~9.20)×109/L,C-反应蛋白22.60(10.98~39.88)mg/dl,B型脑钠肽1641.00(668.60~6899.00) pg/ml,D-二聚体 835.00(540.00~2237.50)μg/L,肌酐82.90(73.60~102.10)μmol/L,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0.67±9.26)mm,左心室射血分数(59.73±9.85)%。全部患者均有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100%),16例(16/53,30.19%)累及二尖瓣,32例(32/53,60.38%)主动脉瓣穿孔, 28例(28/53,52.83%)瓣周脓肿, 17例(17/53,32.08%)窦道形成。

2.2 TTE和3D-TEE的诊断效能 见表1。

表1 TTE和3D-TEE对BAV合并IE的诊断效能(例)

2.2.1 赘生物 赘生物的超声特点为形态各异,常呈絮状或条索状,常出现在受血流冲刷的瓣膜上,表面毛糙,回声强弱不等。主动脉瓣感染者赘生物常出现在左心室侧,活动度大的赘生物在舒张期可随心动周期进入左心室(图1)。3D-TEE诊断赘生物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53/53),均高于TTE [敏感度90.20%(46/51),χ2=3.24,P=0.02;阳性预测值95.83%(46/48),χ2=2.26,P=0.02]。

2.2.2 瓣膜穿孔 瓣膜穿孔二维超声表现为瓣膜连续性中断,彩色多普勒见偏心性高速射流穿过瓣体(图2)。3D-TEE诊断瓣膜穿孔的敏感度(96.87%,31/32)和阳性预测值(100%,31/31)均高于TTE[敏感度90.62%(29/32),χ2=3.17,P=0.03;阳性预测值93.55%(29/31),χ2=2.06,P=0.03]。

2.2.3 瓣周脓肿 瓣周脓肿典型超声表现为瓣周不规则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彩色多普勒可见彩色血流充填或不充填(图3),本组19例;不典型脓肿表现为瓣周组织增厚、紊乱,失去正常层次结构,本组9例。3D-TEE诊断瓣周脓肿的敏感度为92.86%(26/28),阳性预测值为96.30%(26/27),高于TTE的敏感度67.86%(19/28,χ2=5.54,P=0.02)和阳性预测值86.36%(19/22,χ2=1.593,P=0.02)。

2.2.4 瘘道 3D-TEE诊断瘘道的敏感度为94.12%(16/17),阳性预测值为100%(16/16),高于TTE的敏感度70.59%(12/17,χ2=3.24,P=0.04)和阳性预测值85.71%(12/14,χ2=2.45,P=0.01)。手术确诊17例瘘道,其中12例形成主动脉-左心室通道,2例主动脉-右心室通道,2例主动脉-右心房通道和1例主动脉-右心房瘘道未破溃(图4、5)。

3 讨论

IE是高死亡率疾病,而BAV患者罹患IE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6倍,可能与瓣叶畸形致血流动力学相关[1]。超声心动图作为首选诊断方法,用于分析其超声特征,可提高对于TTE和3D-TEE的诊断效能。

本组BAV合并IE患者血培养阳性率较低,仅占32.08%(17/53),与近年研究[5]报道相似,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疾病临床趋于不典型、标本不符合要求或特殊病原体感染及致病菌变异等因素有关。血培养为诊断IE的主要标准,其阳性率不高往往导致确诊时间晚和漏诊率高。目前影像学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18F-FDG PET/CT、心脏CT新近被纳入IE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但超声心动图仍作为首选的不可替代的一线诊断工具[3],故全面认识BAV合并IE的超声特征意义依然重大。

图1 患者男,24岁,赘生物超声表现 A.TTE; B.TEE; C.三维重建的立体形态图 (箭示赘生物)

图2 患者男,33岁,瓣膜穿孔超声表现 TTE和TEE二维显示主动脉无冠状动脉瓣连续中断(箭,A、C)、TTE和TEE彩色多普勒见高速穿过瓣体(箭,B、D)

图3 患者女,44岁,瓣周脓肿超声表现 TTE显示无冠状动脉窦旁组织紊乱,显示不清(箭,A),二维和三维重建TEE(箭,B、C)可清晰显示脓肿,内呈分隔状

图4 患者男,24岁,主动脉-右心房瘘道未破溃(箭) A、B.TTE和TEE彩色多普勒未见瘘道穿隔血流; C.三维立体图 图5 患者女,41岁,瘘道破溃形成主动脉-右心房通道(箭) A、B.TTE、TEE彩色多普勒可见主动脉-右心房通道穿隔血流信号; C.三维立体图

如瓣膜钙化明显,TTE中易将钙化伪像误为赘生物,导致假阳性;另一方面,如赘生物小(直径=3 mm)、透声差或瓣膜钙化造成图像质量差,可致TTE漏诊,本组TTE即漏诊5例赘生物。3D-TEE可弥补其不足,提高对赘生物的检出率。赘生物直径>10 mm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6-8]。欧洲心脏病学指南[4]推荐对直径>10 mm赘生物并伴有严重瓣膜狭窄或反流者进行急诊手术。因此,临床疑诊IE时,应立即进行TTE检查,如TTE阴性且图像质量欠佳时,应即行TEE,以补充检查;而对TTE阳性者也需进行TEE,以排除瓣周脓肿、瘘道等严重并发症。亦有研究[9]指出,多次复查TTE发现瓣膜有增厚趋势,或原有瓣膜狭窄、反流程度加重,均可作为诊断感染的直接依据。

TTE诊断瓣膜穿孔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在于图像模糊、空间分辨率有限,或穿孔部位被主动脉瓣严重破坏所掩盖;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则为五彩斑斓的高速主动脉瓣反流引起过度诊断。既往研究[10-12]报道,与术中所见或尸检结果相比,超声对于瓣周脓肿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远不如其对于赘生物,但随着超声设备的不断改进及对脓肿认识的不断提高,目前超声对于瓣周脓肿的诊断率已有明显提高。本研究中3D-TEE诊断瓣周脓肿的敏感度达92.86%。TTE对瓣周脓肿漏诊率较高,原因如下:①经胸图像不如经食管图像清晰,经食管空间分辨率较高,可多角度调整、扫查主动脉瓣及其瓣周组织结构;②受瓣膜钙化影响,TTE无法检测到钙化阴影后方的瓣周脓肿;③无冠状动脉瓣瓣周脓肿在经胸图像中位于超声远场而显示不佳,在经食管超声图像中则位于近场而显示清晰;④超声医师对瓣周脓肿认识不够时,易漏诊小病灶及已破溃形成通道的脓肿结构,而将瓣膜钙化、结构紊乱误为脓肿形成,因此,疑有瓣周脓肿或瓣周组织显示不清时,3D-TEE检查极其必要。脓肿形成是心脏组织破坏及感染未能控制的表现,随着脓肿出现,累及传导束者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还可破溃进入相邻心腔,引起主动脉腔瘘和心内分流,造成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心力衰竭加重、死亡风险增加。LALANI等[13-14]指出,脓肿为死亡独立预测因素,其出现常提示局部感染无法控制,建议紧急手术。对有瓣周脓肿者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时,需要彻底清除脓肿,以防感染复发及出现瓣周漏;累及范围较大时,外科往往需要进行主动脉根部或左心房重建术,其难度极大、风险极高[15],故及时准确发现和描述瓣周脓肿及其并发症对于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脓肿在BAV合并IE患者中发病率高达52.83%,远高于其他病变者,可能与瓣叶畸形致血流动力学相关[1],提示对于BAV合并IE者需详细进行多切面扫查,警惕瓣周脓肿形成,并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描述瓣周脓肿情况,为外科早期干预提供依据。由于外科手术视野较小,不易检出小的病变,如小的赘生物、瓣叶穿孔或脓肿形成等,术前外科医生应与超声科医生一起探讨病变细节,术中仔细探查,以防遗漏。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仅纳入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存在选择偏倚,可能影响TTE和3D-TEE诊断效能评估结果;且样本量有限,需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观察。

总之,超声心动图可检出BAV合并IE患者主动脉瓣赘生物、瓣膜穿孔、瓣周脓肿和瘘道。TTE对于瓣周脓肿和瘘道的敏感度较低。3D-TEE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猜你喜欢
主动脉瓣瓣膜脓肿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对比分析二叶式主动脉瓣与退行性三叶式主动脉瓣的超声及临床特点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12例二叶式主动脉瓣超声心动图的回顾性分析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