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三大挑战及其因应

2020-05-03 13:48熊来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因应宗教信仰挑战

摘 要:文章基于对江西J大学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构成我国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三大挑战有:学生理性认知浅表、缺乏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宗教渗透方式多样。高校必须采取依法治理校园宗教事务、做好对大学生的宗教知识和宗教形势教育、精准关注学生利益和需要等举措妥善应对宗教渗透。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挑战;因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宗教思想具有隐蔽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尤其是对于具有强烈传教冲动的西方宗教,必须高度警惕防范。高校是大学生高度集中,不同社会思潮汇集、交流交锋的场域,做好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工作,对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J大学学生宗教信仰基本情况及成因分析

文章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西J大学近800名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有如下主要问题:

(一)理性认知浅表

在问卷调查中,承认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有65人,占比8.6%,其中明确信仰西方宗教的有28人,占比3.7%;确定以后也不会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有288人,占比38%;处于两者之间即现在没有、不确定以后是否有的学生有404人,占比53.4%。调查表明,虽然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只是少数,且他们信仰的宗教呈多样化分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但目前绝大多数同学并未将信仰宗教作为其人生信仰从而获得终极关怀的理性选择。然而,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是:结合“怎样看待大学生信教”的回答情况(支持与反对信教分别为64、85人,608人持无所谓态度)与“如果有一个宗教,不限制你的任何自由,你是否原意加入”的回答情况(原意与不愿意分别为32、248人,视情况而定477人),六成以上的同学对信仰宗教持开放态度,说不定以后有可能會信教。

(二)缺乏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

在调查访谈学生信教原因时,有44人承认是由于民族传统、长辈家人的因素,有28人则由于家人病故、自身情感孤独、对现实无能为力等原因而信教。结合现在不信教学生对“如果你信仰宗教,那么原因是(多选)”的回答情况,140人回答“个人心理需要,精神寄托”。这表明家人或同学、朋友的影响较容易使学生靠近宗教,宗教的情感慰藉和社会支持作用对家庭有变故、自身境遇不好、与他人关系不和睦、社会支持不良的同学有着较强的吸引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3] 作为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宗教犹如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信教的人可以在这面“镜子”中反观到自己的痛苦与形象,并幻想从中超脱它。这也很大程度地解释了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缺失者为什么更加偏爱信仰宗教。

(三)宗教渗透方式多样

在问卷调查中,16名同学坦诚经常有人对他们宣传宗教,272名同学认可偶尔有人对他们宣传宗教,436名同学则认为从未有人对其宣传宗教。结合“你在大学校园里曾遇到哪些向你传教的人员”的回答情况(回答本校信教的同学、外校信教的同学、国内教师、外籍教师、校外宗教人员分别为60人、40人、8人、8人、104人)。这表明,不同身份宗教人员向大学生传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传教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同学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接触联系而被动传播。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本校信教的同学或教师、外籍教师由于凭借其同学或老师的身份,比较起校外宗教人员在传教的过程中更具有便利性和渗透性。他们往往会打着聊天座谈、学业辅导、聚会等幌子有目的地宣传宗教。而校外宗教人员往往是通过搭讪、散发传单的形式传教,容易引起他人的戒心,传教的成效反而不大。在访谈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同学会通过浏览宗教网站主动地去了解某种宗教。宗教网站因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虚拟便捷,且难以监管,业已成为西方宗教对高校渗透的首选方式,应当引起足够警觉。

二、防范宗教对我国高校渗透的现实紧迫性及其意义

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新时代,高校防范宗教(特别是西方宗教)的渗透具有特殊的时代紧迫性及意义。

(一)防范宗教渗透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迫切要求

没有高校的安全和稳定,高校使命的承担履行则无从谈起。宗教渗透是境外势力打着宗教的旗号或以宗教的名义,以推行他们的政治意图和价值观念的传教活动。近年来,境内外势力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点,千方百计地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拉拢学生信教。大学生在宗教渗透影响下倘若信仰宗教,似乎是个人信仰的私事,倘若信教学生坐大形成一定“气候”,就有可能在境外势力的蛊惑煽动下成为学校安全稳定的风险源,进而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习近平强调:“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宗教事务无小事,一旦有事就会引发舆情关注。因此,高校必须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底线思维,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

(二)防范宗教渗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客观地说,真实的宗教具有一定的劝人为善、心理情感的抚慰功能,但其本质上是相信超验世界而非追求客观规律的非理性主义世界观,与教人求真的科学精神相悖。“宗教信仰不追问‘为什么可信,而是‘信;科学学说不是问‘信什么,而是要问‘为什么可信。”人类以常识、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宗教是以信仰的方式把握世界,而科学是以求真的方式把握世界。西方哲学史家罗素,在比较神学、哲学和科学的区别时,说道:“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6] 也就是说,宗教诉诸于神的启示或权威的教条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而科学则诉诸于人之理性去获取确切的知识。教育是传承文明和探索真知的领域。大学生信仰宗教无疑有悖于大学理应探寻真理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防范宗教渗透既是大学教育的本质使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三)防范宗教渗透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科学理论,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和宗教信仰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信仰,是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信仰;宗教信仰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信仰,我‘信因而我信仰。”新时代,要确保我国高校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标的实现,帮助大学生树立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抵御和防范各种宗教思想渗透诱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伎俩。

三、新时代防范宗教对高校渗透的对策与建议

新时代,面对宗教渗透校园的严峻复杂形势与挑战,高校要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其对于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妥善应对。

(一)提升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依法治理校园宗教事务

习近平强调:“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一方面,针对高校存在由于民族信仰原因而信教的少数民族学生和因为家庭原因确有宗教信仰的极少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应当成立专门的宗教事务治理力量,为信教同学提供合法的必要的服务,要求他们到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但绝对不允许其在校园传教及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师生参加非法宗教组织和宗教聚会活动,严禁宗教教职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走上讲台。另一方面,依法打击境内外有政治目的和背景的针对大学生传教的活动,一旦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私自传教、组织宗教聚会活动,必须依法予以坚决制止和取缔。密切联系学生群众,建立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为骨干的信息网络,及时察觉宗教渗透的苗头和动向。当今世界,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宗教渗透的重要推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高校要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强化互联网思维,认真对待网络传教问题,并协同公安、网信办、媒体部门、校园网信队伍,依法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坚决抵御利用网络进行宗教渗透。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做好对大学生的宗教知识和宗教形势教育

如果说依法治理校园宗教事务是属于防范宗教渗透的外在的治标之举的话,那么,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从思想上做好对大学生的宗教知识和宗教形势的教育就更为本质和重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地阐明了宗教的本质、作用、生成及消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高校开展宗教知识和宗教形势教育的理论依据。新时代,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习近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适应。针对不少大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宗教,不了解宗教知识、宗教形势的实际,高校有条件充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知识和宗教形势教育。一方面,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做好信仰育人,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切中并回应学生所关注的理论困惑,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哲学社科类教师“同频共振”,充分发掘本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专业视野角度理性客观地看待宗教,进而促使知识理论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统一。另一方面,高校要教导学生党团员做坚定的无神论者,牢记党的性质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动影响身边的同学。

(三)精准关注学生利益和需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恩格斯指出:“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进入意识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动机、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是对其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而这与他们的利益和需要紧密相关。当然,这种利益和需要既可以表现在物质经济方面,也可以体现为情感慰藉、身份认同、社会支持等。新时代,高校防范宗教渗透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精准关注那些家庭情况特殊、心理健康有问题、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社会支持不良的学生群体,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心理疏导及必备的帮扶,以防其倒向宗教。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和感化学生,像盐融入食物一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优秀大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阳光向上的心态、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消解宗教思想的侵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301,377,3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2009:52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333,557.

[4] 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J].求是,2019(14).

[5] 陈先达.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N].光明日报,2016-03-02.

[6]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63:11.

[7] 习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04-24.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大学生党建与防范宗教渗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DJYB024。

作者简介:熊来平,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因应宗教信仰挑战
另一种“宣抚”:杭州沦陷初期外侨对日交涉与日军因应
紧扣学情巧预设 动态因应助生成——从一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同课异构谈以学定教
突然DPI
TPP知识产权规则:高标准保护与中国的因应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