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研究

2020-05-09 10:40马丽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思政制度

马丽萍

摘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二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要深入挖掘通识与专业课思政元素;三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要增强教师队伍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在“制度”,制定相关制度才能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师;制度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074—04

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各个高校需要努力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发挥育人合力。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的重点依然是发挥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作用。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要,以学习为中心,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等导入教学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创新教学方法与艺术,实施专题化与微课、慕课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讨论、演讲辩论、情境模拟等形式,增强师生教学互动。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微课。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设。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着重从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一是加强高校思政课课程网站的建设,及时发布权威的思政课建设信息。更新思政课教学资源管理库,整合全国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视频、微课、慕课等。优化网站栏目设置,让全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在权威的思政课官网上获取资讯和沟通交流。二是各高校积极建设大学生思政课学习交流官网,学生可以在课后随时随地了解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课后作業、社会实践等资讯。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建设微信公众号等大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能及时在线沟通交流,增强了沟通的成效,也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理论教学相促进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一是加大培养学生理论骨干的力度。从大学生中发掘并重点培养一批理论骨干,以学生宣讲团等形式向高校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要加强对学生理论骨干和社团的积极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参与度。举办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夏令营、培训班等,让优秀的学生理论骨干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理论骨干的带头作用,提高学生骨干的理论和宣讲水平。二是整合多方资源齐抓共管实践教学。各高校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从实践教学的场地、资金、师资、制度、实施过程等多个层面进行良好整合,加强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支持和协助,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要深入挖掘通识与专业课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呈现“两张皮”态势,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育的状况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充分挖掘通识与专业课思政元素。要落实“课程思政”,前提是要建设大量优秀的课程。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和基本要求,然而在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过程中,仍然存在欠缺之处。“立德树人”在实践中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将“立德”简单地理解为向学生传授道德与价值观的知识;二是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认为学科课程应该在价值问题上采取消极的态度。”[2]这两种误区必然导致出现不良后果,一是德育课程仅仅局限于德育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对于良好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重视,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传授轻德行践履。二是专业课教学只重视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其专业学科中蕴含的德育价值,认为立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割裂了各门专业课中的精神价值与知识学习之间的联系。因此,为了更好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必须要建设大量的优秀课程。如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课程、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课程、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课程、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课程等等。“中国系列”课程紧扣时代发展,回应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成为广受欢迎的“热门课”。各高校应主动学习先进经验,加快优秀通识课和专业课建设的步伐。

(二)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挖掘各类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理论传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说服学生,重视价值引领,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勇于开拓创新,探索自然世界,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勤奋踏实、严谨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工艺精湛、德行高尚的技术型人才。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雅的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情怀、民族大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增强身体素质,塑造健康体魄。

(三)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在科学研究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研究思维;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贯穿在高校各门课程当中。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各学科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培养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材体系、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教学考核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要增强教师队伍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

(一)“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首先要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事实上这六点要求并不仅仅是针对思政课教师,所有高校教师都要努力向这“六个要”看齐,提高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各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择优提升计划或专业责任教授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并主动在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联动。要实现“ 课程思政”的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能否认识到所授课程的“ 思政元素”,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从根本上制约了这门课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具备比较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育人经验,熟練掌握育人的方式方法手段和途径,德育功力比较深厚。专业课教师对各门专业课程的研究和造诣较深,但由于长期以来思政课和专业课互相割裂的“两张皮”现象,对育人的意识和功力稍显欠缺,只重视本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联系,深入沟通交流。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备课,不定期邀请思政课教师到各专业院系进行交流学习,在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知识互补效应。通过定期举行协同备课,克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而出现的短板,进而利用思政课教师的资源优势,开阔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最终达到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目标。[3]

(三)高校还应整合思政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通过学工部、团委等思想政治工作行政部门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焦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筛选、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切实提高专业课程育人的功效,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同时,高校应善于借力,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师。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以结对帮扶等形式共同提升“课程思政”的水平和功效。形成特聘教师巡讲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提供优质教师资源,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在“制度”,制定相关制度才能推进“课程思政”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以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对于不同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不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之间“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课程思政”提供便利和帮助,从制度层面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

(二)强化工作考核。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学校将参与“ 课程思政” 工作情况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调整、工资待遇挂钩,实行“ 课程思政”工作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 制。[4]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这种考核机制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充分激发教师主动学习政治理论和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从而真正落实“课程思政”而不是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师也可进行自我评价,针对自己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遇到的挫折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剖析和总结,把在“课程思政”实践中的不足与困惑进行梳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改进思路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水平。

(三)提供经费支持。充足的经费是顺利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物质保障,开发和维护课程思政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购买教材书籍、聘请专家学者讲学、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奖励优秀的教师与学生等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必须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专款专用、杜绝挪用占用专项经费。通过项目、课题等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优秀课程、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各学院、系部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必须从思政、课程、教师、制度等多方面努力齐抓共管,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脚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

[3]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

[4]成桂英,王继平.课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抓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

Abstract: The effective way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educ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administ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the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and administration" is on "thinking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be improved; The second is th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is "curriculu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excavate the elements of gener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hinking; Third,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lies in "teacher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education of teachers. Fourth,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is guaranteed in the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ated systems promotes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thinking".

Key words: course thinking; thinking about politics; courses; teachers; system

[責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思政制度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某些单位的制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