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科学课生成性资源创造性开展课堂教学

2020-05-09 10:34周忠文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水资源教学活动科学

周忠文

科学课程以一种发展性、生成性的课程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同样也给科学课堂教学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面对学生生成出的新问题、新目标,以及因为学情变化而生成的资源,我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巧妙地操作呢?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下,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科学探究活动中生成的新目标、有价值的问题,更加灵活地处理,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有生机和活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初见成效的做法。

一、教学活动的流程可以在活动的生成中即时“变奏”

放弃“师道独慧”,让学生成为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人。在以探究活动为主的科学课堂中,教师须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自主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争论、反驳、质疑的机会大大增多,这种活跃的气氛必将促进生成新问题、新目标;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善于发现、懂得把握,在倾听过程中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问题的价值、观点的创意。因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而引发的“意外”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许多不曾预设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教師巧妙把握生成性资源,让教学流程即时地“变奏”,课堂将焕发勃勃生机。

比如我在上粤教版三年级《自然界中的水》一课时,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大量的有关中国各省水资源现状的资料,在课堂中通过资料的彼此分享和交流、总结,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是个水资源缺乏以及分布不均的国家,珍惜和爱护水资源要从人人做起。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既然中国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污染也日益严重,那么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这一生成性的新问题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意外”扰乱了。就在全班学生为之瞠目的时候,我立即对这位学生的问题大加称赞,同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流程,就“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否浪费水资源?”这一问题分小组开展讨论。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让我感觉到这问题的新意和挑战, 在同学们讨论时间里,我迅速整理好思路,借助网络搜集泼水节的资料并投影出来,布置新的探究问题:泼水节以水为主题,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泼水节是不是每天都举行的?借助网络搜集的资料,各学习小组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认识到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不同民族因为习俗、文化等因素赋予不同的内涵,在傣族的泼水节中,它象征着尊敬、祝福和友爱。一个给予水这么深的内涵的民族一定更懂得水的珍贵和珍惜水资源。

一个生成性的资源让课堂流程即时“变奏”,却让学生们经历了一场民族文化的熏陶,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形成。试想,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及时发现“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是在浪费水资源”这有益的生成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如果我们不巧妙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怎会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获。

二、教学活动预设的目标可以在活动的生成中随机“提升”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最终的行为方向,也不是教学活动检测的唯一标准。科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生成性。学生在活动的开展中,随着知识的掌握,认知水平的上升,学生的活动会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新目标,让科学课探究活动的开展得到拓展和加深。

在广东版三年级《观察辣椒植株》一课教学中,我预设的目标是“学会观察辣椒植株的结构,认识更多的植物种类、了解植物和人类的关系”。在活动中我带领学生,深入学校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考察植物的“名称、叶子、形状及大小”,写出观察日记。活动中,学生在认识植物世界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植物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活动开展的最后阶段,学生自然地生成新的目标:“我们也想要学会种植植物。”为此,学校特开辟出劳动基地,在基地开展植物的种植活动。学生们每天下午都去浇灌自己所种的植物,观察它们的变化,在种植活动中,他们对植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耕耘的艰辛,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学生们自然地解读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建立了劳动价值观,活动的目标在活动的生成性中随机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得到拓展和加深。

在科学课堂的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往往自发生成更高一级的探究欲望。这类生成资源因蕴藏着学生的兴趣以及探究的主动性而更加可贵,更富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呵护学生们弥足珍贵的探究欲,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时时有科学,时时可以学科学。

三、教学活动环节的推进可以在活动的生成中相机“增补”

教学活动的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各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在活动的具体开展中,如果一味按照预设好的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活动进行中的动态性、生成性等带来的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的泥潭。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从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出发,相机地增补活动内容,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作为一座 “富矿”——生成性的课程资源,经过及时的加工和转化,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比如在五年级《照镜子》一课的教学活动中,一位学生在活动时不小心,手被镜片划破了,流了一些血,当场就哭了起来,课堂的探究活动因他的哭声而打乱。面对活动中生成的这一“动态资源”,我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把该同学叫到讲台前,一边帮他做简单的伤口处理,一边安慰他:“要勇敢,不要哭!”在该同学情绪稳定后,随后面向全班提问:“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立刻就有许多学生回答:“某某同学在活动中受伤了。”结合这一事件在全班产生的影响,及时增设“科学探究的路是不是平坦的?”这一教学环节。从该同学“手划破”这一意外说起,谈到布鲁诺为了捍卫“日心说”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多次被炸伤、爱迪生为做他的实验引起了车厢大火而被车长打聋了耳朵等等。同学们被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深深感动,体会到科学道路上并不平坦,有流血,也有牺牲,只有靠自己追求科学的坚定信仰和顽强的意志才能有所作为。

巧妙地利用活动中生成的资源,增设教学环节,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让这次不起眼的意外“事故”超越了原有的教学内容。这使得师生的活动直接融入学生的学习经历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得到了情感的体验、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使得教学活动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教学活动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这意味着,教材已不是“圣经”或“金科玉律”,而只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一个工具,是一个“教学平台”。因此,我们必须一改以往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课程观意识。面对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及时设计出新的活动主题进行替换,创造性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態度的过程中。

如在三年级粤教版教材《生命之水》的教学中,其中一个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在网上交流各自家乡水资源的状况”,目标是“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搜集到大量资料和图片后,发现顺德自古以来就有“水乡”的美誉,有的小组就提出:“‘水乡顺德山美水美,又有大良双皮奶、姜撞奶、李禧记蹦砂、陈村粉等百年老字号美食,如果让全国知道,他们将多羡慕我们呀!”应对课堂中这一生成资源,我及时把这节课的活动主题替换为“让水乡顺德名扬天下”,同学们一下子热情高涨,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为宣传“水乡顺德”献计献策。学生借助我校与北师大共同研发的“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平台,在网上为“水乡顺德”做了一次强有力的宣传,内容包括制作顺德美丽山水的宣传幻灯片、顺德山水介绍、为各镇的小桥流水冠名、设计广告语、推介顺德美食等,真正地做到了通过互联网,让全国乃至世界了解到“水乡顺德”山美水美。学生作为顺德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对家乡的感情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内心对家乡的水资源又产生了更深厚的感情。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兴趣、观点,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活动的主题只有充分尊重因生成性而导致的学情的变化,推进和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创造性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的气息。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大良红岗小学  广东】

猜你喜欢
水资源教学活动科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科学拔牙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