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0-05-03 13:48周雪莲刘明慧宋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小学生

周雪莲 刘明慧 宋琳

摘 要:采用问卷法调查215名小学生,研究小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对道德推脱和宽恕作用。结果表明:①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道德推脱显著正相关,与宽恕显著负相关。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显著正相关,与宽恕显著负相关。宽恕与攻击行为负相关显著;②道德推脱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宽恕对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道德推脱;宽恕;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作为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行为,自上个世纪就已经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重视。儿童期的心理虐待使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儿童期心理虐待是指是指对儿童有责任义务、关系亲密的人持续、重复地对儿童采取除了与儿童发生身体和性的接触不恰当的行为。研究发现,儿童期心理虐待还会使个体在道德上认为对他人进行身体攻击或言语攻击等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是正常的、合理的,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心理学上把这种不合理的道德认知倾向定义为道德推脱。王凡等人研究发现,个体德推脱水平越高,越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当个体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合理化之后,使其道德底线降低,这样个体更容易做出攻击行为。

宽恕是指个体在身体或心理上受到冒犯后,受害者出于对冒犯者的理解,使自己从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并出现积极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对于冒犯者不再采用打击报复方式的一个内部过程。由定义本身可知,宽恕对于降低攻击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倪伟的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宽恕风格的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判断能力越强。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虐待、道德推脱、宽恕及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小学生自身的道德推脱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并且这一中介作用受到宽恕水平的调节,假设模型如图1 所示。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某小学215名4~6年级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30份,问卷有效率为93.47%。被试年龄范围11~14岁,平均年龄12.42±0.892。

(二)研究工具

(1)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

本研究使用潘辰等人在2010编制的《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该量表包含23个项目,有恐吓、忽视、贬损、干涉以及纵容五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CFA结果显示χ2/ df=1.556,IFI=0.99,CFI=0.90,GFI=0.88,RMSEA=0.51,说明问卷的效度指标拟合良好。经检验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73,具有较好的信度。

(2)攻击性量表

《Buss-Perry 攻击性量表》该量表由倪林英修定。量表包含4个维度,共 29 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在本研宄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63。CFA结果显示χ2/ df=1.281,IFI=0.927,CFI=0.924,TLI=0.914,GFI=0.88,RMSEA=0.036,问卷的效度指标拟合良好。

(3)道德推脱量表

采用Bandura等人(1996)编制道德推脱量表,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由王美芳、张栋玲等人进行修订。共有28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CFA结果显示χ2/ df=1.622,RMSEA=0.054。

(4)宽恕性特质量表(TFS)

本研究使用张登浩和罗琴在2011年修订的《宽恕性特质量表》(TFS)。问卷共10个条目,单维结构,5点计分。在本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 α系数为0.578。CFA结果显示χ2/df=1.780,IFI=0.940,CFI=0.936,GFI=0.960,AGFI=0.919,RMSEA=0.06)。

(三)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描述性统计、信度分析以及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等;采用AMOS21.0、Mplus7.0进行各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以及中介作用分析。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 Harman 单因素方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共有28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被提出,第一个公共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14.22%,小于40%的临界值 。因此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相关分析

对儿童期心理虐待、道德推脱、攻击行为和宽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道德推脱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道德推脱与攻击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宽恕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与道德推脱呈负相关。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说明可以进一步研究。

(三)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分析

在本研究中,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总效应显著(p<0.01),总效应系数为0.832(c),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良好(χ2/df=1.64,CFI=0.914,SRMR=0.05)。道德推脱作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良好(χ2/df=2.490,CFI =0.93,TLI=0.905,SRMR=0.072,RMSEA=0.083)。其次,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 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重复抽样1000次,估计系数a与b的显著性及置信区间。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各预测系数均显著,儿童期心理虐待对道德推脱的效应大小为0.378(a),系数a显著(t=2.765,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23,0.54];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的效应大小为0.498(b),系数b显著(t=5.657,p<0.01),其95% 的置信区间为[0.34,0.60]。儿童期心理虐待通过道德推脱对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188(ab),中介效应值ab显著(t=3.552,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205,0.548],置信区间内均不包含0,说明道德推脱的中介效应成立;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攻击行为的直接效应大小为0.394(c),直接效应值c显著(t=6.27,p<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98,0.559],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说明道德推脱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四)宽恕的调节作用分析

构建宽恕与心理虐待的交互项,该交互项为调节项,构建模型见图2。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宽恕的调节作用模型拟合良好(χ2/df=1.451,CFI=0.912,TLI=0.890,RMSEA =0.048)。心理虐待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效应大小为0.414(t=3.477,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222,0.598];宽恕对小学生道德推脱的起补偿作用,效应大小为-0.270(t=-3.735,p<0.01);心理虐待与宽恕的交互项(tkn)对小学生道德推脱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效应大小为0.143(t=1.609,p<0.05),这说明宽恕显著地调节心理虐待与小学生道德推脱行为之间的关系。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儿童期心理虐待不仅可以预测小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以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来影响攻击行为。即小学生遭受到的心理虐待程度越大,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宽恕调节了心理虐待与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小学生的宽恕水平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宽恕水平可以负向预测其攻击性行为,因此提高小学生的宽恕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这与孙丽君、杜红芹等人的研宄的结论比较一致,即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存在及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要监护人对子女使用暴力沟通方式、不正确的惩罚方式以及过度宠溺子女的行为等,会使子女的攻击行为增多[12]。因此作为家长,要拒绝对孩子使用简单暴力的沟通和管理方式,亲子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依恋关系,是青少年学业进步,以及人格健全的基础。道德推脱对小学生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小学生在进行攻击行为时运用了道德推脱机制,把责任归咎于学校、老师甚至是受害人,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通过积极开展团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责任感,从而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个体的道德水平往往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小学阶段。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道德学习榜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帮助孩子建立道德调节的自立意识。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潘辰.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修订及流行病学调查[D].中南大学,2010.

[2] Hodgdon,H.B..Child maltreatment and agg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emotion regulation,and emotional callousness among juvenile offenders.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Temple University,2009.

[3] 王凡,刘含君兰,赵守盈.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36(03):121-124.

[4] Akhtar, S., Dolan, A., & Barlow, J.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forgiven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2017,56(02):450-463.

[5] 倪偉.中学生宽恕风格的发展及其与道德判断能力的相关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02):98-104.

[6] 潘辰,邓云龙,管冰清,罗学容.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4):463-465.

[7] 倪林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路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2(08):953-955.

[8] 张栋玲,王美芳.道德脱离量表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523-1524.

[9] 罗琴,张登浩,常爱颖.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A].2011.

[10]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06):942-950.

[11] 温忠麟,侯杰泰Marsh,H.W.结构方程模型中调节效应的标准化估计[J].心理学报,2008,40(06):729-736.

[12] 孙丽君,杜红芹,牛更枫,李俊一&胡祥恩.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道德推脱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1):65-75.

基金项目:文章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SHC130。

作者简介:周雪莲(1995.11- ),女,汉族,吉林长春人,17级在读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儿童期心理虐待。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小学生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