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大德育“生态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0-05-11 13:42李敏
中国德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成华区生态圈育人

李敏

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紧紧围绕“优教成华”发展定位,牢牢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大局,着力标准引领、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大德育“生态圈”建设。成华区大德育“生态圈”是区域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的一个重要载体,2018年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主要由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生态圈构成。区域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系统化地德育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富有本土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基本构建起幼小初高各阶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区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化水平,最终全面提升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宏观生态圈,加强机制体制建设

宏观生态圈建设的任务是组织领导、政策支撑、评价激励等区域德育系列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成华区通过机制体制的构建来保障与推进德育工作,具体包括建立育人责任清单制度,深入推进班主任职级制度,完善教科研一体化机制,完善德育协同运行机制,完善德育考核激励机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在全区教育人的大量调研、实地考察、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的。各个学校也针对区域的政策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校本化的学校制度建设。在科学、严谨的制度的强化下,区域德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全区齐心协力、同频共振、同心共鸣的德育工作局面进一步形成。

建立育人责任清单制度。成华区教育系统梳理了各区级部门育人资源和育人职能,明确各自在大德育“生态圈”建设中承担的职责与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建立部门教育责任清单制度和年度履职报告制度,每年对相关部门的育人效能进行督导考核,实现全区育人工作责任明晰、各司其职,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完善教科研一体化机制。区域建立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双专职教研员制度。深化德育“教科研”改革,建立“区+联盟+学校+年级组”四级班主任教研制度。常态化开展德育小专题研究,对育人的难点、痛点与重点进行集中攻关。此外,还建立了区域德育年会制度,搭建德育改革试点交流平台,推出改革成果。

完善德育考核激励机制。成华区落实“德育为先”理念,优化区域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学校德育创新实践。落实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等德育干部中层正职待遇。深入开展德育学科带头人、最具影响力的班主任等德育名师评选活动,扩大名优班主任队伍规模。

深入推进班主任职级制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华区着力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班主任工作职级制、班主任专业素质提升、班主任海外交流学习”三大行动计划,加快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绩效工资分配中加大对班主任的倾斜力度,持续开展区级优秀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推进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引导班主任提升教育指导能力。2008年,双林小学实施的班主任准入制,就已经尝试性地包含了区域所构建的班主任职级制,从制度和体制层面驱动班主任团队走上和谐、自主、高位、滚动的专业化发展道路。班主任准入制包括五个方面:资格准入制度、职级晋升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考评激励制度、有序退出制度,五项制度从根本上打通和完善了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通道,让班主任岗位真正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香饽饽”。

完善德育协同运行机制。成华区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整合各方育人力量,研究解决区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教育系统德育工作组织、管理、推进机制,明确大德育“生态圈”改革试点时间表、路线图。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响应号召,重视家长这支育人“合伙人”的力量,试图通过一种模式来增强家长育儿的积极性和科学性。经过十年的探索,学校寻求到了一条帮助学生父母由“家长”变成“好家长”的切实有效途径—“家长资格证”测试。“家长资格证”指家长经过学校培训、自主学习后,深刻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谙熟家校合作的基本流程,有效与学校、教师沟通,并通过检测达到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教育孩子的基本要求,由学校颁发的教育合格资质证书。简单地说,就是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合格的家长的认可证书,简称“家长资格证”。“家长资格证”每年测试、颁发一次,没有通过的家长可以通过学习在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再次申领。测试流程包括培训、自主申报、笔试、答辩、综评颁证、年审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逐渐掌握了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方法,形成对教育问题进行观察、反思的习惯,其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和行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区域大德育“生态圈”的推动下,成华区还有很多学校都进行了校本的机制体制构建。如成华小学为了让学生能规范自己的就餐行为,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文明的就餐环境,全校师生共同创编了《成华小学学生文明就餐公约》。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明就餐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学校大队部也组织大队委到各班进行宣讲。这种基于人的健康与发展的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爱和美的追求,让学生在食中悟道、在道中求美。石室小学特别重视家长资源,制定了《成都市石室小学家长助教章程》,明确家长、教师在家长助教过程中的工作职责。家长多元的专业和兴趣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窗。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下,成华区的德育工作有了抓手,更加聚焦,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性。

二、中观生态圈,注重时空互联互通

中观生态圈,是指间接影响学生的、区域内的时空环境的连结,通过家校、校校、街校、社校、网络等互联互通,实现德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全域育人。

在家校互联中,成华区完善家校共育制度,建立成华区家长总校,指导学校和家庭科学实施家庭教育,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区域层面建立了“区级+校级+年级+班级”四级家长委员会管理体系,落实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开展“成华区家庭教育示范校(园)”“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做好家长培训工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学校层面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年级组长、各年级家委会代表为组员的“校级家委会工作小组”,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为家庭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区域指导学校建立完善家长学校例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提案制度、驻校办公等制度,要求各学校每学期的家长学校必须有计划、有总结,每学期家长学校培训不少于2次,每学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不少于1次,等等。此外,各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入户家访制度,重视对特殊困难学生的家访,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學年至少家访10个学生家庭,班主任每学年家访数不少于班级学生的一半,科任教师应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

在校校互联中,依托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成华区建立完善校际德育互联互助、共研共进机制,成立联盟德育工作研究联组,常态化开展德育课程建设、德育活动开展、班主任专业发展等研讨交流。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上,成华区还建立了德育学科带头人走校帮扶工作机制,引领新入职班主任和年轻班主任的成长发展。

在街校互联中,2019年,成华区依托社区学院,与区妇联一起通过购买“一缕阳光”家庭教育公益服务,将学校教师、专家请进万年街道、桃蹊街道、双桥街道、跳蹬河街道等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培训30余场。同时,建好用好校外德育队伍,充分发挥五老成员等校外辅导员的作用,使其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以及行为习惯督导员。

在社校互联中,成华区创新综合实践育人模式,研制《成华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暨研学旅行实施办法》,绘制“成华区立德树人资源地图”,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依托理工大学博物馆、东郊工业博物馆、大熊猫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仅2019年,成华区就有5万多人次的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依托成华区校外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区域还打造了全市最大的青少年校外体验式实践基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网络互联中,成华区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微信公众号、家校通等互动平台,定制打造“网上德育教学”。如石室初中、双林小学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家校之间及时互联互通,架构起多时空、多途径的教育空间站;成华实验小学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平台中,学校建立了心理博客,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咨询和引导等服务,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

新时代,育人的主体不再是学校一方,全社会应该团结起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成华区善于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多种力量,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微观生态圈,推进特色课程建设

在微观生态圈建设中,重点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幼小初高一体化区域德育内容体系,研发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家长的区域德育课程体系,时时处处皆德育、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区域德育生态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成华区先后开发了涉及3个意识、6大能力、9类课程、18个成长点的成华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指导家长开展“家风家训”活动,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帮助家长明确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树立正确科学的育人观。区域还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立足天府文化和本土资源,借助学校或者教育集团联盟,开发一批适合新媒体传播的精品课件、精品微课、视频公开课以及备课资源库等,实现区域内的智慧分享、资源共享。同时,指导各学校、各位教师充分用好四川、成都、成华区的独特教育资源,将天府文化、文旅成华的内涵融入教材、课堂,形成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

成都列五中学德育特色课程之一“天府文化”,一点多面地实现了天府文化特色课程德育浸润,同时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呈现出多元化、普及化、精品化的特征。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川剧、川西童谣、羌族锅庄、撕刻画等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列五德育名片,学生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爱国之情油然而起。

蓉城小学以成都市的简称“蓉城”命名,银杏是成都的市树,白果是银杏的果实,因此学校将构建的校本德育课程命名为“小白果”课程。在“与儿童共成长,与世界同分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蓉城情怀、全球视野的未来公民”的德育目标的引领下,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模式,从“个人素养、社会参与、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四个板块建构学校德育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的体验过程中,认同、传承家乡文化,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后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成华区除了打造基于学生成长的各类特色德育课程(如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品格成长课程)外,还特别关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构建了教师育德能力提升课程,以此来弘扬“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职业价值追求,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凝练成华教师精神,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成华区大德育“生态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学生得以健康成长,教师育人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家长育儿观念得到较大改善,成华教育赢得省市,乃至全国的广泛关注,好评连连。

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成华区将继续以大德育“生态圈”建设为中心,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创新学校育人模式,聚合社会多方力量,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設“优教成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楚然

猜你喜欢
成华区生态圈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刘光强对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成华区“教育戏剧进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情况的调查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区域校园足球推进策略简析
成都市成华区总部经济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