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2020-05-08 08:12陈冬仿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学协同育人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最具有活力的群体,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是否成功,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平均水平,这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综合程度。然而,任何单个组织都无法独立完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需要彼此配合协同合作,因此高校如何科学的整合学校内外的教育机构与资源,通过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高效完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学;课程思政化;协同育人

就目前的国家发展态势来看,“协同”理念已经渗透到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也包括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高校。“协同育人”早已经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崭新趋势。将“协同育人”的理念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中已经迫在眉睫,高校在秉承“协同”的宗旨基础上,打造完善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校内外的教育机构与育人资源,集中各方力量与智慧,使各方教育机构之间能够做到充分配合与彼此互补,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思政课程创新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单纯的借助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当今的高校需要发挥多学科的教学优势,做到多元化全方位全课程的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我国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始终都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不仅应该作为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首要教育责任与工作目标,更应该成为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们责无旁贷的事业目标与岗位责任,尤其是直接参与大学生各专业课程的高校教师们,更应该将“立德育人”作为教育事业的终身使命,不能单单的依靠思想政治课程来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要明白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与价值的引领是本分也松懈不得,要所有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集合全部的教育力量,将思政理念与价值教育融入所有的专业课程当中,要让大学生时刻沐浴在道德素养的培养阳光之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探索中,要制定科学的制度模式与奖惩机制,在实施教学创新时做到明确岗位责任奖惩分明,对思想觉悟较高积极配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的高校教师予以奖励与表扬,而漠视其重要性的个人则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相应的惩罚。要让“专业课程思政化”顺利在高校中开展并成为常态,以实现思政教育对所有专业课程的渗透。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前行路上,要坚定秉持着紧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思想战略高度,牢记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熏陶的重要基础与教育核心,而其他课程作为分支,要充分将思政理念融合进去。要将思想政理论课程、道德素养综合培养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科学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多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化”并不是简单的在所有的专业课中夹杂思政课程内容或者是新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政理念科学和谐的融入其他专业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强化原有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加并细化其他专业课程中的隐形思政教育内容,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念的引导科学的融为一体,在高校教学体系内构建全方位思政树人的教育网络。高校的思想政治主课作为显性思政教育课程,是集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以及塑造三观的核心课程;而其他融入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则作为隐形思政教育发挥着思政熏陶的浸润作用,二者彼此配合相得益彰,高校得以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大熔炉”。

二、构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化与思政协作育人体系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意识引领先锋,塑造科学的思政协作育人体系对高校实现带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意义深远,是占领高校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有力手段,更是锻造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优秀德行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落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的需要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在不断的加强,并迅速的上升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与此同时,一些矛盾与问题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显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较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失衡等现象日益突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协同”理念顺势而出,人们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富强。要解决以往的观点偏颇与思维狭隘以及能力不足等问题,就要集合更多的力量团结协作,让整体的目光观望全局,和众人之力发挥集体效能。只有人民的力量集中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协同”的理念是科学的理念,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协同”理念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应该进入其他领域发挥其效能。而教育行业正是与经济发展同命运同步伐的重要社会领域,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建设空前的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即要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灵魂。在当今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成为现代人们最为重视的焦点。在这样的态势之下,高校将培养大学生掌握高精尖科学文化知识放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首要地位,相对而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被相应地弱化,从而出现了许多学习优秀却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失衡现象,这样下去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更会影响到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方式和重要基础,因此要大力支持高校的思政教育事业,将“协同”的理念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使高校内的每个教育环节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一份子,让思政熏陶深入到每个高校子系统的内部,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育人目标。

(二)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

高校是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先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将主流意识形态驻扎到大学生的思想层面当中,使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标准以及社会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大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都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西方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涌入,对三观还未塑造坚固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网络的四通八达为大学生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但网上充斥的负面信息也不断的刷新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网络提供的娱乐方式多如牛毛,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就陷入过度娱乐的沼泽之中,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不仅荒废了学业,还容易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之下,高校必须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对抗外来的思想侵略与冲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大学生的血液之中,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毒素从大学生的思想当中清理出去。通过高校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协作”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牢牢掌握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局面,引领大学生正视自身的国民责任,并清楚认识到负面信息的危害。因此,面对目前严峻的形式,高校应该积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全面协同各方面育人力量共同抵御西方文化的不良影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积极占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协同育人”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要以“育人”的本质为基础塑造“课程思政化”的教育核心理念,將高校打造成塑造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德育熔炉”,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之中,既要注重在价值引领与思政熏陶中积累知识基础与文化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道德素养的塑造与价值引领,增大显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隐性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让两者融会贯通,实现从“思政专业课程”向“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创新与变革。“协同育人”解决了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内部资源单一难以革新的问题,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2-43.

[2] 潘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7):87-88.

[3] 李卫东,黄祐黄金燕.高职建立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思政育人机制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9(07):107-110.

[4] 鲁熙.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2):73-74.

[5] 王丽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基金项目:文章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项目编号:JY201907。

作者简介:陈冬仿(1978- ),女,河南西平人,河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史、城乡社会学。

猜你喜欢
高校教学协同育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从教育的本质意义浅谈微课的作用地位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现代建筑技术协同育人基地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