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亡者的冷凝思考

2020-05-11 06:09李汉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泪痕悼念墓志铭

李汉超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倾,称为“铭”。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以“墓志铭”为题的诗文并不少见。著名诗人北岛的诗歌《回答》的开头两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十分精辟,让人警醒,令读者过目难忘。诗人桑克面对死者,面对墓志铭,十分冷静而凝重,将内心的感情收敛起来,而将自己的客观思考诗性地表达出来——

写在这里的句子

是给风听的。

你看吧,如果你把自己当作

时有时无的风。

这里是我,或者

我的灰烬。

它比风轻,也轻于

你手中的阴影。

你不了解我的生平

这上面什么都没有。

当日的泪痕

也眠于乌有。

你只有想象

或者你只看见

石头。

你想了多少,你就得到多少。

(选自《桑克诗选》)

桑克, 1967年9月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8511农场。1980年开始写诗,1985年发表诗作,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起在黑龙江日报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著有诗集《桑克诗选》《桑克诗歌》《转台游戏》《冬天的早班飞机》等,譯诗集《菲利普·拉金诗选》《学术涂鸦》等。《诗生活网》创办人之一,《评诗》主编之一。

诗人桑克具有哲人气质

全诗16行,分为四节,句子长短相间,排列错落有致。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你”“我”,非常亮眼,怎么理解?笔者以为,这是诗人双重角色的转换,既是以死者的身份提醒悼念者,又是以悼念者的身份思考死者。与其说是死者在提醒我们活着的人,不如说是诗人假借死者的名义说出关于死亡的本真思考。

第一节,诗人一反常态地指出,墓志铭不是写给人看的,而是写给风听的。开头两行“写在这里的句子/是给风听的”,给读者一种突兀之感。风是自然之物,在诗人看来,它是有灵性的,能读得懂文字,也听得见声音。其实,风不会读,也听不见,暗示这唯一的读者或听众也是不存在的。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反衬和人格化的手法,以天地之间一位智者的身份告诫或提醒世人:墓志铭是没有用的。接下来两行“你看吧,如果你把自己当作/时有时无的风”,诗人用一种假设,以捉摸不定、虚无缥缈的风,来强化对墓志铭的态度和认识。

第二节,诗人以死者的身份进行自我评价。墓志铭一般由他人所写,多有歌颂或赞美之词,是不切实际的。“这里是我,或者/我的灰烬”,人死了,只是他自己,或者他自己的一捧灰,其他什么也不是;甚至,“它比风轻,也轻于/你手中的阴影”,在“风”“阴影”的比较之中,更显人死了的份量之“轻”。意思就是说,你千万别相信墓志铭上说的那些很有份量的好话。

第三节,诗人继续阐发自己对墓志铭的认识。“你不了解我的生平”,你就不要盲目相信别人说的话。其实,“这上面什么都没有”,墓志铭上面写了很多好话,都是不切实际的,都是与“我”极不相称的,你只管当做那上面“什么都没有”。“当日的泪痕/也眠于乌有”,墓碑上可能滴落了一些亲友们的泪痕,但在阳光的照耀或风的吹拂下,当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

第四节,诗人以退为进继续表明自己的态度。墓志铭上分明有什么,你偏要说“上面什么也没有”,这对悼念者有些冷漠和残酷,所以,“你只有想象/或者你只看见/石头”,诗人退了一步说,那上面没有什么,但有一块石头,让你凭借想象,为死者作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形成自己的墓志铭。诗人最后指出,“你想了多少,你就得到多少”。这一句归结性的句子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内涵丰富,发人深省。凡事都要多想,都要想明白、想透彻,都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盲信盲从;只有这样,你才能自己主宰自己,得到更多收获。

这首《墓志铭》是一首简洁干净的诗,用语节省,不枝不蔓,结构上起承转合,语意上层层递进,奔突的情感藏于冷凝的叙述之中。桑克成名较早,但他是一个严肃的有良知的诗人,遵从自己的内心,不随声附和,不随波逐流,与公众始终保持警惕,往往是人群中的一个异类。诗人谭克修评论说,桑克的诗歌“不属于那种让人一见钟情、特别惊艳的作品。但他总能用带有书卷气息的语言,按自己不疾不徐的节奏,耐心地把诗歌写得很结实而硬朗”。纵观桑克诗歌所呈现的诗意,我很认同文化批评家李之平的话:桑克更像一位哲人,如他另一首诗中的狐狸,偏寄一隅,冷眼察看世界,记录活着的微小而脆弱的部分,但他更耐心,更深入,更富有宏大建构的野心。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泪痕悼念墓志铭
沉痛悼念周铁农同志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宠物泪痕消湿巾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己亥清明祭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