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骑白马,不骑黑驴

2020-05-07 11:20刘勃
南方周末 2020-05-07
关键词:坐骑骑驴驴子

刘勃

“词为艳科”,要写出风月场中那种淫靡豪奢纸醉金迷的气氛,坐骑更加是非马不可的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一个宋朝人在写诗作文和填词的时候,好像不是一个人。明朝大才子王世贞说,读苏东坡的文章,觉得才情很好,但没什么文化,读苏东坡的诗,觉得学问很好,但没什么才气,但困倦的时候读一读苏东坡的小词,“亦觉神王”,特别提神醒脑。

这种分裂,也体现在对待坐骑的态度上。

写诗的时候,宋朝人喜欢骑驴。

当然这里有很实在的原因,驴子比马便宜很多,尤其是宋代和之前的唐朝比:疆域缩小很多,产马区基本沦陷;而教育发展迅速,所以穷书生数量激增。马成了稀缺资源,文人才不得不和驴子打成一片。

当然也可以提供更有文化深度的解释:宋朝才真正奠定了文人内敛高雅的情致。看起来很丑,但其实很美;看起来很离谱,但其实真正把握住了精髓;看起来很卑贱,但其实包孕着极其崇高的境界;看起来很失败,但情怀的光辉,照耀进遥远的未来……凡此种种态度,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到宋朝人手里,才真正发展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驴子虽然廉价,却是寄托这种情致的极好载体。

唐朝的穷文人固然也骑驴,但宋人对这个事实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他们自己。

如张伯伟先生考证,孟浩然骑驴的形象,最早似乎只见于晚唐一个不知名的诗人的作品,但苏东坡可是明明白白写了“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等几首诗。这相当于一个小透明说了个段子,被大V转发,然后这件事就被当作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杜甫确实是骑驴的,“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是名句。宋朝人就给杜甫画像,再配上诗歌说:“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丹青无限手,还有工夫画我无?”

宋朝的有识之士当然看出来了,杜甫可以浅白,但不会这么没有余韵,这诗肯定是“好事者为之”。但架不住这种图文并茂的东西容易传播。就像今天,有人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啥啥啥”,一般人也就接受了,捧着《鲁迅全集》跟吃瓜群众解释,这话鲁迅没说过,是会累死的事。

当然,宋朝人也确实拿出了自己的骑驴杰作。如苏轼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陆游的“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都是代表。

但是,填词的时候,驴子立刻就少见了,还是要骑马。有人统计,《全宋词》中马的意象出现了1800多次,而写到驴的,也就是三十多首。

可能是因为,诗歌是表现诗人的气节的,我很穷,但是我很骄傲,所以不妨骑驴。但“词为艳科”,很重要一个功能是用于和欢场女子交流,骑着驴堵在青楼门口,唱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 只怕迎来一排排白眼。

追求女性的时候,总是要舍得花钱,才撑得起排面的。要写出风月场中那种淫靡豪奢纸醉金迷的气氛,坐骑更加是非马不可的。

如晚唐韦庄《菩萨蛮》里的名句:“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上半句里的马要是换成驴,下半句就只能写雪地红梅,而不能是满楼红袖了。再如晏几道的:“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这是极美的相思,但青骢马一旦替换成老蹇驴之类,画风就清奇起来。

正如知识和品位,不能通过接触传播,写到情和欲的世界,宋人为驴子精心建构的文化内涵,就一点不派用场。还是骏马所代表的富贵与精力,更具简单直接的美感。

驴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既被当作蠢笨的代表,又仿佛有某种智慧的神性。正如中国文化人和驴子在一起,构成一幅既寒窘又孤高,既落寞又超逸的画面,西方的文艺作品中,也常有驴背上的智者。

当然中西最相似的地方,还是一讲爱情故事,通常就没驴子什么事了,那个英俊少年,终究应该是骑马的。白马王子才配得上公主,骑着黑驴的王子,不敢想。

(作者是大学教师、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坐骑骑驴驴子
父子骑驴
驴子的坏主意
父子骑驴
我的坐骑
想走遍全世界的驴子
驮盐的驴子
奇特坐骑
外婆的坐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