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会学课程培养公民能力: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思考

2020-05-09 10:24罗国芬
科教导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课程思政

罗国芬

摘 要 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证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掌握社会学,不仅靠“学”,更要靠“做”。行动社会学体系特有的“社会学干预”方法已被频频运用于广泛的实践领域。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大趋势下,把行动社会学理念运用到理工类高校的社会学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来,可以提高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提升学生的公民能力。

关键词 社会学课程 公民教育 公民能力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35

Abstract Sociology is a very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Mastering sociology depends not only on "learning", but also on "doing". The unique "soci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 of action sociology system has been frequently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practical fields. 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urriculum politics",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action sociology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social humanities quality course in the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n improve the attraction of the course to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and improve the citizen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Keywords Sociology course; citizenship education; civic ability; curriculum politics

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这样的大目标下,本文主要探讨在理工类高校本科生人文素养类“社会学”课程中运用行动社会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提高学生对社会学课程的喜爱程度,培养学生现代公民能力,提升社会学课程“立德树人”的质量。

1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但需要平衡

公民,既可以从“身份”,也可以从“资格”角度进行思考。作为“身份”,公民有享受各种法定权利的正当性。作为一种“资格”,则需要每个人习得在现代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而现代公民的养成,既需要政治教化赋予公民身份以政治合法性,也需要学校教育来形塑公民身份的道德底蕴。

前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已故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认为,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体地位、权利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教育是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渠道,培养社会成员具有上述公民意识的过程。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公民教育是人的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里,根据公民教育的深度、广度不同情形,可以把公民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归纳为“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和“为了公民的教育”等三个方面。

以往,理论界曾存在一种用公民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声。当然,这样的认识不一定全面。公民和公民教育虽是发轫于西方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但现今的公民教育早非专属于某种文化、某个国家的独特问题,而是超出其本初的政治学领域,转而受到包括法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业在内的学科众所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传统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在人格形态、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伦理蕴涵。从“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和“为了公民的教育”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学校公民教育与政治教化既存在一致性,也隐藏着冲突。在“显功能”上,学校组织与学校制度的发明是为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但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下,学校教育又必然是政治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于公民教育的界定并不统一,但从终极意义角度来说,政治社会化仍是指向于公共人格与公民政治的生成。公民教育指向人的政治社会化,天然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性,但学校空间过度的政治化又未必利于人性的培养。因此,公民的养成需要保持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平衡。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各自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 没必要非用一方去“替代”另一方。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手段,不少学者认为,其相互之间在教育内容、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在现实层面的社会活动中,我国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实际上可以是一种彼此相对独立但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2 社会学的行动本质及“社会学干预”

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证性和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社会学的近期发展来看,其行动的特性也愈加显现。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阿兰·图海纳(Alain Touraine)创立“行动社会学”理论。强调整个社会表现为一种行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集团发展经济的愿望与在控制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竞争中所付出的努力要么是一致的,要么是矛盾的。在那些最现代的这会里,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正在证明必须努力引进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行动主义的方法。行动社会学理论的提出,促进了“行动主义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世纪初以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沈原教授等人从社会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实现从所谓“结构社会学”向“行动社会学”(Sociology of Action)的转变,力求从行动的视角,从行动者的主体性和能动创造的视角,来考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行动社会学”体系特有的研究方法,即“社会学干预”(sociological intervention)方法也被社会学界频频提及并运用于社区营造、慈善公益、灾后重建等实践领域。

3 大学生修习社会学能夯实公民能力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认识”与“行动”是教育教学中的两大主题。刚好,社会学是一门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并且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兼具“认识”与“行动”两项要求的学科。对学生而言,社会学是一门兼具“人文”与“科学”特征的学科。掌握社会学,不仅要“学”,还要“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社会学概念与原理的灌输,不要求学生的参与与行动。但光听不做,社会学的概念与原理很难入脑、生根。而且,没有行动的话,社会学的教学也仅仅是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已,难以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

从早期社会学教育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鼓励学生立足社会、参与社会向来就是社会学教学、研究的题中必有之义。早在1914年2月,美籍教授葛学溥在私立沪江大学率先设立中国高校第一个社会学系,随后又创办沪东公社,使得修习社会学课程的学子有教学实习、实践的场所,能够把单纯的知识学习与火热的服务社会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沪江学子投身于服务民众的大潮中去。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直主张书生报国,从实求知,强调社会学的教学、研究要为人民服务。按照法国行动社会学派的研究,社会学学生既要学会运用社会学的概念与原理分析社会现象,又要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查,还要运用社会学的概念与原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社会学的干预,这既契合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4 社会学课程培养公民能力要創新方式方法

当今,“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成为大势所趋。但教学是一种带有鲜明个人印记的活动。不同的学校环境和环境,不同的学生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师能力和风格,使课程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在高校学科体系中,社会学课程所提供的人文关怀、分析判断和参与行动的能力相结合,是一种公民能力,它是社会的一员,能够承担责任,共同提高社会的集体福利。正因为如此,社会学常被誉为最好的公民教育。因此,这门课也在世界各地的高校广泛开设(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高中也开设了这门课)。在我国,社会学不仅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程。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学院和大学都为非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开设社会学课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现代公民能力并不容易。个人的主要探索情况如下:

(1)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想像力,能够将私人问题上升为公共论题,重新回到社会学的允诺和抱负上,再生社会学的道德本质。

(2)通过适当的行动设计,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社会学概念与原理分析社会现象与问题。社会学的性格是它应该具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培养并保持对“正常社会”的想象力以及对社会异常性的洞察力,是社会学者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学生可以参与的智识训练。

(3)通过设计具体行动,让修习社会学课程的学生“座而言,不如立而行”,积极参与到缓解社会问题、改良社会的行动中去。

实践证明,学好社会学课程,离不开行动的社会学。通过社会学的行动,来培养大学生合格的公民能力,在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概念之间找到自身可以发挥手脚的舞台。

基金项目:上海理工大学2019年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FTD194016)及2019年度上海理工大学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J].学术研究,2008(08):19-22,30.

[2] 黄亚娟.公民教育的伦理透视[J].教育评论,2014(09):90-92.

[3] 王建华.公民的养成:在政治与教育之间[J].现代大学教育,2018(03):6-15,116.

[4] 叶方兴,孙其昂.公民教育能否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探索,2011(01):134-138.

[5] 赵义良,金蓉.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与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31-35.

[6] (法)图海纳著;舒诗伟等译.行动者的归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 沈原.社会转型与社会学干预方法[J].社会学家茶座,2006(1):23-28.

[8] 罗家德,孙瑜,楚燕.云村重建纪事 一次社区自组织实验的田野记录[J].中国社会工作,2017(24):65.

[9] 费孝通著.从实求知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 林国明.社会学是最好的公民教育.http://www.aisixiang.com/data/80241.html

[11] 陈映芳.异常性揭示与正常性赋予: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J].江海学刊,2011(05):115-120.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