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志”和“导行”中培育爱国情怀

2020-05-03 13:59曾朝平
新班主任 2020年3期
关键词:书信爱国爱国主义

曾朝平

近两年,《中华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等节目引领广大民众读经典,关注爱国故事和人物,被称为“文化清流”。在抖音泛滥,“网红”盛行的时代,“文化清流”似处弱势,可走心的改变却让爱国情怀浸润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这不得不引起教育人的思考。

那么,爱国主义教育是否也能走心,多一点学生视角下的真诚观照,多一点本土研究的深刻思考,在坚守内核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喜闻乐见、显而不浅的表达,让学生在真实体验和感悟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巧用学校特质,育志为先

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育者引导。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多种价值的渗透,学生会困惑和不解,甚至会出现思想偏差。“育才先育志”,人只有报国之才而无报国之志,报国就是一句空话。

我所在的葛洲坝实验小学家长们从建葛洲坝、三峡大坝,再到如今参加国家“一带一路”工程建设,常年奔波在祖国和世界各地的建设工地上,学生成了新时代的特殊留守儿童。通过细致走访和调查,我发现,因为和父母少有联系,亲情淡薄,有的孩子不仅不理解父母,甚至还埋怨父母不陪伴自己。“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爱国先从爱家人开始,如果家人都不爱,何谈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呢?我尝试用书信教育把学校的特质变成学生成长的优势,让学生知建设,爱父母,明道理,立志向。

我用“三信”加“一会”的方法引导孩子把父母的工作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聯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建设联系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信”即:班级群“每月一信”、一对一“家校传书”、“亲子书信”远方爱。多年来,除了每个月在班级群里引导孩子立志修身践行之外,更通过“家校传书”和“亲子书信”呼吁家长参与教育,我让家长知道,对孩子不仅是生活上的“扶贫”,更是学习上的“扶智”,精神上的“扶志”和品行上的“扶德”。书信的力量是强大的,凝结着思考和温情的文字传递给学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阿根廷工作的雨菲爸爸来信这样说:“现在全国都在谈中国梦,往大了说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往小了说,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这里,我处处感受到中国的强大,我真是自豪!我好好工作,你好好学习,我们一起努力好吗?”宏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竟然在普通的亲子书信中温暖传递。

2015年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时,小千的爸爸就在震源附近的工地上,我组织学生密切关注时事新闻。当看到中国救援部队到达加德满都,日夜奋战34个小时,让众多受困群众转危为安时,教室里掌声雷动;当传来小千父亲平安的消息时,全班学生松了一口气,小千也流下了幸福的泪水。我倡议大家给小千爸爸写信,小千爸爸在回信中用自己在大地震中奋力抢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中国人万众一心。孩子们看完回信,表情凝重,眼里闪着光。书信,让彼此的心紧紧联结在一起,让爱国的情感在这里萌发。

宇鑫第一次去爸爸的工地时,见到满地的废墟和钢筋混凝土,每天吃不好睡不好,大感失望。但就是在一封封的书信往来中,他逐渐了解到爸爸投入到了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为此感到骄傲。

而“一会”是指“幸福班会”。班会中,请孩子们讲述和父母的故事,配上家长工作的照片和新闻,让学生了解天下之大,树立中国梦。

导行,创新教育形式

很多学校虽然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检查公示、榜样评比、细致考核一样不少。但是学生不愿意戴红领巾,升旗站队推推搡搡,行注目礼嬉笑打骂,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老师讲得热血沸腾,学生神情木然,爱国主题的作业也是草草完成……这些现象不可忽视。

所以,光有外在形式和活动,并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内驱力和文化认同,反思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高定位,低效能,最后都是流于形式和检查。改变之道何在?

导行才能知国,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我尝试用情境体验式、浸润式、游戏参与式等德育活动,做好“润”和“变”,让学生正身、正心、正行。

润,是滋养和浸润

人是环境的产物,会受到文化的熏陶,逐渐发生改变。我们的班级除了“祖国之最”“最美中国”“历史上的今天”“每周励志诗歌”等特色文化活动以外,根植本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重头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民族和亲使者王昭君,晚清爱国学者杨守敬等爱国历史人物的精彩海报互相辉映,学生沉浸其中,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发现,各类小学生作文选及辅导用书很受学生欢迎,而一些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寄托着爱国情怀的优秀书籍却相对遭受轻视,影视剧也是这样。于是我组织“照亮历史”读书会,和学生一起阅读优秀书籍,创立“好书超市”,引导学生写推荐词和书评,和家长一起开设“一盏灯”共读活动,并评选“我心中的英雄”和“最感动人物”。在“彩虹电影院”社团,我将《岳飞传》《我和我的祖国》《三毛从军记》《地道战》等爱国影片引入课堂,通过看电影、聊人生、制海报、画导图、写感悟等形式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变,是改变和创新

一变“教”的形式。在“仿客创客说经典”活动中,我针对学生喜欢新事物,爱模仿的特点,把《经典咏流传》《成语大会》《曲艺杂谈》等节目引入课堂,将舞蹈、小品、相声、评书、快问快答、改编流行歌曲等穿插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改以往的朗读、背诵形式化和教条化的传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背诵和改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学生兴趣大增,我们还引进了抢答快答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也变得时尚好玩。

二变“学”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做小,做细,扎实落地,观照个体感受和体验。让喜欢用手机拍照的学生做《我的家乡》微电影,制作《我家全家福》美篇,晒《我家乐事多》抖音,学主播说新闻,讲讲自家的家风和家训,做名言警句书签送给同学,做爱国人物和故事扑克牌,等等。假期,倡议家长带学生参观祖国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参加社会实践,并合作完成游记打卡,将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尽收心中。

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一位教育者的社会担当,更是对“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有力回应。教师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把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烹制成学生喜欢的精神大餐,扣好学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好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书信爱国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失窃的书信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