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道路契合国情,理论指引发展

2020-05-08 08:12刘艳刘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情新时代道路

刘艳 刘妮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历史观、发展观、共富观及和平观,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观、生态观、改革观和共赢观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发展。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时代;道路;国情;理论;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要完成的责任与使命,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新时代的使命,新的矛盾转换,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却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提出了新的命题。正确的道路与科学的理论是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科学的理论是符合逻辑的,可以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判,是对逻辑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相结合而决定的,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解决好新时代命题与国内矛盾的转换内在需要。新时代下的指南是历史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理论与政策的集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中国道路中的历史观,理论中的人民观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百年前,国力羸弱、国家风雨飘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何去何从,人们束手无策。最终,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带领人民群众经过卓绝的探索与斗争,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让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从欧洲,从苏联,跨越时间与地理的界限来指导中国的伟大事业。结合实际情况的创新精神、大胆实践敢为人先的勇气、冲出繁琐教条的魄力开启了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们群众的选择,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的伟大实践。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坚持人民观,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才可以推动历史朝着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前进。新时代下,国内矛盾的转换,是在新的历史定位上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离不开人们群众的伟大参与,人民群众在推动着历史和创造着历史。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历来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地位。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他们有权利享受这个国家带给他们的各项福利,他们也有权利去建设全面现代化的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人民群众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小岗村的大包干到民营企业的强势崛起,人民群众不但对在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是社会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道路中的发展观,理论中的生态观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新时代下的发展是一条绿色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同样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在生态方面的忽视,我们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新时代下的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了发展的理念,转换了发展的动力,释放了发展的潜力,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指南。新的发展理念既有创新驱动发展又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清洁能源发展,生态保护优先这些实实在在的让发展成果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新需求,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生活到达了小康水平,但这是初级的小康。要想达到全面的小康,就必须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结合,保护优美生态环境,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只有发展才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现代化是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有张力,生态有红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助推中国的绿色发展,这些创新性的理论为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要走的道路不仅仅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更是要与其相适应的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新时代下,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求温饱”更是“盼环保”,不仅要“谋生计”更注重“要生态”。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态期盼也开始日益凸显。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空气和水质量较差,人民日常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在农村,环境脏乱差、饮水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人民对清洁空气、洁净饮水以及优美环境等的新要求、新期盼,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仅仅是天蓝、地绿、水净,不仅仅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更是物质丰富、人民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中国。“美丽中国”的目标把环境保护融入社会整体发展的总目标,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態文明的关系,就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转变生产方式。倡导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环保和生态意识,注重保护环境,养成合理的消费行为,创造整洁、美丽的生存环境。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继续加强重点技术攻关与创新,积极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和谐发展,不断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中国道路中的共富观,理论中的改革观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差异的缘由,导致各个地区的发展极度不平衡,贫富差距大,面对这些困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中央与时俱进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新时代下,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长,购买力不断增强,以从对温饱需求转换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否认,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挑战,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全面推进、多方面进行是新时代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局面,在改革期间,其注重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作行是从来都没有出现的。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前所未有。新时代下,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上升,现在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深层也更加复杂,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或大或小阻力,改革势在必行。“蹄疾而步稳”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下定决心去啃掉这些难啃的“硬骨头”。

四、中国道路中的和平观,理论中的共赢观

追求和平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中,中华民族对于和平的渴望比任何民族都强烈。步入21世纪,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局部战争和冲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中国一贯坚持维护世界和平,我們向世界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都是我们坚持和平道路的真实写照。人类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下中国向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这三者只有外延上的区别,没有内涵上的区别,这都是中国和平基因的写实。中国道路的选择始终与世界息息相关,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世界视野直接左右着中国的发展之路。从中国认识世界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认识世界是从狭隘到宽大、从局部到全面,先是自我保护式的发展,后来转变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态度来看,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从闭关锁国到开放迎接。从清末年间,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排斥和自守,被动的卷入到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动走出国门,建立和平外交,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不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所处全球背景下的状况,主动融入全球一体化,积极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模式。

在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中,在中国步入新时代下,我们不仅为维护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还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出了我们的方案,那就是互利共赢,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中国快速发展的巨大红利。零和博弈的思维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思维模式,西方国家的发展只顾自身,而我们的互利双赢、共赢则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和平观为我们的共赢观提供保障,共赢观为我们的和平观保驾护航。追求和平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民族基因中,中华民族对于和平的渴望比任何民族都强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崛起指明方向。

新时代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从强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时期,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新时代下,我们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12,18.

猜你喜欢
国情新时代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