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品为引子

2020-05-10 08:07樊林方立华FanLinFangLihua
当代美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阳江孤岛艺术家

樊林 方立华 Fan Lin Fang Lihua

南方不是一座孤岛

2020年9月5日—12月5日

策展人:樊林、方立华

助理策展人:王静晗

特邀研究员:冯震霆

展览地点:深圳OCAT

1“南方不是一座孤岛”深圳OCAT展览现场

2“南方不是一座孤岛”深圳OCAT展览现场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在此次展览中,基于调研形成的7个问题,既是对艺术实践的提问,也是展览的有机结构,勾勒出了南方艺术生态的基本面貌和特性,请谈谈您对南方艺术生态现状和未来的见解。

樊林(以下简称“樊”):近年各地的空间形态、工作方法、组织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其中“在地艺术实践”是一个比较凸显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它类似于先锋派的转型。当那些标签清晰、能够被迅速辨认的视觉风格已经成为艺术工业的高层,艺术实践与当代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对风格创新有追求的人们,意识到原有的艺术史方法、话语的限定性,所有人都产生了建立机制的焦虑。

当下、在地,暂时还不是艺术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历史话语所构建的框架,似乎无法帮助我们理解正在生成、变化的事实。作为标准的艺术史,并不能够阐释“在地”这样一种去中心化的选择。我们邀请的参与者,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生活片区,以艺术作为最常用的工具,重塑社会群体的审美发现。每个项目的参与者都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拆解历史中的美学,与历史、社会生活形成对话,自我意识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地实践中,最可贵的也值得讨论的,是身体感受与历史学的、哲学层面的、社会形态的对话方式。我们最能肯定的,是这一点。

当:在您看来,南方和北方的艺术生态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或互动?

方立华(以下简称“方”):在这个项目中,一方面我们无意于对比南北方艺术生态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受条件所限,我们锁定的是南方艺术生态的考察,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对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和阳江的艺术实践进行了“取样性”的调研和讨论。我们一直强调展厅的呈现是这些代表性艺术实践的“小窗口”,而更深入地展开是通过一系列的公共项目的讨论和在地的参与式体验实现的。当然因为目前OCAT深圳馆在进行场馆维修,我们的项目计划会有一些相应的调整。

3“南方不是一座孤岛”深圳OCAT展览现场

不过南北方艺术生态的差异和联动肯定是存在的,不同的土壤、环境和人,决定了不一样的艺术实践和思考解决的艺术问题,但每一个艺术实践都是非常独特的个案。比如我们在去阳江考察的过程中,深深地感觉到只有阳江这样的土壤,这样的环境和气候,才有可能生长出郑国谷和阳江组合这样的艺术实践。他们将地方生活转化为创作灵感和艺术行动,通过就地取材进行创作,在时间的积淀下形成了深厚的肌理。从“我家是你的博物馆”(7套商品房),到阳江组合工作室、帝国时代和了园,以及爬满爬藤的“风中美术馆”,可以说创造了在地实践的奇观,并且是不可复制的。当地人未必能够理解,邻居说:“有个外星人在我们家对面盖了个房子。”所以他们的艺术生产在地方,而影响力却发生在外面,很多人也都闻名而来探访和交流,这样的事实也是与很多在地实践非常相近的地方。

我印象很深的是,翁子健在2017年接受“打边炉”的采访谈观察社时提到:“我们做的事情非常小,我们的每场展览也就一两百人看过,我们花了8年时间做的这么点事情,要算受众的话,还不如在脸书网站(facebook)或微信公众号上发一条能让几千人都看到的帖子有影响。但我坚信观察社的影响在于它本身的存在,它证明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件事。”翁子健所说的这件事情,其实就是观察社所代表的一种价值观,包括崇尚低成本、独立精神和实验性等,它的存在让人们看到有一帮人在坚持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在这次展览中,我们也展出了杜忠健于2015年受邀在观察社展览的作品《认真坚持选择》,用于描述观察社的工作态度、立场和坚持。而对于独立精神和实验性的追求,当然在北方也同样存在,比如成立于2008年的箭厂空间,作为替代性空间的最早案例之一,它只是一个15平方米的“门脸房”,但其持续地推动在地创作实践以及对于空间可能性的探索,创造性地推动了艺术实践和相关讨论。尽管大多数的观众实际上就是路过时匆匆一瞥,但其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理念的相近,箭厂空间和观察社其实也有一定的互动。

我们所梳理探讨的7个问题,对于在地性、教育实践、创造性地共同生活、多重身份的艺术实践、艺术家写作和知识生产,以及对于“悬置”的讨论,毫无疑问也存在于南北方的艺术实践中,但我们还是强调,每一个实践都是一个独特的案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创作者,在思考和实践上会有所不同,它们有差异,当然也有所交集。所以通过展厅的“小窗口”,通过公共项目的深入展开,让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南方艺术实践的丰富性,也可以形成自身的判断和思考。

当:“南方不是一座孤岛”对珠三角地区艺术家的创作和机构实践进行了考察和梳理,根据您的观察,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艺术生态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樊:比如,艺术机构的知识生产得到了机构、策划人、艺术家更多的重视;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形态上、语言方面的扩展和多元并行;多重身份的艺术工作者获得了多样化的渠道推进艺术实践。

当:此次展览提出了7个问题,展览的7个版块也围绕这7个问题来展开,这7个版块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3“南方不是一座孤岛”深圳OCAT展览现场

樊:7个问题相互勾勒,相互显现,彼此支撑。它们各自独立形成结构,针对所勾勒的现象进行剖析,借助作品的视觉语言呈现艺术家的关注和思考。不同版块的艺术家同样具有互相的影响,有些合作的线索也放进了版块结构之中。21世纪的艺术,是一种思考模式。通过展览确立自己的价值,是今天公共的艺术展览都在面临的一个使命。通过各种输出模式的并置、互渗,形成知识生产的丰富层面,附和了当代经验中有效的部分。理想状态的每一个展览都帮助我们重新界定艺术的内容,促进了艺术家、艺术机构各角色中的社会批判精神的复苏。

当: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几乎都来自“南方”,或在“南方”从事艺术实践,请介绍一下来自日本京都的艺术家八木良太的作品《海,节拍器》,以及它在本次展览中的意义或作用?

樊:八木良太出生于1980年,生活、工作于日本京都。他致力于打破人类局限的感知方式,主张发掘常态以外的内容,擅长将现成物和既定系统重组并形成新的秩序。在这件作品中,节拍器的意味很清晰,意欲制造一个规律的世界,它的运作速度与身后的潮起潮落各自讲述事件和速度。媒介是承载记忆、描绘记忆的形态,八木良太把时间拉长或缩短,常态下无法感受到的时间的流动变得可见。我们以这件作品为引子,希望带出关于南方艺术生态发展的丰富形态以及速度的可视化。

当:现在的展览大都直接面向社会大众,您认为艺术的社会性、公共性是否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方:艺术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当然也是艺术实践当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艺术创作还是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思考。我想你提到的艺术作品面向公众的问题,其实是艺术机构应该更多地思考、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确实我们现在也会碰到很多普通的观众在看到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说“这是什么?”“看不懂!”诸如此类的话。但艺术机构可以通过组织系列公共项目,让观众更好地进入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机构充当的是“译者”的角色,让观众理解和进入“复杂深奥”的当代艺术世界。

猜你喜欢
阳江孤岛艺术家
基于阳江核电厂水母暴发期间增设水母网效果的研究
阳江开放大学
阳江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孤岛
中交兴路:打通信息孤岛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