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重塑国家观的探析

2020-05-09 13:39韩月娥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中国

韩月娥

摘 要: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发展潮流,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坚定力量的中国不仅要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发展自身,更是希望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突出矛盾也使得“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损害了各方利益,中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和偏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国际社会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塑中国的国家观,向世界回应中国的态度和理念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观;重塑;中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07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上层建筑的全球化互动,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全球化使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的命运不知不觉连在了一起。世界各国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获得发展机遇,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全球化在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经济发展不平衡、收益分配不均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高涨,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使全球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甚至出现了“逆全球化”。2017年1月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作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为推动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智慧。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进一步深入解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后这一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文件,2018年3月全国两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宪法,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能够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提供思想引领。中华民族作为世界民族的重要构成,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构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增进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交流与认同,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要求重塑中国的国家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国家观包含了公民对祖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不同层次的认知、看法、观点和认同,正确的国家观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起着无法替代的思想引领作用。

1 国家统一: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意识

重塑国家观的前提和核心就是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更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国家意识,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受害”。在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是公民的义务,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是重塑国家观的核心。从历史看,香港澳门的回归使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从现实来看,台湾的统一具有现实必然性,只有国家统一人民才会幸福。但是目前国内依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在整个世界都连为一体的趋势下,国家内部却出现了分裂势力,“藏独”“台独”和“疆独”等分裂势力受到国外敌对势力和组织的挑动,影响着国家安定和社会稳定,国人容易受到国外反动势力的挑拨,说明对国家统一基础上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缺乏正确统一的认知,最终受到损害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正确的国家观是在准确把握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当国家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国家整体观念会被淡化,民众总是在最黑暗最惨痛的历史教训下意识到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在和平年代更需要注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现代国家观。

2 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成为全球化浪潮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发展機遇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国人的认知和观念,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舆论的炒作,不仅影响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甚至也影响到了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网络影响加深的状态下公民的浮躁心态越加明显,在网络信息社会公民很容易丢弃理性,理性缺失的网络社会中人们不愿意独立思考而倾向于发泄感情、盲目跟风,这样的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从被卷入全球化、被动参与、保守应对到主动引领全球化潮流,在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不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日后也将以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推动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不论是从思想还是行动上中国都在践行这一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在国内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国民,在国际上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人民。中国在与世界文明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不能跟着别人的路走而是要在继承自身独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直面挑战但不惧怕挑衅,独立自主的走自己的路。中国社会的转型要在内部改革和外部优化同时进行的基础上稳步完成,既要在防止狭隘民族主义的同时树立民族自信,又要在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抵御外部渗透,要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否则也就不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美贸易战,也就不会出现英国脱欧的现象,中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融入世界,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我们还要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就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国公民对自己的国家要走的路要有认同感,要看到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适合本国国情、能够促进本国发展的道路才是应该坚持的,外在的诋毁和质疑只需要用事实来回应。

3 政治认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增进国家认同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对广大人民群众实行民主、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的基础。”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要消灭阶级差别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的特色道路,不做资本主义的附庸也不做发达国家的尾巴而是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独立,当然即使是走自己的路,路上也不免出现其他的声音、质疑和诽谤,国民自然也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有比较就会有选择,当选择变得多元化,人的思维和认识就会出现混乱。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越加明显,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源源不断的体现出来。不管外部条件如何,各族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当前和将来要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首先要认识到自己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正是因为祖国的庇护才有人民的幸福生活,热爱祖国并且认同祖国;其次要认识到伟大的祖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体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还要认识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经过继承和再创新的中华文化会发挥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能够促进中国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加突出,西方文化也在无形之中不断冲击着公民的观念,公民的排斥、质疑心理越加明显,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政治认同出现的弱化现象阻碍着社会主义的前进和政治稳定,增强政治认同、增进国家认同,增强道路自信、重构国家观念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4 国家自信: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挖掘资源增强大国自信

不论是古代中国的辉煌与灿烂还是近代国人的革命与热血,不论是革命年代先辈们的坚韧与毅力还是和平年代国人的奋斗与坚守,不论是1949年后的改造与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不论是70年的成就还是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都令世界瞩目,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即使是前进道路上出现了不少的苦难与挫折,但中国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阳光大道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贡献。中国的发展给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提供了借鉴,卓越的中华文明是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应该坚定大国自信。国家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国家自信的根源,要树立大国自信,就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并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合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制度,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坚定国民自信、坚定国家自信。国家自信是一国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若是妄自菲薄的被發达国家牵着鼻子走最后必然只会沦为炮灰,谦卑而不自卑是在国际社会上应该秉持的态度。

即使全球化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命运都联系到了一起,但是国家依然是把各民族和公民独立个体联系起来的最高形式,是公民个体、各民族存在的坚强后盾,地球是世界各国人民生存的基地,国家是各国国民生存的家园,世界连为一体的现实下隐含的是国与国之间激烈的竞争与较量,和平的时代潮流之下实则暗潮汹涌,各国只有不断发展自身,加强国家话语权建设,才能在国际社会上维护好正当权益,硬实力比拼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软实力上的较量,面对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更应该强化国家意识和国家观念,塑造正确的国家观,重塑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国家观,坚持中国态度、代表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走好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0-54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8-59.

[3]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528-529.

[4]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37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6]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9.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塑中国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