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银:从死神手中“抢”患者

2020-05-11 09:40
中国工人 2020年4期
关键词:危重病区医疗队

在武汉,89岁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他们精心救治下出院。在西安,66岁的危重型患者被体外人工膜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援鄂期间,他们接管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八病区实现了零插管、零死亡……

3月31日上午9时,76岁危重型患者施先生的爱人和儿子特意赶到酒店,给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送上锦旗,感谢他们几次把病危的施先生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当天,是西交大一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告别武汉的日子。在医疗队离开酒店时,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施先生还打电话给医疗队,感谢“本家”施秉银队长和他的团队。

白衣执甲,逆行出征。2月4日,年过六旬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接到国家卫健委的出发令,担任起该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长。他们没有等待第二天的高铁,当晚就乘坐夕发朝至的绿皮车前往武汉。3天后,西交大一附院133名医护人员同施秉银专家团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汇合,接管七、八两个重型危重型病区。

在50多个日日夜夜里,施秉银带领团队遵循新冠肺炎病毒“细胞因子风暴”的发展规律,一人一策、提前干预,给予126名重型患者科学的医学救治和必要的人文关怀,共计 96人治愈出院,26位患者均由危重型或重型转为轻型。

让人揪心的病亡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施秉银密切关注武汉疫情动态,居高不下的病亡率让他很揪心。“病亡率怎么这么高?”施秉银一方面查阅2003年SARS疫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一方面走进医院隔离病房了解情况。

彼时,武汉病亡率约4.5%,全国其他地区2.1%,施秉银心急如焚地说:“我都想着亲自上手解剖尸体,了解第一手资料!”在他看来,只有尽快找到病因,才能有针对性的治疗。

正当他在西安研究致死病理时,国家卫健委一声调令剑指武汉。亲自上阵援助武汉,施秉银义不容辞。

2月9日,刚接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两个重症病区时,施秉银便在第一次会议提出:“挽救每一名患者的生命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要求医护团队尽快梳理医护流程,掌握每一位患者情况以及基础疾病。他甚至提出自己看护病人:“好医生就应该第一时间到患者最近的地方去。”

用最强的力量救治最重的患者。施秉银还提出建立重病例每日探讨机制。每天19时到20时开会,病区主任、小组组长、相关专家多学科参与探讨重型、特别是危重型患者治疗方案。

几天后,两个病区患者的情况大大好转。心里有底的施秉银再次将关注点聚焦到降低病亡率上。2月16日,他牵头成立了降低危重型患者病亡率专家组,自己任组长,与同济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华西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专家组谈论分析每一例病亡者病亡原因,寻找救治突破口。

期间,施秉银团队负责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八病区实现了零插管、零死亡,这也和专家组注重病亡率,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慢阻肺的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的方法密不可分。

给予患者更多关怀

“加油”一词源于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父亲张瑛鼓励读书人的佳话。施秉银每周多次进入隔离病房,了解重型患者、特别是危重型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心理状态,为他们加油鼓劲。

患者施先生是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并发新冠肺炎患者。由于透析不充分导致身体浮肿、CT复查因躺不平而没有做成。施先生每当想起自己哥哥12年前做CT猝死的情景,心里都恐惧焦虑,不配合治疗。

施秉银得知情况后,走进病房查看病情,指定八病区副主任、西交大一附院长安分院重症科主任腾琰重点救治,还将这位患者纳入每日重症病例多学科会诊对象,给予最优的治疗方案。

2006年起,施秉银经常通过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开展义诊。这一次,互联网达人院长要求病区创建医患微信群,为患者、医护人员,甚至患者家属朋友搭建起交流平台。

患者施先生没有智能手机,医生便是他的信息员。得知家人平安健康,看到活泼开朗的孙子孙女舞蹈视频,患者的情绪好了起来,病情也跟着一天天好转。

同患者施先生一样,两个病区的大多数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而一名好医生就要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给予他们更多的医疗救治和人文关怀。施秉银要求医护人员及时给患者回复信息,不可以用简单的“指标正常”敷衍,在群里贴图、贴数字更不行。

“每天都有100多条咨询信息。”八病区主任、西交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内科副主任石志红说,每天中午11时到12时,他们都会对照检查指标一一答复。哪些指标在好转,要给予患者信心。遇到不识字的患者,语音进行答复。

施秉银还要求说,除了医疗护理,也要关注患者的生活护理,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盒饭吃腻了,患者想换口味,就要想办法给买、给做。有人过生日,也要尽可能给大家买蛋糕。

在施秉银团队负责的病区还开设了病区流动超市,每天早晨,护士长吴静推着大家捐助的方便面、饼干、牛奶等食品的便携购物车,逐个病房免费发放。这是每天最开心的时刻,经常有患者在门口等待。

每天,在关怀患者的同时,康复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医护人员走进病房,手把手将施秉银团队编排的卧式、坐式、立式肺功能康复操教给大家,还拍成视频分享给出院的患者。施秉银解释说,患者肺功能都有一定程度损伤,但他们终究是要回归社会的,需要考虑出院后更深层次的问题。

为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为患者施先生的救治过程中,施秉银带来的科研团队也助了一臂之力。他们从西安运来干细胞干预治疗消除炎症,运用国外医学杂志刊发的转阴药物建议,结合钟南山院士提出的“羟氯喹+阿奇霉素”疗法,破解了其核酸检测迟迟不转阴的顽疾。

疫情期间,施秉银还肩负着给国家提供疫情防控的方案和建议的使命,两次向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率领的中央指导组汇报工作。他说,全国各地传染病定点医院基本都不是实力最强的医院,有的甚至不具备收治危重型患者的能力,现有的医疗资源布局需要优化。传染病学科建设薄弱现状也不容忽视,“不能说没有战争,就不做国防建设”,一定要重视传染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施秉银用行动传承着“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医者精神。

施秉银团队离开武汉时,患者施先生用稿纸写下《一场生与死的较量》的感谢信,回顾自己“九死一生”的救治过程。当医疗队的车队经过一个康复者隔离点时,在医患微信群里,康复中的解女士用微信语音为医护人员现场唱起《我和我的祖国》……

猜你喜欢
危重病区医疗队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武汉人的心声
“疫”往情深
“疫”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