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山东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

2020-05-11 06:02高飞
祖国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站农村建设

高飞

改革开放四十年,可谓是春风化雨,山东省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在改革的大潮中山东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留下了改革的印迹,40年来,山东农村文化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978年--199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阶段。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使得科学、艺术、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收到了极大的鼓舞。一批被长期禁锢的电影、戏剧及优秀文艺作品在城市和农村广泛传播,1978年春,作家刘心武在大型文学月刊《十月》创刊号发表了《爱情的位置》。仅仅一个月,他就收到七千多封读者来信,人们对这篇作品赞誉有加。同年《文汇报》刊登复旦大学学生卢新华短篇小说《伤痕》,引起社会强烈共鸣。同时农村的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也引发了农村的文化思想变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占领农村阵地,成为党的农村文化政策导向。这一阶段提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的文化发展。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农村文化政策专门提出了部署要求,一是号召广大农民继续学习大寨的基本经验,坚持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基本原则,二是强调“必须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这两条都反映出当时党中央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后,山东县、乡、村三级农村文化网络设施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是强调农村文化建设的,从思想文化教育到文化卫生建设,从制定乡规民约到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从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党的各项文化政策在农村广泛宣传和扎根。到了1990年,全省各地市的文化站、文化馆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的数量迅速提高。

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第九部分着重提出了农村的文化政策,一是强调了要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二是具体介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提出了要重视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做好电影下乡和电视转播活动。199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转发<中宣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六个方面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一阶段的农村文化建设强调的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现出了党关于农村文化政策的新要求,对于文化政策的取向转换为“重在建设”。

二、第二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逐渐加强

1996年--200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二阶段。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要继续文化科技下乡工作,同年12月底,中宣部、文化部、农业部、卫生部等十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把农村文化建设引向了深处。这一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三、第三阶段: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扎实推进

2006年—201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三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了,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口号,农村作为大繁荣大发展的舞台,文化建设迎来了又一轮热潮。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提出了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关键,文化建设是根本。通过文化建设,能够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和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十七大以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等一系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显著改善了基层文化设施的整体面貌。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9.48亿元,补助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山东省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也给农村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覆盖率达94.8%,比“十一五”末增长28个百分点,截止到2012年,山东完成免费送戏28000场,“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每个村(社区)基本都有1名文化管理人员也正成为现实。这一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就是注重从数量转向质量,强调了缩小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农村文化+模式大力推广

2012年至今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來公共文化设施水平大幅提升。山东省新建、改建市级图书馆、文化馆20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132个,山东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分别达到158个、159个、17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从1120个到实现全覆盖,村文化大院从4.9万个增加到6.9万个,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同时也标志着农村文化建设进入新时代,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强调了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培育践行文明乡风;要为农民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平台和阵地,山东许多地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泰安市利用农村文化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要求,走绿色发展之路,注重依托试点村山、水、石等自然资源优势,确立了“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建设理念,凸显了各村的特色风貌,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当地石屋、石坝、古树、老井等古建筑群。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注重发展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等物质文明建设,倡导邻居和谐、乡风文明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挖掘充实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十九大以来的突出特色是注重文化+模式,以农村文化带动文化产业,着力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突出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泰安市岱岳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文化站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探讨农村文化站的生存与发展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