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主义逻辑下的陈述

2020-05-10 08:07沈桦ShenHua
当代美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德勒福柯陈述

沈桦 Shen Hua

1沈桦游牧——拉美现代主义200cm×100cm

2比尔·维奥拉小道影像

加速主义

“加速”指“近年来接连发生在政治、科学尤其是技术领域的各种转向,并特别强调这些转向的节律。其次,它往往带有某种弥赛亚色彩,将这些转向视作某种关于历史的技术性终结的征兆。”1这个概念逐渐扩张到了整个政治领域,也随之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加速主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科学的发展:今天,技术的推动可以使社会各个领域在短暂的积累之后呈现爆炸式的突进,进而推动社会“进化”。

在罗宾·麦凯(Robin Mackay)和阿尔曼·阿瓦尼斯安(Armen Avanessian)合编的《加速:加速主义文集》中,尼克·兰德(Nick Land)的文章《目的的螺旋:关于加速主义和技术经济的21条笔记》收录了尼克关于加速的一些思考。其中关于“目的螺旋”与加速的关系,他是这样判断的“目的螺旋”,指的是一个超信实体,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控制论增强”,“形容的是机器的波长,在宇宙射线中,沿着终极紫外线逃逸。它和复杂性、关联性、机器压缩、负熵、自由能量耗尽、效率、智能以及运行能力相关联,定义着一个绝对的但难以捉摸的增长斜率。”2在控制论中,反馈机制的实施可以使机器的运转更加合理、持续和流畅,“目的螺旋”是反馈机制的运作方式,能在直接的机械目的的引导下实现机械运转的更加高效化。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他的笔记中看到“加速主义”的概念被归纳在在“异化”的范畴之中:从资本主义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不再追求“实在”,转向以“价值自身”作为追求的目的。尼克·斯尔尼塞克(Nick Srnicek)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也是最典型的加速主义思想家”——“通过加速”来“超越资本主义价值形式的限制”。波德里亚在他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中也提到了当价值规律和符号结构结合在一起,逐渐让代码统治了整个社会的时候,社会便出现了模式自身的交换:它们不再与实在交换,只与自己交换。这个世界变成了各种模式之间的演绎,脱离实在,也跟(人文主义范畴的)“人类”没有了关系。

《重复与差异》中的“加速”

在德勒兹的哲学语境里,“加速”一词与强度,与“重复和差异”相关。在对技术的理解之中,不同于康德的同一性重复,德勒兹将他的重复建立在差异性和积累性上:康德和黑格尔将一般的规律和概念局限在它们自我的“实验室”里运作,外在事物呈现的只是对概念和规律进行复制的表象,而概念本身是恒定不变的,事物也被认为没有变化,同一概念生发的多个事物也只是无差别的复制。德勒兹则是“把重复变成新的东西:将其与一种检验、一种选择或选择性检验联系起来……把重复变成这样一种新生事物的问题。”3他用“重复”的新方式建立起了一套认知体系:比如,节日的庆典不是简单的仪式重复,而是节日概念中相同和差异性不断实践和叠加。技术也是一样,当技术每一次实施——与主体接触、改变客体对象——的时候,它并不是技术简单的重复使用,它也在逐渐改变自身,叠加相同与差异,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实现“范式”的变化。同样,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是在固定的规律中寻找事件背后的潜意识,他没有考虑到的是潜意识和事件本身并不一定对等,这种错位可以不断地添加到规律(对潜意识的规律化认知)之中,也可以使之不断变化;同时当弗洛伊德试图以不断地返回过去来试图阻止重复的时候,他忽略了精神病症里的同一因素的转移,在此,德勒兹认为这种“转移仍然也是重复”,也就是不断地返回也是带有差异的重复。所以,差异式的重复是将规律或者“节日的庆典”“第一次发展到n次幂。就这个n次幂而言,重复将自己内化,并据此颠倒自身。”4德勒兹认为:“在每一方面,重复都是一种僭越。”5每一种重复都有差异,每一次重复都是积累、超越。加速主义视角下的技术就是这样的规律下建立起来的:技术不断重复,不断积累,以至于不断超越自身,也不断建立新的技术体系,进而“彻底打乱社会体系的平衡。”6尼克·斯尔尼塞克认为,“这些技术能力能够且应当得到释放”,可以“走向后资本主义”,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

技术与语言体系

对于物体,亚里士多德是这样阐释的:“每一个自然物体自身都具有其运动和静止的法则,有些和位置相关,有些和增加或减少相关,还有的则和性质变异相关。任何被制造之物自身都不具备其制造的法则。”这其中就隐含了技术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即被技术制造的物体本身是不拥有技术的法则:技术与事物是分离的。在《技术与时间》里,斯蒂格勒则是这样谈论现代技术的:“技术进入现代化的标志就是,从形而上学到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就像是计算理性完成了旨在占有和支配自然的计划,而这种被占有和支配的自然本身也就失去了自然本来的意义。”斯蒂格勒也反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技术和哈贝马斯的“合目的的理性行为”,认为他们只是将技术作为工具强加在自然和人类之上,技术没能自觉,而不是技术的本质在于技术自身。今天的事实也验证了斯蒂格勒的判断:人工智能的发展呈现了技术自身的不断进化,并非只是工具而已。甚至,按照尤瓦尔 ·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里的说法,技术自身的积累和发展会让智人“退休”。

柏拉图在《斐德罗斯篇》里谈到早期哲学家曾判断文字的记载对知识记忆的危险,并且会玷污了人的回忆。这开启了最早技术与文字、语言之间关系的判断。苏格拉底的知识世界是依靠人类口口相传,并在头脑中记忆而形成的。当文字出现以后,人类逐渐将知识的储存交给了文字。在《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中,斯蒂格勒介绍了技术的持留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他介绍了三种记忆的持留技术,第一、二持留7还保留了作为主体的人在记忆中的作用,而第三持留则是“投射的质料” ,是记录人类的感知和回忆的物质载体,是一种“技术——书写”。“拼写文字已经是某种在延迟中可见的时钟”。8文字语言系统,特别是近代以英语为代表的符号化的文字语言系统是一种记忆技术,它将人类的感知、意识等通过这个符号系统进行外化,延迟感知意识的时间,将记忆的时间空间化,这种方式排除了胡塞尔等的(见注释7的解释)还将人类作为记忆主体的记忆技术。记忆外化技术也为后来知识的信息化储存打下了基础。今天的电脑、人工智能等能够不再依赖人而记忆。并且,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得益于这种记忆的外化。

并且,第三持留的出现使记忆技术物质化以后,能实现“既像‘生产’,又像‘再——生产’,也就是一种以再现的材料为前提的生产。”9这样,它可以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加速主义中自我“目的性螺旋”方式来不断发展自己,逃脱人类赋予的限定性,形成超强的“增长率”。

陈述

书写是一种技术,语言系统是一种技术。作为话语系统中的话语与陈述也是这样的技术组成,接下来谈一谈作为技术的陈述。

在《知识考掘学》(国内翻译为“知识考古学”)里,福柯花了整整一个章节来描述陈述(statement),其定义极为复杂。台湾学者王德威在翻译序言中对福柯这一术语的总结是:“‘陈述’是一种‘功能’,此一功能需籍一个句子、一项命题予以具体化,但是不能为其所役。”10它是一个“穿越结构和统一模式的功能”,用语言元素、命题等来实现对客体的话语建构。按照福柯的说法,一个语言学上的系统只有在运用一组陈述或一套话语事实时,才能架构完成。11也就是说语言学的系统根基在于陈述,人类世界的话语系统都是建立陈述之上的。这样,如果说语言的书写系统是第三持留的话,陈述则是这个持留技术的组成。

在对陈述的描绘中,福柯发现了陈述的积累性和追加性。他认为在陈述中,并不是去唤醒文本原有的状态,而是在文本被遗忘、沉睡中去寻找原有的“残存”,对这个技术储存方式进行当下的解读,寻找今天对过去不断地叠加。并且,按照重复的陈述的追加性,即在陈述的系统里,即使同样的陈述由于在时间上的不同使用,它不会像熵般消退,而是堆积:“有各种方法去合并、相互取消、排斥、增补、以及形成各种组合……陈述组成它自己的过去,定义自己的分支,并对使它成为可能及必要的情况再加定义,排斥那些不能与其相融的元素。”12福柯意义上的话语考古实际上就是对不同时代对文本的技术存留——这个技术存留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三持留——的“重复”,也即“加速”。这个持留的“重复”由于当时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让不同时代的文本增加一些断裂的意义。这些意义的积累让文本自身系统也会构成一种强度,从而不断地跨越原有的系统。

根据福柯对陈述特性的描述,我们或许可以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陈述进行加速,形成新的强度,让它去瓦解资本主义陈述体制的根基,促使资本主义成为陈述历史的一个阶段。

首先是对语汇和规则进行加速。福柯认为要了解陈述,先要确定所使用的词汇和说明的组合,他也将决定符号存在与否的模式称为陈述。语汇、命题、句子等都是陈述的使用手段之一。如果我们将语言书写系统作为技术,将陈述作为书写技术的组成,那在加速主义的范畴里,应当对这些手段进行强度化的推进,让语汇、命题等在一定的模式下自我运动起来,让这些运动了的陈述成为既有话语秩序的解构力量,建构新的写作方式。然后,对陈述所依赖的非统一模式的加速:陈述依赖于一系列符号,但不会依赖于统一的文法和逻辑,不会像有机体一样完满自足,也不是在固定的结构之中,所以才有系谱学的断裂和再次解读。加速注意可以让这种无机、断裂的非统一的性质成为常态,甚至创造更多这样的断裂常态,通过这些断裂以及它的快速运转来尽快达到范式的突破。接下来是连接“加速”和陈述的外缘性,按照福柯的说法,陈述是没有时间性、无主体性、无思维中心,也就是无边缘,那么加速主义可以推动这种特性,彻底革除边缘。

小结

如果将书写语言系统作为技术的话,陈述也是技术的组成方式,按照德勒兹的《重复与差异》和他的生成理论,以及后来的加速主义理论,陈述也可以是技术加速的一个范畴。因此,当陈述被加速时,它也会和社会的其他技术一样推进社会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还是一个未知。就如同当年苏格拉底对文字的担忧一样,其后的历史发展很难简单地将文字作用判断为有害或是有利。

注释:

1.源自“毛继鸿艺术基金会”公众号发表,许煜,《论德勒兹与西蒙东思想中的加速概念》。

2.源自“泼先生”公众号发表的文章《关于加速主义和技术经济的21条笔记:金钱是个谜宫》。

3.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4页。

4.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8页。

5.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0页。

6.[法]贝纳尔·斯蒂格勒著,裴程译,《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第35页。

7.胡塞尔认为意识具有时间性的结构,他通过分析音乐来向我们解释了第一、二持留: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我们借助当下的感知形成“第一记忆”;听完音乐后,我们借助想象形成“第二记忆”。这就分别对应了“第一、二持留”,它们分别需要主体对外界客体进行感知和回忆,也就是不能离开主体。

8.[法]贝纳尔·斯蒂格勒著,赵和平、印螺译,《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译林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49页。

9.[法]贝纳尔·斯蒂格勒著,方尔平译,《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译林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58页。

10.[法]米歇尔·福柯著,王德威译,《知识的拷掘》,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第46页。

11.[法]米歇尔·福柯著,王德威译,《知识的拷掘》,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第101页。

12.[法]米歇尔·福柯著,王德威译,《知识的拷掘》,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第243页。

猜你喜欢
德勒福柯陈述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张山营镇:党建赋能建起“最美冬奥小镇”
寻找德勒兹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Which Is Important?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今天我们如何谈论福柯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