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中的问题

2020-05-10 18:39张继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20期
关键词:注音基础模块

张继红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教材;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0-0136-02

近年来,在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共五册,本文所谈仅限河南版之“基础模块”上、下册和“拓展模块”三册)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多次发现该套教材对古典诗文中部分词语的注释存在一些问题,对正常的教学活动产生了影响和干扰,应当加以纠正。笔者斗胆就这些问题与大方之家商榷。

一、文下注释有误的现象

在“基础模块”上、下册(2012年5月第1版)和“拓展模块(2010年2月第1版)”三本教材中,关于古代诗文的注释讹误较多,仅列举几例。

1.“基础模块”上册第177页注释③对《静女》一诗中“彤管有炜”一句中“炜”的注解有误。它对“炜”的解释是“红而发光”,该释义明显错误。原文“彤管有炜”,“彤”指红色;而“炜”的本义是指火光明亮,引申义是光亮、光彩。教材中对“炜”的注解是把词义扩大了,且与原句中“彤”字的意义有重复。

2.“基础模块”上册第178页注释⑥对《采薇》一诗中“维常之华”中的“常”字的注释是:“常棣,植物名。”这一注释过于简单且不准确。《诗经·小雅》中有《常棣》一诗,一般认为“常棣”就是“棠棣”或“唐棣”。查《现代汉语词典》,“常”字下的常用词中并无“常棣”一词,倒是有“棠棣”(也作“唐棣”)一词。“棠棣”(“唐棣”)是指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查《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一般认为“棣”同“弟”,“常棣”即“棠棣”,也作“棣棠”,比喻兄弟;“常棣之花”比喻兄弟友爱。如此看来,教材中的注释很不全面。

“常棣”一词在古代文化中寓意丰厚,它不仅是一种植物,而且是兄弟团结友爱的象征和寄托。这个词在《诗经》多首诗中出现。《论语·子罕》也有关于“常棣(唐棣)”的逸诗留存:“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如果对“维常之华”中的“常”字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采薇》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与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3.“基础模块”下册第189页注释?輥?輯?訛对《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的“夫庸”和“知”的注释有误。该注释对“庸”字的解释是对的,接着却将“夫庸”解释为“哪里”,实在让人莫名其妙,实属画蛇添足。在文言文中,“夫”和“庸”是两个无关联的词。在这句话中,“夫”是句首发语词,“庸”表示反问,可解释为“岂”“怎么”等,在该注释中也已提及。该注释关于“知”的解释是“管”,实在是生搬硬套。在这句话中,“知”的含义是“知晓”“了解”,而不是什么“管”。“知”的确有“主持、管理”的意思,比如“知县”“知州”“知府”“知客”等词语中,“知”的含义就是“主管”,却与《师说》中的文意不相干。

4.“拓展模块”第53页《鸿门宴》一文中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一句,文下注释③对“骑”的注音有误。“骑”旧读jì,今读qí。《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已不再保留“jì”这个读音,统一读qí。

5.“拓展模块”第59页《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谷不可胜食也”一句,文下注释⑨对“胜”的注音有误。“胜”旧读shēng,今读shèng。《现代汉语词典》虽然还保留“shēng”的读音,但仅有一个义项,是“肽”的旧称。

6.“拓展模块”第211页《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而人之所罕至焉”一句,文下注释⑦认为“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这种解释很不合适,难以理解。如果“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因而人们很少到达这里”,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很不合逻辑,这一定是错误的。而依据上下文的联系,对这句话正确理解应当是:“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因此,这句话中的“焉”只能用作句末语气词,而非兼词。

同理,“拓展模块”第211页注释?輥?輰?訛对“然力足以至焉”一句中的“焉”的注释也是不恰当的。

7.“拓展模块”第227页《陈情表》一文中有“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句,文下注释②对“区区”一词的注解是错误的。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等,没有发现“区区”一词有“形容感情恳切”的含义和用法。古往今来,“区区”一词有比较明确而固定的含义,其义项有三:(1)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2)平庸;(3)谦辞,指代第一人称“我”。从李密在《陈情表》中表达的情感来判断,文中的“区区”一词应当是指代第一人称“我”。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课文中将该句断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间加一逗号,令人费解,不可思议。这样加标点,完全割裂了文意之间的联系,是明显错误的。

二、应当注释却没有注释的现象

在“基础模块”上、下册和“拓展模块”三本教材中,文下注释还存在着应当注释却没有注释的现象,或者注释不完整的现象。列举几例如下。

1.“基础模块”上册第176页《静女》一诗中缺少几个注释:(1)“爱而不见”一句中,“爱”同“薆”,意思是隐蔽、隐藏。“見”同“现”,意思是出现。(2)“彤管有炜”一句中的“彤管”有两个意思:一指赤管笔,供古代女史用来记事;二指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3)“自牧归荑”中的“归”同“馈”,意为“赠送”。可惜,教材对这些词缺少注释,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2.“基础模块”上册第178页《采薇》一诗中有“象弭鱼服”一句,课文下的注释?輥?輵?訛对“弭”和“服”仅有注音却无解释。“弭”从弓,耳声,本义是指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服”通“箙”,盛箭之器,箭袋。

3.“基础模块”上册第181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有“千乘之国”一语,文下注释②仅有语意解释、翻译,对“乘”一词没有注音,也无注解,学生感到很迷惑。此处的“乘”字,应读作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4.“基础模块”上册第181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有“加之以师旅”一句,文下注释④对“师旅”仅仅解释为“军队”,不够完整。“师”的本义是指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旅”的本义是指古代军队的一级编制,五百人为一旅。

5.“基础模块”上册第185页《劝学》一文中有“风雨兴焉”一句,文下注释?輥?輷?訛未对“焉”字作出解释。“焉”字在此处作兼词,相当于“于此”,意思是“在这里”。下文“蛟龙生焉”一句中的“焉”字用法与此相同。

6.“拓展模块”第55页《鸿门宴》一文中有“沛公不胜桮杓”一句,文下注释?輥?輰?訛只对“桮”字作出注解,忽略了“杓”字。“杓”同“勺”,古代舀酒器。

7.“拓展模块”第60页《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一句,文下注释②对“莩”字未加注音,且注解不完整,仅注解为“饿死的人”。“莩”有两个读音:一读“fú”,原指莩草,一般指芦苇秆里面的薄膜;一读“piǎo”,同“殍”。根据文意,在文中应读作piǎo,同“殍”。

8.“拓展模块”第210页《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有“今言‘花如‘华实之‘华者”一句,文下注释⑦没有对“华实”这一短语进行注解,容易引起师生的猜疑。在这里,“华”与“实”是一组反义词,“华”是“浮华、虚荣”的意思,而“实”则是“朴实无华”的意思。《道德经》第38章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文中的“华”与“实”就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9.“拓展模块”第211页注释对“父”同“甫”未作进一步更详细的解释,也没有加注音。“甫”是我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在表字之后,也可以写作“父(fǔ)”。

对古诗文的注释是一项琐碎而繁重的工作,必须认真、细心和严谨。对于教材来说,更是如此。文中所言,均为笔者一得之见。若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赐教。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注音基础模块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擅”、“唯”、“喁喁”释义注音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