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对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0-05-11 08:12郭书姣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4期
关键词:循证肺癌评分

郭书姣

(1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眼科介入科 漯河462003;2 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介入科 河南漯河462003)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1]。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肺癌的良好方法之一,该法通过堵塞肺癌组织供应血管,从而使肺癌组织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2]。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因此,良好的护理可促进治疗效果。本研究对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以观察循证护理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4 月~2017 年4 月收治的84 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 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7 例;年龄42~75 岁,平均年龄(58.4±4.5)岁;病理类型:鳞癌患者19 例,腺癌患者11 例,小细胞癌患者8 例,大细胞癌患者4 例;临床分期:Ⅲ期患者29 例,Ⅳ期患者13 例;化疗方案:吉他西滨联合顺铂17 例,培美曲塞联合顺铂11 例,依托泊苷联合顺铂14 例。观察组中男26 例,女16 例;年龄43~72 岁,平均年龄(58.1±4.4)岁;病理类型:鳞癌患者18 例,腺癌患者10 例,小细胞癌患者9 例,大细胞癌患者5 例;临床分期:Ⅲ期患者30 例,Ⅳ期患者12 例;化疗方案:吉他西滨联合顺铂18 例,培美曲塞联合顺铂11 例,依托泊苷联合顺铂13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化疗方案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检查和诊断符合肺癌诊断标准的患者[3];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预计生存期超过6 个月的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2)排除标准:无明确肿瘤病灶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对研究有影响的患者;有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静脉通道护理,皮肤黏膜出血、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护理,日常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建立循证护理小组,由经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1)提出护理问题: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每天对肺癌患者病情进行探讨,对患者疾病进行回顾分析,包括患者病情发展、营养、情绪及生活质量等,发现日常问题后帮助患者解决;(2)查找证据和文献:通过网络搜索国内外权威杂志,找到解决患者问题的关键,对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3)评估科研证据的有效性和推广性:小组成员一起研究,并讨论有效、实用的护理干预方法;(4)根据患者需求结合科研证据制定护理计划:通过多途径将证据与患者实际需求相结合,在既往护理干预的经验下制定出针对性的循证护理干预计划,以开展有效的护理;(5)实施护理计划:在循证护理理念下,对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倾听患者内心表达,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进行疏导,同时积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1.4 观察指标 经过3 个月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满意度。采用日常生存量表(ADL)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4],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5]。焦虑情况判定标准:正常,SAS 评分<50 分;轻度焦虑,SAS 评分50~59 分;中度焦虑,SAS 评分60~69 分;重度焦虑,SAS 评分≥70 分。抑郁情况判定标准:正常,SDS 评分<53 分;轻度抑郁,SDS 评分53~62 分;中度抑郁,SDS 评分63~72 分;重度抑郁,SDS 评分>72 分。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分100 分,满意:90~100 分;一般:80~89 分;不满意0~79 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4235.26±5.622.83±0.67观察组4217.98±4.261.52±0.44 t 12.2528.172 P 0.0000.000

2.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 评分和SDS 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 评分和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分

组别 n 护理前S AS护理后 护理前SD S护理后对照组4261.03±5.8548.27±5.4359.42±6.5751.28±5.94观察组4261.08±5.8641.12±5.2459.45±6.3643.35±5.28 t 0.0396.1410.0216.467 P>0.05<0.05>0.05<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随着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患者对护理的需求越来越高,医学已经从纯技术领域过度为技术、服务并存的领域,重视患者的需求,改善患者心理情绪已经成为医疗中较为重视的内容之一。有研究显示[4],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时有明显的心理焦虑、抑郁情绪。还有学者研究发现[5],心理负担过重的患者免疫力下降明显,这可能与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有密切关系。因此,良好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Gordon Guyatt 博士提出循证医学理念,随后循证护理也突飞猛进,给护理学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循证护理是根据既往的护理经验和护理证据,充分了解患者,与患者实际需求相结合,制定有效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一种良好的护理方式[6]。本研究对在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循证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是由于循证护理在临床实践中寻找问题,并查阅已有的文献,借鉴前人的护理经验和方式,与患者实际情况及需求结合,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自理生活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时还发现,观察组SAS 和SDS 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循证护理,将既往护理经验与患者实际需求相结合,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对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护理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循证肺癌评分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长链非编码RNA APTR、HEIH、FAS-ASA1、FAM83H-AS1、DICER1-AS1、PR-lncRNA在肺癌中的表达
CXCL-1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我给爸爸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