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研究

2020-05-11 12:17龙周雅妮
祖国 2020年6期

摘要:民族团结是民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山州有11个世居民族,在云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旋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引领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 示范创建 九进九创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西南边陲,境内有汉、壮、苗、彝、瑶、回、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个世居民族,文山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创建目标,自2009年创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年高于全省水平。201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859亿元,增长10.3%,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一、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有效实践

(一)典型引领,挖掘打造文山特色,培育塑造全国示范

形成了党建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村寨、进军营、进景区的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九进”示范创建格局。

1.以“西畴精神”“老山精神”引领示范创建。文山州作为“西畴精神”“老山精神”的发源地,不断传承和发扬“西畴精神”“老山精神”,通过“西畴精神”“老山精神”的宣传教育引领,让边疆各族儿女更深切地体会到家国情怀,凝聚智慧和力量,促进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友爱、扎根边疆、共建美好家园。

2.首创省区跨区域创建联盟推动示范创建。文山州与百色市、红河州山水相连,结合文山州区位、资源和民族特色优势,坚持“团结进步、协同推进、共同发展”的宗旨,与百色、红河共创跨省沿边连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推进示范创建。

3.打造以三七为主的民族医药产业创建联盟。文山州致力于打好“文山三七”地理标识品牌,开展以三七为主的民族医药区域创建联盟,大力推动文山三七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4.打造民族学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各民族学会签订民族团结联盟公约,立民族团结誓词碑,发挥民族学会桥梁纽带作用,增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共识。

5.突出地域特色抓创建

(1)结合地方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每个县(市)、每个创建点都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创建特点。麻栗坡县采取“军民共建、警民共建、城乡共建、村企共建、村寨共建”五种创建模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口岸经济发展项目、新农村等“十项工程”建设;砚山县推行“六用”民族工作法,涌现了一批批引领民族团结的带头人和先进集体。

(2)注重典型打造,模范引领示范。一是示范点典型打造,引领示范。2014年,麻栗坡县天保镇老寨村名自发制定的一份包括红白理事、邻里和睦、人居环境等多项内容的《村规民约》,被视为“天保经验”,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广泛流传;二是榜样的力量典型打造,引领示范。通过开设学堂讲堂、宣讲团宣讲、融媒体宣传等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弘扬学习模范精神。文山州涌现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西畴精神”践行者李华明、“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杜富国等先进典型,在推动民族团结,奋发进取中发挥新的时代力量。

(二)以各族群众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创建过程全民参与

1.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一是成立宣讲队伍,分层次、分专题、分对象用民族语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宣讲。二是通过“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实现新闻价值链和传播效能的最大化。

2.以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创建过程全民参与。一是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最美民族村”评选、广场民族健身舞蹈教学、课間啦啦操竞赛等群众性民族文化主题活动,增进民族情感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融合。二是传承发展各民族传统节日。通过举办壮族“三月三”、苗族“闹兜阳”、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等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文化认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团结事业全面进步

1.创新教学方式,夯实民族团结的教育根基。一是创建示范融入教学过程,将民族团结教育与课程设置深度融合,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歌舞乐器文化传承、讲好民族故事等丰富的民族活动为主要抓手,使民族团结入脑入心。二是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学校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用语言架起民族沟通的桥梁,促进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

2.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环境。以社区、学校、机关、幼儿园、图书馆、活动室等为平台,通过“融媒体+民族团结”、“互联网+民族团结”等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入手,奠定各民族相互嵌入的思想、生活基础。

二、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建工作难度大

由于文山“老山边山穷战”的特殊地理位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创建工作存在困难。在全州建档立卡未脱贫的30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7%,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贫困村寨和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交通闭塞,只能延续一般的简单再生产。

(二)创建亮点不突出,创建机制不顺

1.示范点引领辐射不强。一是有的创建点在创建过程中创建亮点不突出、地方特色、民族文化遗产等创建亮点挖掘力度不够。二是有些创建点在创建过程中创建标语展示少、创建主线不明确、创建活动开展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低。

2.创建机制不顺,整体推进、协同创建步伐有待加快。一是有的创建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密,喊口号、突击创建、突击迎检,轻可持续化和长效化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州、县(市)、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创机制尚未全覆盖,层级推进、环环相扣的创建工作格局还没有形成。

(三)宣传效果存在差距

1.宣传创新不够。创建工作宣传方式不够多,宣传范围不够广、宣传不够深入,导致宣传氛围不浓郁,群众知晓率不高,宣传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社会各领域的民族网络构建亟待加强。

2.群众素质存在差距。一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滞后。二是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对手机app、微视频等新媒体宣传看不懂、听不懂、不会用,给创建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难度较大。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专业人员,非遗保护力量薄弱。项目经费严重不足,传承保护困难;二是民族文化自信心不强,少数民族存在文化异化、弱化、流失问题。民族文化人才队伍萎缩,梯队断档。

三、文山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发展前景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动示范创建工作纵横拓展。

一是坚持州级统筹指导、县(市)组织实施、部门联动配合、创建单位落实,分级联创、分级创建的工作机制,着力提质扩面。二是把创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绿色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工作、乡村振兴工程等国家级、省级示范点、试点创建相结合,协同推进。

(二)突出创建亮点、打造创建精品

1.突出创建工作主题。文山州的创建工作以“西畴精神”引领,突出“西畴精神”主题,把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具体凝聚在文山大地上,充分展示文山各族群众用奋斗脱贫、用奋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用奋斗驻扎边疆边境的生动实践。

2.提炼创建亮点。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挖掘創建点的民族文化,精选最具特色、亮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点来提升打造和宣传,深入挖掘、总结、提炼创建点特色、亮点,把创建招牌亮出来。

3.塑造创建典型,讲好创建故事。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推动民族团结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典型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出来,讲好文山故事,用心用情共创民族团结进步。

(三)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

1.丰富宣传载体,搭准群众脉络。一是丰富宣传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报刊、微信、微视频等新型媒介的宣传力量,使民族团结宣传报道形式更新颖、声势更浩大、效果更突出;二是挖掘更多打动人心的故事,用民族语言,讲好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使更多更精彩的民族团结故事走进千家万户;三是以文艺演出为平台,开展“文艺式”宣讲。利用民间文艺队编排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多样的节目巡演,通过“小文艺”传播“大道理”。

2.共创共建,组织群众广泛参与

(1)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继续加强对民族歌舞、民族技艺、民族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壁画、民族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二是拓展传承人培养路径。加强对现有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强化民族文化人才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一支能够担当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人才队伍。

(2)各民族互帮互助、共促发展。一是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环境。各民族共过民族节日、共跳民族歌舞、共办民族体育、共传民族文化、共同生产生活,互促互建,同心共筑共有的精神家园。二是注重地方团结和发展。紧扣民生抓发展,着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作者简介:龙周雅妮,女,管理学学士,助理研究员,单位:文山州社会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