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麻黄母肉鸡的生长发育规律的试验研究

2020-05-06 10:04郭力伟徐昌领冯定远左建军韩业东
饲料工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麻黄周龄肉鸡

郭力伟 徐昌领 冯定远 左建军 韩业东

(1.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471002;2.东莞市海大饲料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147;3.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4.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35)

三黄鸡是中国的传统鸡种,体型小巧、外貌靓丽,具有羽毛黄、爪黄、喙黄的外貌特征,是地方品种经过纯种选育形成的优良品种或者与外来品种杂交育成的杂交种[1],笼养麻黄母肉鸡(三黄鸡的一种),为专门供香港消费的肉鸡品种,因其肌肉丰满、肉质嫩滑、骨细皮薄、美味可口而深受香港消费者青睐,其饲养区域主要位于广东。

畜牧生产上,生长曲线是用来描述动物体重随着日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变化的指标,一般横轴标注的是时间,纵轴标注的是测定值,一般分为个体生长曲线和群体生长曲线,群体生长多呈S 型,它反映了生物或各个体组成部分成熟的内在动力与这种动力进行表达时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2]目前有一些针对三黄鸡生长规律的文章发表[1][3],但对笼养这种特定条件下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笼养麻黄母肉鸡生长期各周龄增重指标,探析其生长发育规律和生长潜力,为该品种的饲养管理、饲料营养指标设计以及品系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分组设计

选用健康1日龄麻黄母鸡10 000只(广东某种禽厂),舍内笼养,自由采食、饮水,常规免疫,饲养期分为雏鸡阶段(1~3 周)、中鸡阶段(4~7 周)和大鸡阶段(8~11周),试验日粮的营养水平见表1。

1.2 指标测定

称量1 日龄雏鸡体重,并于每周龄末随机抽取72 只鸡,2只一组,停水停料12 h后空腹称重,记录每周末平均体重和喂料量数据,计算绝对增重、相对增重和最终料重比。

绝对增重(g)=本周末增重-上周末增重

相对增重(%)=(本周末体重-上周末体重)/上周末体重×100

料重比=采食量/增重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利用Excel 2016 进行初步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体重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各周体重变化情况

0~11周龄麻黄母鸡各周龄体重、日增重、绝对增重和相对增重见表2。

由表2 可知。在0~11 周龄的试验期内麻黄母鸡体重随着日龄的增加,体重逐步增长,其中第8 周龄绝对体重增长最快,周增重达到309 g以上,日增重达到44.27 g;1周龄时绝对生长速度最慢,日增重为8.4 g,但是相对增重率最高,为145.79%。

表1 试验日粮的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表2 0~11周龄麻黄母肉鸡体重

根据表2的测定结果,以周龄为横坐标(X),分别以体重、绝对增重和相对增重为纵坐标(Y),绘制相应的图表,见图1、图2和图3,体重累积生长曲线见图1。

图1 麻黄母肉鸡累积体重生长曲线

从图1可以看出,0~11周龄麻黄母肉鸡的累积体重呈现出不规则的“S”型曲线。

图2 麻黄母肉鸡绝对增重曲线

绝对增重曲线见图2。从图2 来看,绝对增重曲线大致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4 周,第二阶段为4~6周,第三阶段为6~9周和第四阶段9~11周。第一阶段的前两周,绝对增重呈上升趋势,在第3~4周,绝对增重曲线相对比较平稳变化较小;在第二阶段的第5 周,绝对增重上升;而在第6 周,绝对增重又逐步下降;在第三个阶段的7~8周,绝对增重再次上升,在第8~9周又开始逐步下降;在第四阶段绝对增重在经历缓慢上升以后,又开始下降。

图3 麻黄母肉鸡相对增重率曲线

相对增重率曲线见图3。从图3 来看,麻黄母肉鸡的相对增重率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4 周,相对增重率表现为下降;第二阶段是第5~6周,第5周相对增重率上升,第6周相对增重率下降;第三阶段是第7~9 周,相对增重先是上升,然后是下降;第10周,相对增重率略有上升,第11周略有下降,总体比较平稳;相对增重率曲线和绝对增重曲线表现相对比较吻合。

2.2 雏鸡、中鸡和大鸡阶段的采食量和料重比

笼养麻黄母鸡小鸡、中鸡和大鸡阶段的采食量和料重比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麻黄母鸡小鸡阶段料重比最低,为1.00,中鸡阶段料重比为2.36,大鸡阶段料重比为2.88,累计料重比为2.44。

表3 麻黄母肉鸡雏鸡、中鸡和大鸡阶段采食量和料重比

3 讨论

3.1 家禽的生长发育具备一定相对稳定性,在一定阶段内绝对生长、相对生长及饲料转化率的结果可在生产中得到重复,因此生长曲线的拟合分析是家禽育种和生产的基础工作,可以用来指导饲养管理和实践[3]。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生长曲线研究工作[4-8],但是对笼养麻黄母鸡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可以参考的文献不多。笼养麻黄母肉鸡各周体重的变化结果表明,0~11周笼养麻黄母肉鸡累积体重增长曲线呈现S 型,这与马发顺等[9]关于京白鸡生长规律的研究,张红等[10]关于溧阳鸡的研究,以及朱志明等[11]关于藏鸡的研究,还有葛剑等[12]关于河北柴鸡的研究结果相似,笼养麻黄母肉鸡为中国所特有的地方鸡种,其生长规律具备黄羽肉鸡生长规律特征[1],在三周龄以前绝对增重不大,但相对生长强烈;4~6周龄绝对增重不断上升,而相对生长不断下降;在7~11周龄绝对增重不断下降,相对增重也不断下降;另外可能该鸡种上市特点也影响到其生长曲线,因为该鸡种达到上市要求时,并不是在料重比最佳时,而是在其体重达到2.0 kg的标准体重时。

3.2 料重比是指饲养的畜禽增重1 kg所需要消耗的饲料量,它是评价饲料报酬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鸡只健康的情况下,主要由饲料的质量和动物的遗传潜力所决定。笼养麻黄母肉鸡在小、中、大鸡阶段料重比符合鸡只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1],随着日龄的增长,料重比逐步加大;在本试验中,该鸡种在小鸡阶段饲料转化效率较高,中鸡阶段料重比较高,大鸡阶段料重比最高。

3.3 广东是笼养麻黄母鸡的主要养殖区域,该鸡的达标体重是2 kg,脚色12度,皮色9度,并且一定要有一定厚度的皮下脂肪。目前对于该鸡种生长规律的研究的文献不多,而对于该鸡种雏鸡阶段、中鸡阶段和大鸡阶段营养指标的研究文献就更少,需要对脂肪、蛋白质的合理设计水平做更多的研究,为基层生产提供支撑与指引。

4 小结

广东笼养麻黄母肉鸡,为广东所特有的供港鸡种,目前对于该鸡种生长规律的研究数据比较匮乏,生长规律的研究对于肉鸡营养指标的设定、饲养管理和品系优化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本试验对该鸡种进行了累积体重生长曲线,绝对增重曲线,相对增重率曲线和阶段料重比的研究,通过本试验我们发现,该鸡种的累积生长曲线大致呈“S”型,与其它鸡种基本相似;绝对增重曲线和相对增重曲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布,提示我们可以在其生长高峰附近提高饲料营养标准,而在生长低谷附近适当降低营养指标,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料重比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步增大,与其他鸡种相同。

猜你喜欢
麻黄周龄肉鸡
白羽绿头鸭生长与产肉性能研究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肉鸡腹水咋防治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心中的麻黄山
褐壳蛋鸡
蛋鸡和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